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小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小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30 11:28:5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小节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海南月考)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B.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形成沙尘暴
C.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2.(2021九上·勃利期末)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
B.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壁内部会变黑
C.一个人吸烟,满屋子都可以闻到烟味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灰尘在空中飞舞
3.(2021九上·富川期末)疫情期间每天闻到校园里到处弥漫的消毒水味,说明分子(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很小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可看到
4.(2022九上·和平期末)下列事例,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B.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
C.教室里打扫卫生时飘在空中的灰尘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6.(2022·遂宁)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涉及诸多物理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小朋友捂住耳朵,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元宵节吃汤圆,煮熟后的汤圆漂浮在水面,是因为汤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端午节赛龙舟,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
D.中秋节吃月饼,月饼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2022·扬州)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以下“吸”的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
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
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
8.(2022·永城一模)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粘”在身上,如图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的是(  )
A.图﹣1,向漏斗下方吹气,乒乓球“粘”在漏斗上
B.图﹣2,用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
C.图﹣3,纸屑“粘”在梳过头发的梳子上
D.图﹣4,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
9.(2022·江阴二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图所示,该现象直接说明了(  )
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有空隙
10.(2022八下·江都月考)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分子动理论的解释的是(  )
A.甲图:电子显微镜下金块的微观构造
B.乙图:火山爆发时漫天灰霾
C.丙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美丽的蝴蝶
D.丁图:将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11.(2021九上·崆峒期末)下列有关分子运动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不可能同时存在
B.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
D.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或液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12.(2021九上·苍溪期末)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D.水结成冰后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二、填空题
13.(2020八下·阳东期末)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斥力;物体的   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4.(2019九上·普宁期中)常见物质是由大量   或原子组成的,   (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内分子间作用力最大,宏观表现为既不容易压缩又不容易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
15.如图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甲图表示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体积   ,分子间的作用力   。
16.(2022·娄星模拟)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该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的运动。为了消毒,老师在教室地面喷洒消毒液,消毒液的味道弥漫在教室中,这种现象叫   现象。
17.(2022八下·盐都月考)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的方式与花香飘散的方式   (填“相同”或“不同”)。勤洗手是个好习惯,在使用洗手液时会闻到洗手液的香味,这属于   现象。液体和固体体积不容易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
18.(2020九上·台山期末)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便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   。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属于   现象,它表明固体分子也在   。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2八下·江都月考)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1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2)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2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现象主要说明了   。
20.(2022八下·盐都月考)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处在   ,图a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4)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与   有关。
21.(2021九上·盐湖月考)
(1)如图1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弯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2)为了探究分子的某个特点,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在瓶中分别装着密度为1.3kg/m3无色的空气和密度为1.6kg/m3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①请写出上面瓶中应装的物质名称是    。
②若抽掉间隔的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现象是    。
③这个实验说明了气体分子    。
(3)图3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总是明显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炒菜时加点盐,菜有了咸味是扩散现象,能证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不符合题意;
B.尘沙是物体,它包含很多的分子,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B符合题意;
C.污染整个水库是污水在水中散开是扩散现象,能证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整个房间里能闻到香味是扩散现象,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尘沙飞扬是机械运动。
2.【答案】D
【知识点】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C.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一个人吸烟,满屋子都可以闻到烟味,这两种现象是由于气体分子在空气中无规则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AC不符合题意;
B.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壁内部会变黑,这种现象是由于固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B不符合题意;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灰尘在空中飞舞,这是固体大颗粒的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灰尘飞舞是机械运动。
3.【答案】A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疫情期间每天闻到小区到处弥漫的消毒水味,这是消毒液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我们闻到了气味,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是盐分子在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是工业废水分子在运动,B不符合题意;
C.灰尘看得见,不是分子,C符合题意;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气味分子在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子是微观世界的微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肉眼看不到。
5.【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宏观粒子,不是分子,A错误;
B:分子直径是10-10m,肉眼不能直接观察,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C正确;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子和原子是微观粒子,肉眼不可见,灰尘、尘埃是宏观粒子,肉眼可见。
6.【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小朋友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元宵节吃汤圆,煮熟后的汤圆漂浮在水面,由漂浮条件可知,汤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B不符合题意;
C.端午节赛龙舟,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响度较大,C不符合题意;
D.月饼香气四溢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答案】B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吸”是利用大气压;
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是利用通电导线具有磁场,A不符合题意;
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B符合题意;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是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C不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是利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吸盘挂钩、吸管喝饮料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8.【答案】C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化纤布料的衣服“粘”在身上,是因为摩擦带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A.向漏斗下方吹气,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于乒乓球下方的压强,故乒乓球“粘”在漏斗上,A不符合题意;
B.倒置后,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粘”在杯口上,B不符合题意;
C.纸屑“粘”在梳过头发的梳子上,是因为经摩擦后,梳子带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C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我们周围存在大气压,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带异种的电荷,摩擦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10.【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某种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A不符合题意;
B.如图是火山爆发,漫天灰霾,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不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B符合题意;
C.蝴蝶能够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C不符合题意;
D.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1.【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不会抵消,A不符合题意;
B.扩散现象指两种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它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符合题意;
C.压缩固体十分困难,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而不是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C不符合题意;
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2.【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尘土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土的颗粒,不是单个的分子,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A不符合题意;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B符合题意;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是物理变化,属于宏观物质的变化,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停地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答案】分子;引力;温度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由分子动理论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14.【答案】分子;固态;引力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分子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固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相互作用力很大,所以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具有流动性。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分析】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固态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
15.【答案】固体;减小;增大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解:分子间排列有规律,结合紧密,为固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体积明显减小,从气体变为液体,分子间结合相对紧密,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故答案为 固体;减小;增大。
【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16.【答案】不是;扩散
【知识点】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飞沫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
消毒液的味道弥漫在教室中,是由于消毒液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扩散到人的鼻子中,从而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这是扩散现象。
【分析】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答案】不同;扩散;斥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新冠病毒属于微生物,它通过飞沬传播是微生物所做的机械运动,而花香飘散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因此飞沫传播的方式与花香飘散的方式是不同的。
闻到洗手液的香味是由于香味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属于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则液体和固体体积不容易压缩。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8.【答案】分子间有引力;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由于磨得很光的两块不同金属紧压在一起,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两块金属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了对方分子的间隙中,所以经很长时间后,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对方。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9.【答案】(1)分子间有引力
(2)甲;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2)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两者各自独立,界面分明。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两者混合的越均匀。由图所示,甲图两者混合的最均匀,所以甲是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20.【答案】(1)d;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不可以
(2)e;吸引力
(3)空隙
(4)热;温度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图a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图b说明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图c说明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图d说明红墨水分子在扩散,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图e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图a和图d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为了证明分子是在运动的,不能用玻璃棒搅动。
(2)图b和图e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图c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4)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热水,因为热水的温度比较高,分子运动越距离,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分析】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几天后,硫酸铜和水之间扩散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b:当玻璃接触水面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距离较近,故两种分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引力,说明玻璃和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分子引力。
c:酒精与水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的体积小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d: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这是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e: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撤去压力也不易分开,是因为压紧过程使得两铅块有较多分子被挤压靠近产生了分子间引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21.【答案】(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空气;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3)间隙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左边,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而棉线被拉向右边,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故这个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①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上面瓶中应装的物质名称是空气。
②若抽掉间隔的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现象是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③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图3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总是明显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水和酒精彼此进入对方,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析】(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通过二氧化氮和空气的混合,可以探究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小节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海南月考)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B.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形成沙尘暴
C.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炒菜时加点盐,菜有了咸味是扩散现象,能证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不符合题意;
B.尘沙是物体,它包含很多的分子,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B符合题意;
C.污染整个水库是污水在水中散开是扩散现象,能证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整个房间里能闻到香味是扩散现象,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尘沙飞扬是机械运动。
2.(2021九上·勃利期末)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
B.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壁内部会变黑
C.一个人吸烟,满屋子都可以闻到烟味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灰尘在空中飞舞
【答案】D
【知识点】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C.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一个人吸烟,满屋子都可以闻到烟味,这两种现象是由于气体分子在空气中无规则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AC不符合题意;
B.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壁内部会变黑,这种现象是由于固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B不符合题意;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灰尘在空中飞舞,这是固体大颗粒的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灰尘飞舞是机械运动。
3.(2021九上·富川期末)疫情期间每天闻到校园里到处弥漫的消毒水味,说明分子(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很小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可看到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疫情期间每天闻到小区到处弥漫的消毒水味,这是消毒液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我们闻到了气味,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2022九上·和平期末)下列事例,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B.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
C.教室里打扫卫生时飘在空中的灰尘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是盐分子在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是工业废水分子在运动,B不符合题意;
C.灰尘看得见,不是分子,C符合题意;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气味分子在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子是微观世界的微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肉眼看不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宏观粒子,不是分子,A错误;
B:分子直径是10-10m,肉眼不能直接观察,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C正确;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子和原子是微观粒子,肉眼不可见,灰尘、尘埃是宏观粒子,肉眼可见。
6.(2022·遂宁)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涉及诸多物理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小朋友捂住耳朵,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元宵节吃汤圆,煮熟后的汤圆漂浮在水面,是因为汤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端午节赛龙舟,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
D.中秋节吃月饼,月饼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小朋友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元宵节吃汤圆,煮熟后的汤圆漂浮在水面,由漂浮条件可知,汤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B不符合题意;
C.端午节赛龙舟,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响度较大,C不符合题意;
D.月饼香气四溢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2022·扬州)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以下“吸”的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
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
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
【答案】B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吸”是利用大气压;
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是利用通电导线具有磁场,A不符合题意;
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B符合题意;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是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C不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是利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吸盘挂钩、吸管喝饮料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8.(2022·永城一模)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粘”在身上,如图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的是(  )
A.图﹣1,向漏斗下方吹气,乒乓球“粘”在漏斗上
B.图﹣2,用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
C.图﹣3,纸屑“粘”在梳过头发的梳子上
D.图﹣4,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
【答案】C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化纤布料的衣服“粘”在身上,是因为摩擦带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A.向漏斗下方吹气,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于乒乓球下方的压强,故乒乓球“粘”在漏斗上,A不符合题意;
B.倒置后,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粘”在杯口上,B不符合题意;
C.纸屑“粘”在梳过头发的梳子上,是因为经摩擦后,梳子带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C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我们周围存在大气压,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带异种的电荷,摩擦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9.(2022·江阴二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图所示,该现象直接说明了(  )
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有空隙
【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10.(2022八下·江都月考)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分子动理论的解释的是(  )
A.甲图:电子显微镜下金块的微观构造
B.乙图:火山爆发时漫天灰霾
C.丙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美丽的蝴蝶
D.丁图:将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某种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A不符合题意;
B.如图是火山爆发,漫天灰霾,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不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B符合题意;
C.蝴蝶能够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C不符合题意;
D.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1.(2021九上·崆峒期末)下列有关分子运动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不可能同时存在
B.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
D.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或液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不会抵消,A不符合题意;
B.扩散现象指两种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它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符合题意;
C.压缩固体十分困难,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而不是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C不符合题意;
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2.(2021九上·苍溪期末)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D.水结成冰后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尘土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土的颗粒,不是单个的分子,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A不符合题意;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B符合题意;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是物理变化,属于宏观物质的变化,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停地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填空题
13.(2020八下·阳东期末)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斥力;物体的   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答案】分子;引力;温度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由分子动理论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14.(2019九上·普宁期中)常见物质是由大量   或原子组成的,   (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内分子间作用力最大,宏观表现为既不容易压缩又不容易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
【答案】分子;固态;引力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分子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固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相互作用力很大,所以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具有流动性。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分析】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固态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
15.如图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甲图表示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体积   ,分子间的作用力   。
【答案】固体;减小;增大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解:分子间排列有规律,结合紧密,为固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体积明显减小,从气体变为液体,分子间结合相对紧密,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故答案为 固体;减小;增大。
【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16.(2022·娄星模拟)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该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的运动。为了消毒,老师在教室地面喷洒消毒液,消毒液的味道弥漫在教室中,这种现象叫   现象。
【答案】不是;扩散
【知识点】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飞沫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
消毒液的味道弥漫在教室中,是由于消毒液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扩散到人的鼻子中,从而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这是扩散现象。
【分析】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2022八下·盐都月考)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的方式与花香飘散的方式   (填“相同”或“不同”)。勤洗手是个好习惯,在使用洗手液时会闻到洗手液的香味,这属于   现象。液体和固体体积不容易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
【答案】不同;扩散;斥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新冠病毒属于微生物,它通过飞沬传播是微生物所做的机械运动,而花香飘散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因此飞沫传播的方式与花香飘散的方式是不同的。
闻到洗手液的香味是由于香味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属于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则液体和固体体积不容易压缩。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8.(2020九上·台山期末)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便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   。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属于   现象,它表明固体分子也在   。
【答案】分子间有引力;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由于磨得很光的两块不同金属紧压在一起,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两块金属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了对方分子的间隙中,所以经很长时间后,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对方。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2八下·江都月考)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1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2)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2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现象主要说明了   。
【答案】(1)分子间有引力
(2)甲;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2)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两者各自独立,界面分明。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两者混合的越均匀。由图所示,甲图两者混合的最均匀,所以甲是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20.(2022八下·盐都月考)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处在   ,图a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4)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与   有关。
【答案】(1)d;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不可以
(2)e;吸引力
(3)空隙
(4)热;温度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图a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图b说明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图c说明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图d说明红墨水分子在扩散,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图e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图a和图d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为了证明分子是在运动的,不能用玻璃棒搅动。
(2)图b和图e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图c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4)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热水,因为热水的温度比较高,分子运动越距离,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分析】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几天后,硫酸铜和水之间扩散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b:当玻璃接触水面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距离较近,故两种分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引力,说明玻璃和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分子引力。
c:酒精与水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的体积小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d: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这是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e: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撤去压力也不易分开,是因为压紧过程使得两铅块有较多分子被挤压靠近产生了分子间引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21.(2021九上·盐湖月考)
(1)如图1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弯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2)为了探究分子的某个特点,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在瓶中分别装着密度为1.3kg/m3无色的空气和密度为1.6kg/m3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①请写出上面瓶中应装的物质名称是    。
②若抽掉间隔的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现象是    。
③这个实验说明了气体分子    。
(3)图3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总是明显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答案】(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空气;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3)间隙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左边,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而棉线被拉向右边,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故这个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①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上面瓶中应装的物质名称是空气。
②若抽掉间隔的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现象是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③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图3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总是明显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水和酒精彼此进入对方,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析】(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通过二氧化氮和空气的混合,可以探究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