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题卷
说明:(1)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3)所有考试结束3天后,考生可凭准考证号登录智学网(.zhixuc,.c0m查询考试成绩,密码
与准考证号相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红楼梦》写了三个生命历程:第一个生命历程是希望。宝黛初见,一个惊呼“这个妹
妹我曾见过的”,一个自忖“何等眼熟到如此”;善于察言观色的王熙凤也打趣“既吃了我家茶,如何
不与我家做螅妇?”;甚至连下等小厮都知道,宝玉的婚事“早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
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
了”。在这个生命历程中,宝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共读西厢,同怜落花,充满了希望。
第二个生命历程是烦恼。不仅宝钗金锁上的篆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宝玉佩玉上的是一对,
而且后来到大观园做客的湘云也有个金麒瞬,这更使得黛玉忧心不已:“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
多半才子住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金环玉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
终身。便恐由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韵事来。”不仅如此,大观园中的其他人物,也因情
感和生法上的各种关系,产生烦恼。比如,袭人知道自己是偏房,黛玉可能是正配,便故意以尤二姐
被王熙凤折磨以致吞金自尽、香菱因夏金桂陷害被薛蟠毒打等事来试探黛玉,黛玉回答“这也难说。
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但这无心之言却令袭人暗暗不快,此后她
疏远黛玉,甚至进谗言,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又如,王熙凤本来过了一个很风光的生日,既有贾母
来提议,又有大家众星捧月一起凑份子,充分显示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已然给足了她面子。但是就
在这一天,王熙凤抓到了丈夫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理亏的贾琏反而拿剑要杀她,直闹到寿筵上贾母
和众人面前,令她颜面尽失。
第三个生命历程是无奈和失落。贾府从蓊蔚洇润经由元春封妃省亲走向高潮,但修建省亲别墅花
费巨大,无疑又埋下了衰落的伏笔,后来逐渐走向摧枯拉朽式的崩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姥姥
安定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奇,却并没有大的起伏。她进大观园,虽然也艳美夫人小姐养草处优的生活,
但还是认为,大有大的繁难,自已的乡村生活也有自己的好处。比如,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
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
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但贾母最终也
没把外孙女嫁给孙儿,而是支持了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对外说是“林丫头心太细”,这种基于利
益所作的决定有无合理性?不合理,但真实,这实际上是不同类型的人在冲突矛盾中一种可能的归宿。
这对于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文化结构与文化结构之间的冲突都具有启发性,因为《红楼梦》写出
高一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抚州市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3分)【曲解文意。王熙凤打趣黛玉,是善于察言观色,而不是“认为两人本有夙缘”。】
2.C(3分)【A项:从“爱情悲剧”可知,说的是第二个层面;B项:是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评价;D项:是从艺术成就方面对《红楼梦》进行评价。】
3.B(3分)【三个分论点没有侧重,也不是为了突出《红楼梦》对今天的启示作用。】
4.⑴先总后分,中间本论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层次分明。文章开门见山提出《红楼梦》写了“三个生命历程”,再提分论点,逐层论证,层次清晰;⑵实例丰沛,说服力强。文章大量引用原文来分析人物命运,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论证有力。(4分,每点2分)
5.不同点:⑴材料一从人物形象(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评论,认为小说写了三个生命历程,描绘了贾府人物希望、烦恼、无奈和失落的命运人生,通过他们情感和生活上的各种关系,展现了真实而残酷的人性;⑵材料二从主题意蕴的角度进行评论,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通过反映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盛衰兴亡、悲欢离合,引导读者感受这个悲剧不仅是时代的悲剧,而且是人生的悲剧,从而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4分,每点2分)
相同点:⑴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人情世态的小说,反映时代社会,叙写人生命运,是一部反映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命运史;⑵两则材料都认为小说具有悲剧色彩,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大观园中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了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2分,每点1分)
6.B(3分)【应该是“从侧面表现邹天平乐意为街坊邻里排忧解难而受到人们的赞誉,烘托出他的正直与善良”。】
7.D(3分) 【错在“朱美娣动了恻隐之心”。应该是刘筱筱的父亲登门求情并提出帮助儿子小念上附中,于是有私心的朱美娣决定说服丈夫同意为了儿子不用车祸视频的U盘。】
8.邹天平心理:既有因没有告知妻子而取走车祸视频的U盘对妻子的道歉与抚慰,也有因儿子被附中录取而无比喜悦。
朱美娣心理:既有对丈夫没有告知自己而取走车祸视频的U盘的愤怒不满,也有听到儿子被录取消息的惊喜激动。(4分,各2分)
9.⑴情节上,制造故事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通过他感到“摇摆不定”,引出后文,并激发读者了解这件事来龙去脉的兴趣;⑵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邹天平内心的矛盾。他虽然秉持不偏不倚的公正之心,但在为老袁主持公道和涉及私利之间还是产生了纠结;⑶主题上,反映了乡村法律事件常常聚合法律与乡情,甚至法律与个人利益矛盾的社会现实。(6分,每点2分)
10.B(3分)【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11.A(3分)【不是“干支纪年”,而是“干支纪日”。】
12.A(3分)【“一定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有误,原文的意思是:一定会有很多改变。】
13.⑴人们都不能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4分。“知”“经术”“世务”各1分,句意1分。) ⑵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不被不同的意见所迷惑。(4分。“计”“为……所”“惑”各1分,句意1分。)
14.⑴不能因为人才的失误和舆论的影响随意任免官员,要权衡利弊,只有这样才能做成大事。(2分) ⑵举例论证:尧和众大臣选人治水失败的例子。(1分)
【参考译文】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想要任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王安石喜爱学习却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所以(他的)见解不切实际,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一定会有很多改变。”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 ”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能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宋神宗说:“你所筹划的治国理政方案,把什么放在首位 ”王安石回答说:“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十分赞同这种判断。
甲子日,讨论推行新法,王安石说:“周代设置泉府这一官职,通过专卖制度来抑制兼并,平衡贫富差距,使天下的财富得到调节和流通。如今想要管理财物,就应当修订泉府之法,来收回掌管财物之权。”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被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发生失败,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不被不同意见所迷惑。”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起初,吕惠卿从真州推官任上任期届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人结为朋友。所以(到这时王安石)对宋神宗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杰出的)儒士也不容易胜过(他)。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于是(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之职,政事不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的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宋神宗)又任命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
15.A(3分)【首联简要介绍了所种松树的来历,以及松树的生长情况。】
16.⑴运用典故:借用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的典故,表达了对松树荫庇他人的赞美之情;⑵使用反问手法:“何必大夫封”突出了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品质;⑶直抒胸臆:尾联不同于前三联的描写,直接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之情。(6分,每点2分)
【诗歌大意】一片青绿色的松树,从远处的山峰上移植过来。数条枝干引来云鹤相伴,独生的树干已经长得遒劲似龙了。阳光暗淡微弱,阴云迫近,寒风穿过松针窸窸作响,松树尤显庄重。在寒冷的冬季坚挺不凋即足以傲世,何须有“大夫”的封号呢
17.⑴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⑵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⑶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6分,每空1分。只要出现1个错别字,或增、减1字,或1处顺序不对,该空就不得分。)
18.C(3分)【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轰天烈地:轰动天地。形容声响猛烈或声名巨大。联系下文“随风晕染了整个村落”,可知选“轰轰烈烈”更符合语境。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根据语境可知,不可能是“抒发悲愤”。心旌摇曳:指心神不安,就像旌旗随风飘荡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心旌摇荡:面对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东西,心驰神往,不能自制。根据语境,表达的应该是“情思起伏,不能自持”。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逐宕失返:随波流荡而忘却归来。指随逐时俗,而不知返归根本。根据语境,这里表达的是“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19.B(3分)【“桃花是我眼中最美的那一朵……”,“美”是心中的一种感觉,所以应该是“在千古诗人的心头流过”;“经年不绝”放在句末,起强调作用。】
20.⑴衬托(正衬、烘托)(1分):开篇写梨花清丽绝俗、杏花娇妍柔美,从侧面突出下文要写我眼里的最美的桃花(1分);⑵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用“雨巷里擎着油纸伞的姑娘”比喻“梨花”“杏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梨花”“杏花”的美丽、高洁(1分),流露出作者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
21.D(3分)【从句间关系看,这里是得出结论,排除表原因的A、B两项;再联系上下文,特别是后面的“真正的思考不是发生在孤立的象牙塔中,而只能通过交流才能产生”,可以判断应选“一种融入思考的对话交流行为”,排除了C项。】
22.①是一种单向的传递 ②是一种双向的传递 ③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建构性文化(6分,每处2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思路点拨】材料意在引导学生以18岁的谷爱凌为榜样,审视自己当前的学习生活现状,给即将18岁的自己贴上积极、正面的人生标签,让自己以更好、更高、更强的姿态去逐梦青春,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