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必修三《从军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高中必修三《从军行》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27 09: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一、知人论世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二、明题材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边塞诗溯源于《诗经》中以战争征戍为题材的诗歌,此后,在汉魏乐府和南北朝诗中也不断出现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创造出无比豪迈悲壮的意境,展现着恢宏雄壮的气象,成为唐代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奇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也为古代军旅诗歌增添了异彩纷呈的一页。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
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在他的笔下,边塞环境只提供了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背景,诗的中心是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⑴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奇异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
⑵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⑶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三、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四、基本解读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四、析意象,品意境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种什么环境?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2、“黄沙百战穿金甲”,展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五、悟情感“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六、析技巧请你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
答:①、通过写景来正衬戍将士孤寂艰苦的生活,反衬豪迈之情
②、通过夸张来表现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昂扬的斗志
③、炼字的功力很雄厚,一个“穿”字内涵丰富:①作战的频繁②战斗的激烈③生活的艰苦④将士意志的坚韧……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拓展迁移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