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普通高中2022年春学期高一期终调研考试试题
语 文 2022.0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4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2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可卿托梦王熙凤说:“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但王熙凤并未在意,整
个荣府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 ▲ , ▲ ”,极尽奢华,沉迷在“烈
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假象中,最后落得个“盛筵必散”的下场。
(2)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布局数千年变化不大。林黛玉进入贾府时,“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
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以明清标准,一射之地明确有130步,由此可知《阿房宫
赋》中“ ▲ , ▲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建筑之密。
(3)面对中秋美景,心怀不同,感触自然也不同。张孝祥内心悠游自在,感到文字无法传达他所
看到的月夜洞庭之景,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只能啧啧赞道“ ▲ , ▲ ”;
林黛玉则触动身世,倚栏垂泪,开口便是“寒塘渡月影,冷月葬诗魂”,预示着她的不幸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 ▲ )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
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
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 ▲ )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
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 ▲ )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 ▲ )不
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
虽?林?黛?玉不?是?嚎啕?大?哭,?然无?声?之?泣越?是?这等?,气?噎?喉堵?,更?觉?利?害。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犹 还 就 也 B.乃 还 就 并
C.乃 仍 又 也 D.犹 仍 又 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无声之泣越是这等,噎气堵喉,才觉利害。
B.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
C.此时虽林黛玉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才觉利害。
D.此时虽林黛玉不是嚎啕大哭,然无声之泣越是这等,噎气堵喉,更觉利害。
高一语文试卷第 1页(共8页)
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红楼女子,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它首先是美的。花团锦簇, ▲ ,红楼女性的形
貌美、才智美、性情美以及不同年龄特有的风神美,都在书中绽放异彩。然而,没有一个女子是尽善
尽美的。红楼女子的美,绝不集于一身,( ① ):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红楼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
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项优势,( ② ),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借石头之口所 ▲ 的,他书中
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 ▲ ,而是一群或情或痴的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各有一份
善良,各有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个别的、互补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
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 ▲ ,少有重合,鲜有雷同,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
的种种文化人格。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流光溢彩 宣告 样板 光怪陆离
B.金碧辉煌 宣扬 模板 斑驳陆离
C.流光溢彩 宣扬 样板 斑驳陆离
D.金碧辉煌 宣告 模板 光怪陆离
5.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4分)
6.下列能补全《红楼梦》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 ”回目的一项是(3分)
A.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D.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7.有人推测贾宝玉的大名应为“贾珏”,请你根据下表写出两条他判断的依据。(4分)
排行
一 二 三 四
性别
女 元(原)春 迎(应)春 探(叹)春 惜(息)春
男 贾珠(株) 贾琏(连) 贾▲(▲) 贾环(宦)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语段一:
《桦叶述闻》八卷,长白西清撰。记载宏博,足资考证,惜未刊行。有一则云:“《红楼梦》始出,
獉
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曹雪芹何许人,不尽知也。雪芹名瞮,汉军也。其曾祖寅,字子清,号
楝亭,康熙间名士,累官通政。为织造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觴半生以死。宗
室懋斋(名敦敏)、敬亭,与雪芹善。懋斋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敬亭诗:‘劝君莫
高一语文试卷第 2页(共8页)
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两诗画出雪芹矣。”
獉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八)
语段二:
康熙间,曹练亭①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
“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
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②读
獉
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③尤艳,我斋题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
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
多。”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
獉
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
“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
尾署“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
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袁枚④《随园诗话》卷二、卷十六)
[注]①练亭,应为“楝亭”之误;练,繁体作“练”。②明我斋,即富察明义,曹雪芹的好友。③
校书,乐伎歌伎。④袁枚,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称随园先生;生于乾隆四年,卒于嘉庆二年。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惜未刊行 刊:修正 B.残杯冷炙有德色 德:感激
獉 獉
C.人以此重之 重:推崇 D.余答客之便 答:回答
獉 獉
9.下列对语段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小时候过着任性的生活,经历过繁华,后半生却历经坎坷,际遇悲凉。
B.《红楼梦》刚面世时,读者都说作者是曹雪芹,但又大多对曹雪芹不太了解。
C.敬亭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用劝勉的方式表现出曹雪芹的气节。
D.关于曹寅和曹雪芹的关系,西清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曾孙,袁枚认为两人是父子。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
(2)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
11.围绕《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作者和后人评价,你能从材料中推断出哪些信息?(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红楼梦》中的诗,完成12~14题。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高一语文试卷第 3页(共8页)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本诗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这一回中的内容。
B.第二句化用陶潜《饮酒》中的诗句,意在抒发人物厌倦贾府争斗、归隐田园的愿望。
C.颔联、颈联扣住诗题中的“问”字,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与人物的性格相映衬。
D.尾联以拟人手法开导菊花,突出人物与菊的惺惺相惜,显现出人物更深层的悲哀。
13.托物抒情是本诗的写作特色,下列对人物情感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标傲世的清高 B.知音难觅的寂寞
C.环境摧残的愤慨 D.寄人篱下的自怜
14.《红楼梦》中湘云评价此诗:“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请简要分析颔联发问的角度。(6分)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材料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处方遣药精巧出奇的冷香丸到仅有四色如烟如雾的软
烟罗,无论是费尽心机详尽叙述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部《红楼梦》写到的华美精致器具,淋漓
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物画卷。曹雪芹对上层社会的奢靡与风雅信手拈来,著作中随处可见
其化用。
《红楼梦》一书,食色性俱全,大场面比比皆是。但在这等繁奢中,却往往没有对佳肴进行详细
描述。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众人面前是何珍馐不得而知,宵夜之丰盛却通过王熙凤之口一一道
来。贾母夜长饥饿,凤姐提出油腻的鸭子肉粥、温甜的红枣米粥均不合老太太口味,最后的杏仁茶
中选时,贾府已现衰颓之势,元春省亲时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已不复存在,但强弩之末的光彩却仍
十分炫目,仅是宵夜就如此面面俱到,不能不感慨贾家惊人的奢侈。
大场面如此,温馨的小场景也少不得彰显贾府的富丽。黛玉初进贾府,所提到的药品便是人参
养荣丸。人参是贵重药品,也是贾府富贵的象征,与其兴衰密切相关。彼时的贾府视人参为区区小
事,然而七十七回中翻遍全府却找不出二两上等人参,也正预示了贾家的衰败。
除了人参养荣丸外,书中最令世人熟知的另一味药便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冷香丸遍采春夏
秋冬四季的白花之蕊,又须尽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时的雨露霜雪,还要辅以白糖、蜂蜜,黄柏
煎汤方能服下。这匪夷所思的配方在极尽雅致的同时,更非人力、财力双全不能做到,薛家殷实的
家底也被写到了极致。
自第八回宝钗正面出场以来,其人物形象在细节之中日渐丰满。宝玉初见宝钗之时,宝钗身着
“一色半新不旧”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坐在炕上做针线,“看去不觉奢华”。但在中国古代工
艺中,二色金需要以不同成色的黄金打成极薄的金箔,再制成金线,最终才能呈现颜色不同的效果。
不过一件家常旧衣,便已如此贵重,薛家全盛时期的富贵可想而知。孟晖对曹公此处随手带过并不
多提的做法笑言:“曹雪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对这些实在太熟了。”
另外,作为贵族世家,贾府用器数量之巨大、质量之精良自不必多言,但真正能入得了见多识广
的贾家主子法眼的,多数并不在这中间。阅尽百样纱罗的凤姐也将其认成普通蝉翼纱的软烟罗便
是一处,受了老祖宗贾母的一顿教训才长了见识。贾母教她软烟罗分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银红
高一语文试卷第 4页(共8页)
四色,既有折枝花样,也有百蝶穿花、流云万蝠花样。而康雍乾时期,最为流行的纹样之一便是流云
百蝠。
相较于清雅富贵的大观园众人,来自乡下的刘姥姥则是尘俗的代表。二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
刘姥姥前往栊翠庵,又将自己的“老君眉”递给她尝。刘姥姥一口喝干,只说这茶太淡,自己喜欢喝
浓茶。茶水无论优劣,在刘姥姥看来只有冷热浓淡之分,再无其他。而这也正是她来自乡村生活感
官的粗粝感受。但是,书中的刘姥姥也给了世人一个以粗俗平常的眼光重审豪奢的机会,并创造出
了一种错觉。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尽管“秤砣”钟表新奇不已,最终使刘姥姥折服的却是“几十只鸡
配它吃不出原味”的家常菜———茄子。
(摘编自曾心仪《从冷香丸到软烟罗———器物之道解读<红楼梦>雅与俗》)
材料二:
“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著名的情节。宝玉第一眼看时只见“金翠辉煌,碧彩闪灼”;接着借
贾母、王夫人之口强调“就剩下了这一件”“仔细穿,别糟踏”,突出其独一无二、不可再造;随后,通
过外间织补匠人、裁缝绣工都不认得、不敢碰,说明其稀罕难得、人所未见。总之,多方铺垫,把“雀
金裘”这件服饰的华美贵重推到了极致。偏偏这样一件人间“尤物”,陡然残缺,后襟上烧了指顶大
的一个洞眼。这与其说是宝玉的粗心,不如说是作家的匠心。
再次,雀金裘谁能补、谁肯补成了火烧眉毛的当务之急。“补裘人”的角色谁属?晴雯成为独
一无二的人选,具有“唯一性”。晴雯的针线女工素为贾母赏识,丫环虽多,只有晴雯会界线织补之
法。偏偏此刻晴雯已卧病数日,脸面烧得飞红,身上热得烫手,鼻塞声重,头痛难忍,加之为坠儿小
窃动气受风,病上添病。尽管如此,她还是挣命咬牙,漏夜赶工,硬撑着把这个细巧活计从拆开里
子、钉牢竹弓、刮松破口,到分出经纬、界出地子、一针一线地织补完工,再用小刷剔出绒毛。真是何
等精细,何等工巧,足可乱真。而此刻晴雯已经力尽神危、颓然倾倒了。
总之,“补裘”犹如一个聚集点,为解宝玉急难,晴雯殚精竭虑、一力承当、肝胆照人。较之全书
中刻画晴雯的“撕扇”“拒抄”“诀别”诸节,“补裘”更有特点,更见精采。晴雯个性,犹如这件雀金
裘一般高贵、闪灼生辉。可以说,崭新的完好无损的雀金裘固然令人惊艳,自有其审美价值;然而被
烧破的、经晴雯织补的雀金裘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因为它对结撰故事情节、深化人物关系起到了不
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件服饰,它的文学功能———以物寄情被发挥到了极致。恐怕只有在《红楼
梦》里,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人文风景,即服饰作为文学元素的渗透力和能动性。
类似以服饰写人寄情的,还可以举出“香菱换裙”。香菱此裙叫做“石榴裙”,是条刚上身的新
裙子,在大观园中戏耍时拖在一汪积水里污湿了半扇,十分狼狈,恰被宝玉瞧见。宝玉固然可惜这
新裙子,却更怜惜香菱其人,于是出主意以袭人同样的裙子替换,帮助香菱排忧解难。在这里,宝玉
出于一贯体贴女儿的本性,以尽心服役为乐。
(摘编自吕启祥《江宁云锦映红楼———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参养荣丸的细节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象征;冷香丸的配方令人匪夷所思,写出薛家家底的殷实。
B.虽然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看起来“一色半新不旧”,但二色金的制作工艺显示出贵族生
活的奢华。
C.曹雪芹将雀金裘以物寄情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使读者领略到服饰作为文学元素独有的渗透
力和能动性。
高一语文试卷第 5页(共8页)
D.“石榴裙”结撰起情节以及宝玉、香菱和袭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彰显宝玉体贴女儿的形
象特征。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宝玉之口将宝钗的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带过,并不代表此物不值多提,而是显示出作
者对贵族生活的熟谙。
B.凤姐将软烟罗误认成蝉翼纱与刘姥姥将钟表误认为作“秤砣”,本质上都显示出人物的粗俗
和源自生活的粗粝感受。
C.晴雯作为“补裘人”角色的唯一性,以及雀金裘因晴雯病中之补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均显
示了作者巧妙的文学构思。
D.“晴雯撕扇”中扇子这个物件,也和雀金裘一样发挥了用物来写人寄情的作用,多角度刻画出
晴雯的人物形象。
17.下列器物中不具有“雀金裘”“石榴裙”写人寄情功能的一项是(3分)
A.祥林嫂拄着的竹竿 (《祝福》)
B.老军给林冲的酒葫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C.华连卡骑的自行车 (《装在套子里的人》)
D.村中少年养的“蟹壳青” (《促织》)
18.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写作脉络。(4分)
19.有同学想尝试写网络历史小说,请你根据材料一,为该同学的小说中可能涉及的生活器物的选
用提三点建议。(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凤姐儿笑道①:“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
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
得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凤姐儿笑道②:“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
父虚名,作个穷官儿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
戚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道:“如今等奶奶的示下。”
凤姐儿道:“你去瞧瞧,要是有人有事,就罢;得闲儿呢,就回,看怎么说。”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这
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管事的来回话。
平儿回了,凤姐道:“我这里陪客呢,晚上再回;若有很要紧的,你就带进来现办。”平儿出去一
会,进来说:“我都问了,没有什么紧事,我就叫他们散了。”凤姐儿点头。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
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
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
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
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
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
刚说到这里,只听二门上小厮们回说:“东府里的小大爷进来了。”凤姐忙止刘姥姥不必说了,
一面便问:“你蓉大爷在那里呢?”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
高一语文试卷第 6页(共8页)
夭娇,轻裘宝带,美服华冠。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凤姐笑道③:“你只管坐着。
这是我侄儿。”刘姥姥方扭扭捏捏在炕沿上坐了。贾蓉笑道:“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
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的。”凤姐儿道:“说迟
了一日,昨儿已经给了人了。”贾蓉听说,嘻嘻的笑着,在炕沿下半跪道:“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
说话了。又挨一顿好打呢。婶子只当可怜侄儿罢!”凤姐笑道④:“也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
的不成?一般你们那里放着那些东西,只是看不见!我的才好罢!”贾蓉笑道:“那里如这个好呢!
只求开恩罢。”凤姐道:“郉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这里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道:“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
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
“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了!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
因笑止道⑤:“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道:“这姥姥不知可用过饭没有呢?”刘姥姥忙
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
一桌客馔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凤姐说道:“周姐姐好生让着些儿,
我不能陪了。”
于是过东边房里来。凤姐又叫过周瑞家的去,问他方才回了太太,说了些什么?周瑞家的道:
“太太说,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做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
年来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儿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
可简慢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二奶奶裁度着就是了。”凤姐听了说道:“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
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
说话时,刘姥姥已吃毕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抹嘴的道谢。凤姐笑道⑥:“且请坐下,听我告
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
家里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
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今儿
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的。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
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们不嫌少,就暂且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
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凭的怎么样,你老拔根寒毛
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在傍听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听了,笑而不睬⑦,只命
平儿:“把昨日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
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
逛逛,方是亲戚间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
面就站起来了。
(选自《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有删改)
20.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凤姐对刘姥姥说贾府“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显示她对贾府现状的清醒认识。
B.凤姐让周瑞家的去请示太太应如何打发刘姥姥,暗示凤姐在处理家事上缺乏主见。
C.刘姥姥原本不好意思说来意,见凤姐对来借东西的贾蓉的态度,胆子就壮了起来。
D.凤姐、周瑞家的为刘姥姥提供了帮助,表明贾府在对待人情世故上是比较周全的。
高一语文试卷第 7页(共8页)
21.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周瑞家的两次使眼色提醒刘姥姥,衬托出刘姥姥老实巴交、木讷呆板的乡村老妪形象。
B.选文插入贾蓉求取玻璃炕屏一事,巧妙自然,丰富了凤姐的形象,突出她惯用权术的特点。
C.选文写刘姥姥进府讨钱,情节紧凑,过程曲折,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贾府的富奢和等级森严。
D.选文中凤姐和刘姥姥的话都使用了俗语,既与人物的文化水平相关,也丰富了文章的语言。
22.某导演欲拍摄新版《红楼梦》,凤姐的饰演者对文中七处凤姐“笑”的理解不太有把握,请帮助她
揣摩其意蕴。(6分)
五、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红楼梦》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语段一: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
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不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
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
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
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
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
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语段二:
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又去了帐房的辖制,又不与凤姐去算帐,一年不过多拿出若干贯钱来,各
各欢喜异常,都齐声说:“愿意。强如出去被他们揉搓着,还得拿出钱来呢。”那不得管地的听了每
年终又无故得分钱,也都喜欢起来,口内说:“他们辛苦收拾,是该剩些钱粘补的。我们怎么好稳坐
吃三注的!”
23.贾探春的改革措施为什么能得到下面“老妈妈”的拥护,请你用《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观
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从材料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痴”本是一种生理疾病,意为呆傻之状;魏晋时期,“痴”逐渐由贬义词变成带有智慧色彩
的褒义词;到明清时期,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将“痴”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发展
……
(1)请以“红楼最痴人”为题写一篇评论文章。
(2)如果把你所在的班级比作大观园,你和你的同学又在书写着怎样的青春故事?请以
“痴人XXX”为题,写一篇记人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如选后一
题,XXX应用化名);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第 8页(共8页)无锡市普通高中 2022 年春学期高一期终调研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2.06
1.(1)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2)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3)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2.D 3.B 4.A
5.①其显性的特征有三 ②却没有全能冠军
6.B
7.(1)根据同辈兄弟的名字推测应该是斜玉旁;
(2)四兄弟的名应该像四春一样形成有意蕴的谐音,连起来为“株连绝宦”;
(3)“珏”的意思为“两块合在一块的玉、玉中之王”,表达了带有通灵宝玉的
贾宝玉的尊贵和独一无二。
8.C 9.A
10.(1)曹练亭每次出门都有八匹马跟着,且他一定会带上一本书,观赏玩味从不
间断。
(2)曹练亭向来与江宁知府陈鹏年不和睦。等到陈鹏年被判罪时,他却秘密上
疏向朝廷保荐陈鹏年。
11.①《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可能是康熙年间,流传广,极受读者欢迎。
②《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曹雪芹,但对其身世却莫衷一是。
③富察明义和袁枚只关注《红楼梦》中的风月情爱,而未体会到其所反映的社
会深刻的悲剧性。
12.B 13.C
14.抓住菊花的文化个性与品位发问;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发问。
15.B 16.B 17.D
18.先指出雀金裘被烧了洞眼是作家匠心所在,接着从晴雯补裘的“唯一性”来具
体阐释作家的匠心,然后以雀金裘为例总结《红楼梦》发挥了服饰的文学功能,
并以香菱换裙的情节来印证。
19.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器物样式,可以通过描写器物来展现时代的生活风貌。
②可以所用器物的前后变化来表现世事和人物生活的变迁。
③可以借人物对器物的态度展现人物性格、构成人物关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即可)
20.D 21.A
22.①看似通情达理,实则拿腔捏调,优越感十足;②自大自得,有权势感;
③虽感觉刘姥姥说话粗鄙,有嘲笑之意,但能宽容理解。
23.【示例】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界
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探春的措施之所以能得
到“老妈妈”的拥护,正是因为“老妈妈”们从这些措施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可以形成以“己”为中心的一个团体;而在这个团体中,可以根据和自己发生社会
关系的亲疏影响其他人收益的多少,因而这个提议受到老妈妈们拥护。(观点来自
于“差序格局”3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24.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批阅。
高一语文答案 第 1页 共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