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有人说:“否认当前世界格局中美国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力量,这是盲目的;但由此便认为世界对美国霸权只能言听计从,这也是不现实的。”此话所能体现的信息是( )
A.美国并非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不重视多边合作
C.美国凭借强大实力单独主导世界
D.反对一国独霸世界的呼声日益高涨
2.欧洲最高人权奖又名萨哈罗夫奖。萨哈罗夫是苏联“氢弹之父”,后来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促成1963年禁核条约的签署;70年代,他创立莫斯科人权委员会,反对政治迫害,于197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起伏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科技进步瓦解着两极格局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成效
C.人类对战争和极权的反思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波折
3.英国历史学家霍姆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4.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
D.将冲突地区置于国际社会共管之下
5.我国政府曾多次声明:“中国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不谋求自己的势力范围。现在不称霸,将来国力发展也不称霸。”这说明我国( )
A.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B.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C.主张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目前已成为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一员。中国的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推动 B.相互抵触
C.没有关系 D.关系不大
7.这张拍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是( )
饥饿的女孩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C.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8.美、欧盟、日、俄、中是当今世界五大政治力量(如下图),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这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B.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C.联合斗争、利益一致
D.平等互利、力量均衡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据赵明昊《后西方世界秩序会不会到来》等整理
材料二 21世纪的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郑永扣、方兰欣《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与中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段话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主流是( )
A.和平与发展 B.人道主义
C.恐怖主义 D.霸权主义
2.近年,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的时代已经结束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的总趋势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趋向缓和
D.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
3.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认为这种观点( )
A.正确。因为全球化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基本正确。发展中国家最好别蹚这股浑水
C.偏颇。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D.基本错误。发展中国家应无条件支持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建立了保卫和平的组织。1949年4月,在巴黎和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有72国的代表参加,选出了常设委员会,大大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了签名运动。半年中签名的达5亿人。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保卫和平委员会。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摘编自陈有进等《当代世界大事纵览
(1945—1990)》
材料二 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
——摘编自李元龙、梁雪美《军事条约:
管控兵争的协和约定》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战后和平运动的主题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在防止核战争方面有何新变化 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有人说:“否认当前世界格局中美国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力量,这是盲目的;但由此便认为世界对美国霸权只能言听计从,这也是不现实的。”此话所能体现的信息是( )
A.美国并非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不重视多边合作
C.美国凭借强大实力单独主导世界
D.反对一国独霸世界的呼声日益高涨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导世界;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也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故选D项。
答案:D
2.欧洲最高人权奖又名萨哈罗夫奖。萨哈罗夫是苏联“氢弹之父”,后来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促成1963年禁核条约的签署;70年代,他创立莫斯科人权委员会,反对政治迫害,于197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起伏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科技进步瓦解着两极格局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成效
C.人类对战争和极权的反思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波折
解析:萨哈罗夫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出于对战争的反思,创立莫斯科人权委员会是出于对极权的反思,故C项正确。
答案:C
3.英国历史学家霍姆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解析:“更为接近”说明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国之间的共同点在逐渐增多,故选A项。
答案:A
4.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
D.将冲突地区置于国际社会共管之下
解析:维和部队固然能起到防止地区冲突升级、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是一致的,故选B项;D项也是一种手段,服从于B项。
答案:B
5.我国政府曾多次声明:“中国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不谋求自己的势力范围。现在不称霸,将来国力发展也不称霸。”这说明我国( )
A.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B.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C.主张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析:不称霸表明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态度,故D项正确。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是我国的发展不依赖外国;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主张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措施。A、B、C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D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目前已成为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一员。中国的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推动 B.相互抵触
C.没有关系 D.关系不大
解析:中国的崛起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故二者是相互推动的关系,选A项。
答案:A
7.这张拍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是( )
饥饿的女孩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C.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答案:A
8.美、欧盟、日、俄、中是当今世界五大政治力量(如下图),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这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B.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C.联合斗争、利益一致
D.平等互利、力量均衡
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表现为五大政治力量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据赵明昊《后西方世界秩序会不会到来》等整理
材料二 21世纪的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郑永扣、方兰欣《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与中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答案:(1)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特点: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段话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主流是( )
A.和平与发展 B.人道主义
C.恐怖主义 D.霸权主义
答案:A
2.近年,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的时代已经结束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的总趋势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趋向缓和
D.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
解析: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选D项。
答案:D
3.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认为这种观点( )
A.正确。因为全球化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基本正确。发展中国家最好别蹚这股浑水
C.偏颇。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D.基本错误。发展中国家应无条件支持
解析:全球化尽管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甚至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但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题中观点过于片面,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建立了保卫和平的组织。1949年4月,在巴黎和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有72国的代表参加,选出了常设委员会,大大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了签名运动。半年中签名的达5亿人。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保卫和平委员会。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摘编自陈有进等《当代世界大事纵览
(1945—1990)》
材料二 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
——摘编自李元龙、梁雪美《军事条约:
管控兵争的协和约定》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战后和平运动的主题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在防止核战争方面有何新变化 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1)主题: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特点:广泛性、民主性、组织性。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核军备竞赛的发展。
(2)新变化:美苏等大国的积极推动;以联合国为舞台。原因:美苏等大国不愿看到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联合国构成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动;和平成为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