《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课《曹刿论战》
二、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它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本文简明完整地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从曹刿身上还折射出了《左传》一书的“民本思想”。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先秦的散文,短小精焊,内容丰富。在“言”与“文”两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品味的内容,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确立了教学设计的原则:追求“言文统一”“言文和谐”的文言教学,也就是既要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要重视理解古文的思想内容与鉴赏古文的文学艺术。
本课的教学如何实现言文的统一呢?依据文本的特质——对庄公的评价历来都有分歧,我决定采用课堂自由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在辩论中落实相关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落实了文言知识、把握了人物形象后,学生可能会对曹刿这一介平民何以能自由出入朝堂指点国君而不解,我将穿插几段论述“《左传》民本思想”的文字,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释疑,另一方面也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四、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感知课文所折射出来的“民本思想”。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课文,围绕“鲁庄公鄙OR鲁庄公不鄙”准备自由辩论。
课堂教学过程:
(一)听读知背景
教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诵读正字音
反复诵读课文,读准、读熟、读出节奏。强调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1) 曹刿(2) 又何间焉(3) 肉食者鄙(4) 弗敢加也(5) 小惠未徧(6) 小信未孚
(7) 公与之乘(8) 下视其辙( )(9)登轼( )而望(10)望其旗靡( )
(三)辩读析文意
1.主问题:从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来看,文章重点应该是分析曹刿如何论述战争的,文章以鲁庄公作对比,两相对照,突出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无“远谋”。但有人认为鲁庄公不是昏庸无能的国君而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你的观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按照昨天分好的组别展开自由辩论。
2.辩论要求:
①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观点:鲁庄公鄙;反方:鲁庄公不鄙。
②自由辩论时间总共为20分钟,每方各10分钟。
③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应立即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④在自由辩论时间里,每一位辩手的发言次序、次数和时间均不受限制。
⑤每一位辩手的发言必须遵循以下格式:
我的观点。
文中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词语、句子。
先解释句意,再分析。
3.预设正方的发言:
观点:鲁庄公昏庸无能。
总依据: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个“鄙”字已经给鲁庄公定性。
具体表现:
战前,他心无成算,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而曹刿的战略思想、政治远见却表露无遗。求信于臣,民弗从也,求信于神,神弗福也,不可战;求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他急切冒进,鲁莽行事。而曹刿很善于把握战机,指挥若定。
战后,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既克,公问其故”更进一步说明了他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而曹刿的总结则鲜明地突出了他善用战术、卓越的军事才能。
4.预设反方的发言:
观点:鲁庄公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依据与理由:
战前,从“曹刿请见”、“乃入见”两句可以得知,曹刿入朝廷见鲁庄公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论战中,针对作战的先决条件,曹刿一问,鲁庄公三答,曹刿又三次下断语。对曹刿郑重的询问,鲁庄公虽没能做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但在曹刿的引导下,终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决心终被曹刿肯定。作为堂堂国君,在国难当头之时,不仅能够接见区区一介草民,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如此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在专制时代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可知:“公将战”并非意气用事,乃是一次倾其国力的保家卫国之战。
战时,鲁庄公允许曹刿跟随,并与他同乘一辆车。看来在鲁庄公心中,此时的曹刿已俨然是一位军事参谋长了。两军交锋,“公将鼓之”虽不甚高明,但却也是常规战法,不应过于贬斥。而后的“公将驰之”虽欠稳妥,但事实证明,即使为之,亦可取胜。整个战役过程,鲁庄公始终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受一位新人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作战思想,实为难得。
战后,面对胜利,鲁庄公并未忘乎所以,急于庆功,而是虚心地向曹刿请教取胜的原因。看来他感到,此战之胜,来之不易,与庆功相比,总结战争经验更为重要。
5.总结性发言:
鲁庄公的最可贵之处正在于: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正是他这位伯乐用好了曹刿这一人才,才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救鲁国于危难之中。或许就连曹刿也不会想到,原先凭着一股政治热忱入朝,竟能得到如此礼遇,自己的智慧才能竟能如此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而导演了古代一场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成为千古传诵的英雄。而给他这一平台,成就其事业的正是当初他视为“未能远谋”的“肉食者”――鲁庄公。
由此看来,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庸国君,他具有明君的胸怀,只不过是缺乏更高的军事才能罢了。然而,我们不可能苛求一位国君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只要他能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就应得到后人的肯定。当年的诸葛孔明不正是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刘玄德,才得以腾龙入世,最终成就蜀国帝业的吗?
(四)深思出新知
通过辩论环节,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内容已经了熟于心。在学生认为本课学习已经结束的时候,教师又抛出了下面的问题:
在《三国》中,杨修因轻率放言而被砍头;在《战国策》中邹忌是如何苦心经营才得以在国君面前把想说之话说完说透。而在《曹刿论战》中,一介平民竟能跑到朝堂上来无视国家尊严指手画脚肆意点评国策教训国君,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庄公给予了曹刿最多的信任和最神圣的尊严,以极其真诚的心态躬听反面见解,察纳雅言。
你能解释这怪异现象背后的真相吗?
学生随便谈。
教师适时插入以下资料:
《左传》的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上承夏、商、西周的大一统王朝,下启列国并立、群雄争霸的战国乱世,既宣告着一个旧的社会制度的消逝,又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礼崩乐坏、诸侯争夺、霸权迭兴、战争兼并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左传》正是这一风雷激变时期的生动记录,并在记录过程中鲜明的体现出作者历史意识的进步性。
《左传》体现作者历史意识进步性的结果就是“民本思想”的提出,《左传》对“神民”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盛行于殷商、西周时代的天道观已经动摇了,从重视天道转而重视人事,民本思想也随之产生,并且越来越突出。国家的盛衰兴废、权霸更迭,统治者的立身行事、成败荣辱,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民心向背、得民与否。
《左传》中的民本思想反应了由殷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时期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也是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左传》的作者通过对不同阶级、阶层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表现了作者对人自身在历史运动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意义的一种新的觉醒。
教师总结:《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其中既有历史真实,也有文学想象。不管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文本反应出来的民本思想却是弥足珍贵的,现代社会更应好好继承并发扬光大。《左传》留给我们的不仅如此,课文人物刻画的方法、叙事剪裁的艺术对我们的写作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走近《左传》,亲近经典,去重温春秋时期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那一个个血肉丰满人性觉醒的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领悟的。
备教手记:
课上完了,学生的反应还不错,有一个孩子在他的“每日一得”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语文课快结束的时候,丁老师不仅没有宣布辩论赛输赢的结果,而且还帮各方补充了不少论据。我终于明白了,这节语文课不是单纯的辩论比赛,而是老师巧妙地引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的一节语文课。丁老师的用意,是想将单调的文言文学习转化成乐趣无穷的辩论,让我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去解读文章、理解问题。而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这节课还让我明白到人人都可以做NO1。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有动力激发你,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一篇文言文并不是痴人说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可以自主学习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