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4~5节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4~5节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01 17:29: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4~5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A.脑和脑神经 B.脊髓和脊神经 C.脑和脊髓 D.脑神经和脊神经
【答案】C
【解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分析】注意: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神经中枢是在脑和脊髓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
【详解】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然后发出指令;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能够传递信息。
故选:C
2.自然界动物有多种多样的行为,如下四种行为有别于其他三种行为的是.......(▲)
A.老鼠走迷宫 B.蜜蜂采蜜
C.小狗做算术题 D.黑猩猩堆叠箱子取高处的香蕉
【答案】B
【解析】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详解】ACD、老鼠走迷宫、小狗做算术题和黑猩猩堆叠大箱取高处的香蕉是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B、蜜蜂采蜜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故选:B
3.为了初步诊断病人的脊髓是否受损,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是......(▲)
A.内脏B超 B.心电图检查 C.膝跳反射检查 D.血常规化验
【答案】C
【解析】从膝跳反射实验的反射弧进行分析解答,较为基础。
【分析】了解内脏B超、心电图检查、膝跳反射检查、血常规化验的目的,是答对本题的关键;本题可用直选法。
【详解】脊髓是人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具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如果脊髓受损,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都会丧失。膝跳反射是由脊髓控制完成的实验活动,其感受器是位于膝盖下方肌腱内;该感受器受刺激后产生的产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传出神经传至大腿上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产生小腿跳起的动作,如果脊髓受损,膝跳反射就不能发生。因此,临床上常用膝跳反射检查病人的脊髓是否受损。A、B、D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4.冬天,室外气温-5℃,室内开着暖空调,小明从温暖如春的室内走到寒风刺骨的室外。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不被冻伤,小明此时......(▲)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5.“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是基本的交通规则。当绿灯亮起时,我们迈动双脚快速穿过马路,此反射活动的类型及参与的神经中枢分别是......(▲)
A.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
B.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触觉中枢
C.非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
D.非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触觉中枢
【答案】A
【解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分析】关键是知道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以及特点。
【详解】当绿灯亮起时,我们迈动双脚快速穿过马路,是对“绿灯”这种信号的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此反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因此属于条件反射。
故选:A
6.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A.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于安静状态
C.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于运动状态
【答案】A
【解析】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维持体温的恒定实质就是保持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内部(核心)和外周(皮肤)温度感受器接收的温度信息被传到的这个司令部,然后做出增加产热和散热的决策,并通过神经内分泌信号传递给相应的功能器官。
【分析】理解人体各组织器官在代谢过程中产热的不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人体各组织器官在代谢过程中都能产生热,但是肝脏和骨骼肌是最主要的产热器官,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占总热量的90%,剧烈运动时产的热量比安静时高10~15倍,骨骼肌颤抖就能使体内热量增加,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皮肤散热的方式有辐射、对流、蒸发等过程,比较甲乙两图示可知:甲内脏产热量最高,乙肌肉产热量最高,因此,甲是安静状态,乙是运动状态。
故选:A
7.小明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答案】A
【解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分析】皮肤具有保护、排泄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详解】如图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故选: A
8.某人因冠状病毒感染而发烧,被要求住院隔离。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分析】产热大于散热,则体温持续升高;产热小于散热,则体温持续下降;
【详解】病人的体温在39℃左右波动,说明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可见A正确。
故选:A
9.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c代表脊髓
B.若图表示听到铃声进入教室的反射弧,则a代表耳的鼓膜
C.若图表示看到酸梅分泌唾液的反射弧,则a代表眼球的视网膜
D.若图表示维持身体平衡的反射弧,则c代表小脑
【答案】B
【解析】反射弧是生物体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据此解答。
【分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是考试的重点,掌握时可以结合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详解】A、若此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于膝跳反射属于低级的反射活动,是由脊髓控制的,所以c代表脊髓的神经中枢,正确;
B、若此图表示学生听到铃声进入教室的反射弧,这属于高级的反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耳蜗能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感受器即为耳蜗,而鼓膜只起传递声波振动的作用,错误;
C、若此图表示人看到酸梅分泌唾液的反射弧,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感受器即为视网膜,正确;
D、若此图表示使运动协调和维持身体平衡的反射弧,由于小脑具有协调身体平衡,维持身体运动的功能,所以c代表小脑的神经中枢,正确;
故选:B
10.如图是人的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膝跳反射属于反射类型中的条件反射 B.①和②分别为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C.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 D.即使②受到损伤,该反射活动也能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A.膝跳反射是比较低级的反射活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图中①和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错误;
C.图中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C正确;
D.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②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D错误。
故选:C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2.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B.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C.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D.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A
【解析】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
【分析】关键知道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是恒温动物。
【详解】A、大多数的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错误;
恒温动物的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正确;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正确;
D、恒温动物能维持稳定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了动态的平衡,正确。
故选:A
1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如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
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D.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36.5≤T≤37.5
【答案】C
【解析】分析折线统计图,即可求出答案。
【分析】读懂统计图,从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详解】由折线统计图可知:折线统计图中最底部的数据,则是温度最低的时刻,最高位置的数据则是温度最高的时刻;则清晨5时体温最低,下午5时体温最高;最高温度为37.5℃,最低温度为36.5℃,则小明这一天的体温范围是36.5≤T≤37.5;从5时到17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趋势,而17-24时的体温是下降的趋势,所以错误的是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故选:D
14.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外界温度是50℃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15.某科学学习小组利用甲、乙、丙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165次、32次、5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答案】A
【解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大脑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详解】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动物甲、乙、丙完成走绕道取食的尝试次数分别是165次、32次、5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甲→乙→丙。
故选:A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32分)
16.随着“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驾驶员看到有行人要过马路就会及时踩刹车,这种行为属于 ▲ 反射。该过程离不开神经元的参与,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 ▲ 两部分。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递的路径是 ▲ (用字母和“→”表示)。
【答案】条件 突起 D→C→B→A
【解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A神经末梢,B轴突,C胞体,D树突。
【分析】这是关于神经元的一道基础题。
【详解】驾驶员看到有行人预过马路就会及时踩刹车,是出生后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来说,细胞体有一条长面分支少的轴突,有较多短面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 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图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D→C→B→A。
故答案为:条件 突起 D→C→B→A
17.在如图所示的神经系统模式图中,D结构内含有感觉神经末梢,E表示大脑。
(1)缩手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用图中字母表示) ▲ 。
(2)打针时,虽感觉痛却可忍住不缩手,说明缩手反射受到 ▲ (用图中字母表示)的控制。
【答案】(1)D→C→H→B→A (2)E
【解析】【分析】【详解】(1)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H)→传出神经(B)→效应器(A)。
(2)缩手反射为低级神经反射受高级神经反射大脑控制,故为E。
故答案为:(1)D→C→H→B→A (2)E
18.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体育中心拉开了序幕。中国队获得的金牌和奖牌数位居第一,实现了中国队在世界军人运动会赛场比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请回答:
(1)首次参赛的中国选手卢嫔嫔以2分10秒9刷新军事五项女子障碍跑的世界记录。她听到枪声立即起跑,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
(2)在公路自行车赛中,中国队一举夺得女子个人和团体的双料冠军。选手们骑完全程79.75公里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选手的体温变化保持动态平衡,此过程是通过 ▲ 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答案】(1)大脑(大脑皮层) (2)下丘脑
【解析】【分析】【详解】略
19.(6分)卷心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植物的花,每朵都由四片花瓣组成,呈十字形,因此在分类上这些植物属于十字花科。在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绿色的小肉虫-菜青虫,但在菠菜、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一般找不到菜青虫。为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趋向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小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菜青虫幼虫20只;
②准备新鲜的卷心菜叶和菠菜叶各一片;
③将20只菜青虫幼虫放在与两片叶片等距离的地方,观察幼虫爬行方向。
实验结果如下表:
观察的时刻 第3分钟 第5分钟 第8分钟 第10分钟
爬向卷心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只 15 16 18 20
爬向菠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只 5 4 2 0
回答问题:
(1)小乐提出的假设是 ▲ 。
(2)实验中菜青虫幼虫的选取有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使用菜青虫幼虫进行实验。
方式二:取菜青虫卵隔离培养,等卵孵出幼虫后进行实验。
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式 ▲ (填“一”或“二”),原因是 ▲ 。
(3)分析上述实验,还需要改进的是 ▲ 。
【答案】(1)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二 方式二可排除后天环境对菜青虫幼虫取食趋向的干扰,影响实验效果。
(3)应用其他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进行重复实验,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使实验更能真实的反映问题,避免偶然性
【解析】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分析】对设计探究的方案,选择材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或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详解】(1)假设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此实验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我认为更合理的是方式二,因为方式二可排除后天环境对菜青虫幼虫取食趋向的干扰,影响实验效果。
(3)分析上述实验,还需要改进的是:应用其他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进行重复实验,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使实验更能真实的反映问题,避免偶然性。
故答案为:(1)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二 方式二可排除后天环境对菜青虫幼虫取食趋向的干扰,影响实验效果。
(3)应用其他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进行重复实验,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使实验更能真实的反映问题,避免偶然性
20.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像,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1)(4分)步骤①是 ▲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 ▲ ;说明理由: ▲ 。
(3)(4分)分析图像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一只雏鸟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解析】图中在环境温度为30℃和环境温度为20℃,黄腹角稚静止代谢率达到最高代谢时的日龄不同。黄腹角稚在发育过程中其静止代谢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在达到最高代谢的日龄后,即呈逐日下降趋势。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识图,结合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等知识。
【详解】(1)步骤一: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步骤二: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
步骤三: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
(2)鸟类是恒温动物,在9龄之前,由于绒羽不够丰满,保温功能较弱,体温相对较低,随着生长发育,调节功能增强,体温维持恒定。只测一只雏鸟,具有偶然性,结论不可靠。
(3)黄腹角稚属于鸟类,为恒温动物,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所以实验结果显示,黄腹角稚成鸟在20℃环境中饲养时,静止代谢率比在30℃环境中,饲养时的静止代谢率要高。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一只雏鸟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三、解答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38分)
21.如图所示为某女士的手指不小心碰到火焰后的缩手反应。请据图分析作答:
(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 ▲ ;该反应是 ▲ (填“生来就有”或“后天形成”)的。
(2)如果用“→”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请你试着将该反射弧补充完整: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 ▲ →④ ▲ →⑤效应器。
(3)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那么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
于 ▲ 和 ▲ 内。
【答案】(1)反射 生来就有 (2)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3)脊髓 大脑皮层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1)手碰到火焰后会出现迅速缩回,这种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该反应是生来就有的,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
(2)该缩手反射的传导途径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
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因此完成缩手反射和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1)反射 生来就有 (2)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3)脊髓 大脑皮层
22.如图甲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为皮肤血管口径示意图,据图回答:
甲 乙
(1)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是 ▲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途径是 ▲ 。这种反射属于 ▲ 反射。若图甲中①和②处受伤,其他部位正常,当炎热时将表现为 ▲ 感觉(填“有”或“无”)。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处于图乙中 ▲ (填“A”或“B”)状态。当人体处于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
【答案】(1)反射弧 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入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无
(2)A 汗液蒸发
【解析】【分析】【详解】略
23.(7分)口渴感觉形成的感受器在哪里?传统观点认为感受器分布于血管内壁,血液中的含水量下降导致盐分过高,神经中枢形成口渴感觉。但美国神经学家Knight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水进入血液需要一定时间,无法解释水一入口就能瞬间解渴,于是设计实验:
实验1: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和肠胃里灌注等量的淡水,两者口渴感觉都立刻消失。由此Knight认为传统观点有误但又从传统观点里得到启示,提出问题,进一步实验。
实验2: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前者口渴感觉消失,后者先是口渴感觉消失,2∽3分钟后恢复。
实验3:给两组小白鼠肠胃里分别直接灌注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只有前者口渴感觉消失。
综合三个实验,得出结论。
Knight质疑传统观点,认为喝下的水成为血液中的水需要一定时间,理由是 ▲ 。
(2)实验2基于的问题是 ▲ ?
(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
【答案】(1)水从口腔进入到血液需要时间;
(2)盐分能影响口渴的感觉吗?
(3)口咽和肠胃都有口渴感受器,且肠胃口渴感受器还能感受盐分的刺激,并对最后口渴感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解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分析】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详解】(1)Knight质疑传统观点,认为喝下的水成为血液中的水需要一定时间,理由是水从口腔进入到血液需要时间。
(2)实验2基于的问题是盐分能影响口渴的感觉吗?
(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口咽和肠胃都有口渴感受器,且肠胃口渴感受器还能感受盐分的刺激,并对最后口渴感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故答案为:(1)水从口腔进入到血液需要时间;
(2)盐分能影响口渴的感觉吗?
(3)口咽和肠胃都有口渴感受器,且肠胃口渴感受器还能感受盐分的刺激,并对最后口渴感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24.(7分)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解析】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分析】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4~5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A.脑和脑神经
B.脊髓和脊神经
C.脑和脊髓
D.脑神经和脊神经
2.自然界动物有多种多样的行为,如下四种行为有别于其他三种行为的是.......( )
A.老鼠走迷宫
B.蜜蜂采蜜
C.小狗做算术题
D.黑猩猩堆叠箱子取高处的香蕉
3.为了初步诊断病人的脊髓是否受损,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是......( )
A.内脏B超
B.心电图检查
C.膝跳反射检查
D.血常规化验
4.冬天,室外气温-5℃,室内开着暖空调,小明从温暖如春的室内走到寒风刺骨的室外。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不被冻伤,小明此时......(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5.“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是基本的交通规则。当绿灯亮起时,我们迈动双脚快速穿过马路,此反射活动的类型及参与的神经中枢分别是......( )
A.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
B.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触觉中枢
C.非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
D.非条件反射 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触觉中枢
6.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
A.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于安静状态
C.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于运动状态
7.小明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8.某人因冠状病毒感染而发烧,被要求住院隔离。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不能确定
9.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c代表脊髓
B.若图表示听到铃声进入教室的反射弧,则a代表耳的鼓膜
C.若图表示看到酸梅分泌唾液的反射弧,则a代表眼球的视网膜
D.若图表示维持身体平衡的反射弧,则c代表小脑
10.如图是人的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属于反射类型中的条件反射
B.①和②分别为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C.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
D.即使②受到损伤,该反射活动也能正常进行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12.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B.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C.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D.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1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如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
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D.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36.5≤T≤37.5
14.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外界温度是50℃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15.某科学学习小组利用甲、乙、丙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165次、32次、5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32分)
16.随着“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驾驶员看到有行人要过马路就会及时踩刹车,这种行为属于 反射。该过程离不开神经元的参与,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 两部分。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递的路径是 (用字母和“→”表示)。
17.在如图所示的神经系统模式图中,D结构内含有感觉神经末梢,E表示大脑。
(1)缩手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用图中字母表示) 。
(2)打针时,虽感觉痛却可忍住不缩手,说明缩手反射受到 (用图中字母表示)的控制。
18.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体育中心拉开了序幕。中国队获得的金牌和奖牌数位居第一,实现了中国队在世界军人运动会赛场比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请回答:
(1)首次参赛的中国选手卢嫔嫔以2分10秒9刷新军事五项女子障碍跑的世界记录。她听到枪声立即起跑,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2)在公路自行车赛中,中国队一举夺得女子个人和团体的双料冠军。选手们骑完全程79.75公里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选手的体温变化保持动态平衡,此过程是通过 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19.(6分)卷心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植物的花,每朵都由四片花瓣组成,呈十字形,因此在分类上这些植物属于十字花科。在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绿色的小肉虫-菜青虫,但在菠菜、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一般找不到菜青虫。为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趋向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小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菜青虫幼虫20只;
②准备新鲜的卷心菜叶和菠菜叶各一片;
③将20只菜青虫幼虫放在与两片叶片等距离的地方,观察幼虫爬行方向。
实验结果如下表:
观察的时刻 第3分钟 第5分钟 第8分钟 第10分钟
爬向卷心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只 15 16 18 20
爬向菠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只 5 4 2 0
回答问题:
(1)小乐提出的假设是 。
(2)实验中菜青虫幼虫的选取有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使用菜青虫幼虫进行实验。
方式二:取菜青虫卵隔离培养,等卵孵出幼虫后进行实验。
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式 (填“一”或“二”),原因是 。
(3)分析上述实验,还需要改进的是 。
20.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像,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1)(4分)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 ;说明理由: 。
(3)(4分)分析图像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三、解答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38分)
21.如图所示为某女士的手指不小心碰到火焰后的缩手反应。请据图分析作答:
(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 ;该反应是 (填“生来就有”或“后天形成”)的。
(2)如果用“→”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请你试着将该反射弧补充完整: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 →④ →⑤效应器。
(3)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那么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
于 和 内。
22.如图甲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为皮肤血管口径示意图,据图回答:
甲 乙
(1)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是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途径是 。这种反射属于 反射。若图甲中①和②处受伤,其他部位正常,当炎热时将表现为 感觉(填“有”或“无”)。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处于图乙中 (填“A”或“B”)状态。当人体处于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23.(7分)口渴感觉形成的感受器在哪里?传统观点认为感受器分布于血管内壁,血液中的含水量下降导致盐分过高,神经中枢形成口渴感觉。但美国神经学家Knight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水进入血液需要一定时间,无法解释水一入口就能瞬间解渴,于是设计实验:
实验1: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和肠胃里灌注等量的淡水,两者口渴感觉都立刻消失。由此Knight认为传统观点有误但又从传统观点里得到启示,提出问题,进一步实验。
实验2: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前者口渴感觉消失,后者先是口渴感觉消失,2∽3分钟后恢复。
实验3:给两组小白鼠肠胃里分别直接灌注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只有前者口渴感觉消失。
综合三个实验,得出结论。
Knight质疑传统观点,认为喝下的水成为血液中的水需要一定时间,理由是 。
(2)实验2基于的问题是 ?
(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24.(7分)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