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1 00: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市长清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dài)尽  暴(bào)霜露 弊在赂(lù)秦 骊 (lì) 山 廊腰缦 (màn) 回
B.思厥(jué)先祖父 为(wéi)国者 洎(jì)牧以谗诛 逦 (lǐ) 迤 鼎铛 (chēnɡ) 玉石
C.日削(xuē)月割 一夕安寝(qín) 小则获邑(yì) 胜负之数(shǔ) 仓庾(yǔ)
D.六国互丧(sāng) 如弃草芥(jiè) 抱薪(xīn)救火 奉之弥 (mí) 繁 辇 (niǎn) 车
2.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只有两处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虽董之以严刑(督察)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谦让)
③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司仪)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B.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决定)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  ④所未尽者……汝可以模拟得之(想象)
C.①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还是)    ②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③强公室,杜私门(堵塞、封闭)   ④藉寇兵而赍盗粮(登记)
D.①辟邪说,难壬人 (排斥) ②族秦者秦也 (众、类)
  ③而望幸焉 (有幸) ④始速祸焉 (使……快速)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
B.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惠。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对待。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怠慢。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加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盘盘焉,困困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①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独夫之心,日益娇固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D.①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②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全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②④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6.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终必不蒙见察 D.苟以天下之大
7.下列对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不能独完 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⑦择善而从之 ⑧始速祸焉
A.①②⑤/③⑧/④⑥/⑦ B.①⑤⑥/②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③⑥⑧/④/⑦ 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可怜焦土 ⑥朝歌夜弦 ⑦ 族秦者秦也 ⑧蜂房水涡
⑨辇来于秦 ⑩骊山北构而西折
A.①②⑥⑧⑨⑩ B.②③④⑤⑦⑧ C.①③⑤⑦⑧ D.③④⑥⑦⑨⑩
9.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殷忧而道著 译: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兴国,治道显著。
B.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出使,以致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C.“可畏惟人”的“人”实为“民”,这里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古代君王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指的是封建时代帝到某处。妃、嫔受帝宠爱,叫“得幸”。
11.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要为房地产松绑,说“除一线城市之外都可以放开限购”。如此救市,我认为是抱薪救火。
B.疯狂的股市使很多人倒在了未知的黎明前,然而前路还未看清,许多幸存者似乎又要开始重蹈覆辙了。
C.未来几年,随着TPP的合拢,中国将失去加入WTO带来的好处,世界工厂地位将随之日削月割。
D.年近八旬的老人,根本无法接受失去了唯一的孙子的事实,每天都以泪洗面,食不下咽。
12.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不义无情如封肃者绝不是个例,“封肃”谐音“风俗”,作者用大容量的集合型名词的谐音作卑微小人的姓名,使语言的张力及词义的特指性兼融互济,暗示以小见大之旨。
B.《护官符》显示了“色”的世界的诱惑,是一种肮脏的入世态度;《红楼梦十二支曲》所表达的“情”的世界的美好本质与其被毁灭的命运是作品表达的重点,形成最震撼人心的“情”悲剧。
C.甄士隐和贾雨村,一个身在青云,一个心在白云,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仕与隐两种不同的生存境遇与人生选择,最终却都是“悲喜千般同幻渺”,谁也没有逃脱时代给他们安排的结局。
D.一僧一道本是“生得骨格不凡 ,丰神迥异”,甄士隐梦中却是“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体现了作者在塑造一僧一道形象时遵循着“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的艺术原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小题。(13分)
材料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当然。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材料二: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
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
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融为一体。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书写就是思考。中国书法艺术更是将文字的书写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辞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型美,双向同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思维的异常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文字和口语的同音,使两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文。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分析的、逻辑的、实证的思维更为发达。
今天,世界文化已经进入当代的综合发展阶段。世界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双向交流需求,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这种愿望,不只表现在世界市场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所激发的人才、知识、经济和资本的交流共进,更表现在文化和思维对交流共进的迫切渴望。随着世界正在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完全可以预期。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
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在世界华语地区和一些周边国家扩散出两个泛汉语、泛汉文、泛书法圈,为中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
由上亿人构成的世界华人和华裔的汉语社区,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向世界播扬的桥头堡,早就存在了几百年。华人华裔圈的汉语、汉文和汉字书法,为了适应各自的文化环境,都程度不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了的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形成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在东亚汉文化圈内,汉字和记录日本语、朝鲜语等的准汉字和非汉字,以及契丹文、方块苗字、日本假名等20多个借源汉字创造出来的多民族文字,形成了“一文多语”“一母多文”的文字传播圈。在这个传播圈内,中国书法艺术一直程度不同地以变异形态存在着、发展着。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存得较好,中国书法在那里至今仍极有活力。这种以汉语、汉文为基础、为核心的“一文多语”文化圈,是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走向世界的第二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材料三: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着,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在。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是国学无用论、传统文化无用论及浮华、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中以文人书法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而后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因此,文化书法的复兴,就成为书法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孙月沐《中国文化书法的复兴之价值意义》)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具有书法的某些特点,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
B.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
C.“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在世界与中国进行的双向交流中,让中国文字思维为人类提供营养。
D.当今社会,中国书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书法疏于研究、认知缺失给书法发展带来格外强烈的冲击。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反映了其气质、学识和修养。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够名满天下、传诵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的绝妙的书法艺术。
C.中国的汉字、汉语和书法艺术,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变异。
D.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的热潮在很多国家正在兴起,由汉字所形成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思维将会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15.下列说法可以加入材料三的文段,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B.汉字作为“母符”,表音表象表意始终不离不弃,多重功能始终结合,也始终将画趣溶于书法本体之中。
C.书者对自己创作的定位,对作品结体关系、气韵脉势的把握,常考验他简易思维的水平。
D.当下汉字书写键盘化和网络语言对白话文规范化的严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的未来担忧。
16.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7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司马迁《管仲列传》)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D.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古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一等,其他四等由高到低排依次为侯、伯、子、男。
B.慎权衡,权衡本指秤。权,秤杆;衡,秤锤。“慎权衡”指谨慎的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C.山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有特定的称呼,如“夷”“狄”“蛮”等。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去世。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善于因势利导为政,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政治策略。
B.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患蔓延,直至齐简公,齐国动乱不断,国无宁日。
C.《管仲论》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分析了管仲作为宰相的不足之处,立论新奇。
D.《管仲论》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实为管仲所致,并批评管仲不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四、(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小题。(9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1分)
23.(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阿房官官殿楼阁的接连不断和高大雄伟。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16分)
长成一棵大槐树
刘亮程
  崇信县最老的大槐,立于山间台地的打麦场上,孤独一棵,据说3200岁了。麦场下方是关河村,名字同槐树一样古老。想必关河村人,牵驴赶牛拉着石磙子,在槐树下一圈圈打了几千年麦子,日子就这么一直过下去。
  崇信山多地少,养人不易,活下来的古树却不少。关河村大槐有六个主枝,绕主干四周。其中三个主枝朝上,一个向东南,一个向西南,另一枝往北,构成树的大形。大槐的南面设有祭祀台,供人焚香祭拜。南面向阳,是树的正面,所有叶子阳面朝南,绿光闪闪。树和人一样是站立生物,有脸面,有前后左右。
  大槐朝天的三个主枝交错向上,把树的高度拔向云端。这是树的朝天枝,占得树头,独领阳光风雨,也容易遭受雷电袭击。我在西北常看到断头树,都是风摧雪压所致。树高天砍头。对树木来说,长太高并非好事。西北干旱,遇到一个雨水多的年成,树木会无节制地生长,往高蹿,生出繁枝茂叶,树身难承其重,一旦遭风摇雪压,断头折枝便再自然不过。树的朝天枝受惠于天,也最受天罚。据说崇信关河村大槐从未遭过雷击,原因是四周的山峰替它避了雷电。我想,树的节制生长也是原因。大槐的朝天枝看上去并不招摇,没有过分长高,给树惹麻烦。整个槐树高26米,10层楼房的高度,但南北宽38米,宽度胜过了高度,使它在山间一洼台地上,只显大,却不显高。这是树的聪明,它能活到天寿之龄,肯定是每个枝都活明白了,知道自然的规律。
  大槐向东南的主枝,是树的迎日枝,由一个主枝生发为三,两枝朝上追高,一枝斜逸向东,脱离树冠数丈,像树伸出的长长左臂,其枝干所指,必是每日的日出之地。迎日枝在漫长的黑夜里也不会长歪,它的枝准确地迎向日出。那是只属于这棵树的太阳,第一缕曙光,被伸到最远的树叶接住,迎到树上,迎到大槐下的关河村。每年春天,树东边的枝头先绿,最先长出叶子。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其实每一棵树,都独自迎接太阳,长成了自己的模样。
  长在大槐西南的送日枝,到下午才会被太阳完全照亮。这时候,东边迎日枝的一半,已陷入阴影。关河村的夕照短,它西边是高山,使树和住在这里的人,都只有半个下午的阳光。大槐的送日枝,也顺了太阳的走势,枝干西斜朝上,指向的正是每天日落的山脊。我在大槐树下正赶上关山落日,眼看夕阳独自走远,自己伫立树下,忽有种两相远别的孤独。但头顶粗壮的送日枝,又让我感到落日不孤。我沿那棵倾身向日的树枝望去,就要落入山后的夕阳,正好卡在远山的一处缺口里,不舍地多照了大槐树一会儿。这每天多照的一会儿,在3000多年里,经年累月。我也在这依依不舍的夕照里,看着大槐朝西的叶子,一层层黑向树梢,直到送日枝端指的山口只剩下黯淡霞光,树身也全黑下来。
  大槐最长的一个主枝,长在北边,是树的背阴枝,常年在阴影里,叶子皆处阴面。背阴枝因为前后左右都被别的枝遮挡,它只好往远处长,一直把枝干伸到树冠外的阳光里。所以,背阴枝也最长。这使关河村这大槐树东西窄,南北长,树冠呈扁圆形。
  让大槐树长扁的还有风。我在西北看到的大树,也多是扁的。整个秋冬季漫长寒冷的西北风,把树迎风面的皮,吹得光滑坚硬。那风也一年年地吹进木头,吹扁树的一圈圈年轮。西北多独木,独长的树多是扁的。用木料的人,能从木头截面,看出是不是迎风独木。讲究的木匠也是不伐独木的。独木命硬,人消受不起。
  一棵树独自长大,并不是其他树被砍了,剩下一棵,而是因为这方水土,只够长一棵树,多一棵都活不了。像关河村大槐,方圆几公里,独独一棵。这样的大槐,能活下来,已经是奇迹。竟然活了3000多岁,更是让人难以相信。小树靠天,大树靠地。关河村这棵大槐树,是不能指望雨水活命的,它茂密的树叶和枝干,足以把一场大雨在半空里接住,落不到根部。那它靠什么活命呢?
关河村大槐树长在半山腰的台地上,我看它的枝干,便知道它地下根须的走向,那些深扎土中的根,也基本上长成树冠的样子,这条朝东的粗壮横枝下面,对应着同样粗壮的一条大根,那是它地下的影子,根往哪伸,枝往哪展,树根在地下的暗处,给看似明处的树枝指引着方向。我知道这些向下伸去的大树根,一定穿过了其他树木无法扎透的厚土,在更深处哗哗的水声里,让一棵槐树活出了3000年的茂盛繁荣。那是要靠一条地下河流才能养活的大树啊!
(选自2019年10月12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减)
2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河村大槐以“古老”闻名,生命的长久使人敬畏,所以它受人祭拜,而且被赋予了神奇的传说。
B.“树高天砍头”“受惠于天,也最受天罚”,“天”威难敌而大槐却享“天寿”,说明它有神明护佑。
C.送日枝“让我感到落日不孤”,因为我受视线的局限不能伴日落西山,树枝高斜,目送日落的时间更长。
D.树的“长成”与人一样“不易”,既要经受许多客观条件的考验,还要在漫长岁月里平淡而又坚持。
2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围绕关河大槐,按照从上到下、从枝干到根脉的顺序,写出了大槐的形态、生长、传奇等内容,“形散神凝”。
B.作者写古树,从开头就处处与人对照,以树的具体形态象征人的思想精神,增加了散文思想情感表现的厚度。
C.作者的语言朴实生动,善于表现景物特点,常常只用寥寥几笔,就描摹出树的姿态,呈现出鲜活的画面。
D.这篇散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情理并茂,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
26.关河村大槐是怎样“长成一棵大槐树”的?请简要概括。(4分)
27.刘亮程的散文“写实”也“写意”,呈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互补充、互相结合”的创作风格。请结合本文,对这一风格特色进行具体分析。(6分)
六、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00年,梁启超先生高喊“少年强则国强”,他热切地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挽救濒临危亡的破败山河。
1921年7月,毛泽东、李达、刘仁静等13位青年代表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着手规划未来,从此开始带领更多的热血青年走上民族解放与独立的道路。
1953年,19岁的王蒙看到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和一代新人的热情,着手创作小说《青春万岁》,在作品中他自豪地宣言:“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2020年底,嫦娥五号探月归来,而指挥控制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年轻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
百年中国历经沧桑,逐步走向富强;今天,依然需要我们重温历史,再创辉煌。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春与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