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情景导入
在人类将高科技机器送往这颗红色星球已逾40年后,火星科学正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11月9日凌晨4时16分,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发射升空。新课学前导航2011年10月27日美国东部时间10时5分,美国航天局的新一代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由一枚宇宙神-V541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美国航天局专家表示他们对火星的寻求发生转变,由“寻求水”变为“寻找生命”。【思考】 为什么各国把探测生命的视线投向了火星?
【点拨】 火星是离地球较近的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相似,且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气层存在,物理及运动特征也与地球相似。
目标定位
1.了解宇宙中的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及其位置关系。
2.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
3.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及地外生命的存在条件。
一、宇宙
1.定义: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2.天体
(1)定义:宇宙中不同形态的________。物质恒星行星星云恒星3.天体系统
(1)形成:高速______的邻近天体相互_____,形成以质量____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运动吸引大银河太阳地月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1-1-2 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据图分析:
(1)图示中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套合表达了什么内容?
(2)图中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哪个?其组成成员有哪些?提示:(1)表达了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之间的隶属关系。
(2)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二、太阳系
1.组成:由______、八颗行星及其______、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_______、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_______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卫星彗星太阳2.八颗行星
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1-1-3 太阳系示意,据图分析:
(1)八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同吗?
(2)八颗行星公转的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提示:(1)相同。
(2)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3)没有。三、地球
1.普通的行星:就大小和________而言,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并不显眼。
2.特殊的天体
(1)表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
______,特别是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天体。质量生物高级智慧生物太阳温度液体积质量引力大气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绕日运行的______相同→互不干扰。方向思考感悟
为解决地球上日益恶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设想,要想使“移民月球”成为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提示】 应使月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当然还应解决地球与月球间的交通问题。1.天体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各类天体比较如下表:2.天体系统方法突破 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判断方法
(1)天体的判断方法
一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例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了。
二看其能否克服地球的引力,在太空中按自己的轨道运行。
三看其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例如,月球表面的岩石块是月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的判断方法
天体之间要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吸引,二是相互绕转。只吸引不绕转不构成天体系统。例如,月球绕地球运动,形成地月系,而组成北斗七星的各恒星之间没有相互绕转的关系,就不能形成天体系统。 (2012·济南期中检测)读太阳系示意
图,回答(1)~(2)题。(1)目前,人类已经实地考察的宇宙天体是
( )
A.a、b B.d、e
C.f、g D.h、i
(2)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解析】 人类实地考察是指通过航天器着陆过的天体,目前只有月球和火星;图中有地月系和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
【答案】 (1)B (2)B1.普通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系中还有三颗类似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八颗行星在公转运动方面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共面性:各行星公转轨道的倾角(各大行星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很小,因此可以说基本在同一平面上。(2)同向性:各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3)近圆性: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
近。
2.特殊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具备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
件,与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密切关系,其表现如下所示:方法突破 生命存在条件的分析思路
生命存在条件的考查往往以材料切入,通过材料确定相关生命存在的条件,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参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而降低难度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具体思路如下: (2012·哈尔滨期中检测)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我国上影。影片讲述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1)~(2)题。
(1)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解析】 第(1)题,根据目前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在太阳系内除地球外不可能存在其他的人类文明。第(2)题,由于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
【答案】 (1)D (2)A教材P4探索
1.太阳辐射是太阳系中各行星光和热的源泉,太阳系的八颗行星距离太阳越近,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表面温度越高。从表中可以看出,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从水星到海王星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其表面温度越来越低。2.适宜的温度是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之一。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22 ℃,适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与它在太阳系中距太阳远近适中有直接关系。
教材P7读表教材P8案例研究思考
金星离太阳近,接受的太阳光热比地球多,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火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以
外,离太阳远,接受的太阳热比地球少,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若地球处在金星或火星的位置,其表面温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将变得不再适合生物生存。教材P10复习题
1.天体是指宇宙空间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天体系统是指宇宙中的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集团”。从高到低主要有四个级别,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可以比较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分析地球的大小和质量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中的特点,但并不特殊,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
星;通过分析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说明地球是目前所知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3.形式可自由选择,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可借助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来描述。课件39张PPT。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情景导入
011年8月4日11时57分,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报中心监测到太阳黑子活动区爆发了一次强烈耀斑,此次太阳活动造成全国范围内短波吸收增加,短波通信受到明显影
响,但不会对地球产生
太大影响。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点拨】 会影响到地球的气候、无线电通信和地磁场。
目标定位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氢和氦核聚变电磁波红外区0.4~0.7650%大气运动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1-2-3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
(1)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什么纬度地区?为什么?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提示:(1)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赤道地区,而是出现在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这是由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云
雨,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而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青藏高原则由于海拔高,空气稀
薄,晴天多,光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值在青藏高原,最低值在四川盆地。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降水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而四川盆地阴天多,云量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所到达地面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明显减少。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分层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黑子:发生在_______层中,其温度比周围要低,黑子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
志。
(2)耀斑:发生在______层中;耀斑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
(3)太阳活动的周期为____年。光球色球11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与____________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强烈干扰高空的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
太阳黑子电离层无线电通信(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_______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出现_____
现象。磁暴极光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1-2-4 太阳的外部结构示意,据图分析:
(1)由里向外,太阳的外部大气可分为哪几个层
次?
(2)光球层和色球层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别是什么?两者的活动有何关联性?提示:(1)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黑子、耀斑。耀斑随着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如下图所示:方法突破 中国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中国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
图”,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四个城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兰州 B.海口
C.上海 D.昆明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者,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北京、海口、贵阳
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
D.杭州、广州、成都(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都和重庆所在地区太阳能资源的贫乏,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从图中可知,兰州、海口、上海和昆明四个城市中昆明的太阳能最丰富。太阳能热水器应销往太阳能丰富的地区。除纬度外,地势、天气状况也是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重要因素。【答案】 (1)D
(2)地处内陆,气候干燥,晴天多。
(3)C
(4)四川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散发,导致空气湿度大,雨雾天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同的大气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类型不同,其特征及对地球的影响如下所示:方法突破 歌诀法总结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不稳定,时常有活动;
光球生黑子,色球耀斑亮;
活动剧烈时,地球受影响;
气候降水变,粒子扰磁场;
磁针乱抖动,不能指方向;
干扰电离层,短波受影响;
粒子被捕获,磁撞现极光。 2010年8月4日,极光形成的绿色幕布笼罩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克里族地区瓦斯卡冈迪什鲁珀特河(Rupert River)上空,形成了光影交错的壮观景象(下图)。读图,回答(1)~(2)题。(1)根据所学,导致题干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太阳活动可能发生在( )
A.光球层或日冕层 B.光球层或色球层
C.色球层或日冕层 D.太阳内部(2)如果造成题干材料中现象的物质运动过于强大,还可能直接导致( )
A.“磁暴”现象的发生
B.全球性的暴雨
C.地面短波通讯的中断
D.全球变暖
【解析】 第(1)题,极光主要由高能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吸引到地球两极地区,并与在两极上空的空气分子摩擦发光所致。太阳活动中的耀斑和太阳风都会产生高能带电粒子,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和日冕层。第(2)题,强大的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的磁场,导致“磁暴”现象的产生。
【答案】 (1)C (2)A教材P11探索
此图中有两条曲线,蓝色的是三个不同纬度地区实测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红色的是三个不同纬度地区实测的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从图中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有相关性;二是两者的变化周期为11年;三是三个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如上图所示地区两者完全为正相关,中图所示地区两者全部为负相关,下图所示地区两者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
教材P12读图
太阳辐射随着地理纬度的增高而递减,这是许多自然景观随纬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如地球上的五带、气压带和风带,降水量、植被带、自然带等,都因纬度而不同。教材P15案例研究思考
1.旱涝灾害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地区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旱涝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变化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周期颇为一致。其中,有的地区太阳活动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有的即使在同一流域,在不同的时间表现也不一样。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人们可以认识旱涝灾害的规律和成因,可以在旱涝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将损失程度减到最小。教材P15复习题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在太阳内部高温和高压的状态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系列的核聚变化反应变成1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短波部分,因而称为短波辐射。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温度比周围
低,所以显得暗一些。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黑子愈大、愈多,太阳活动就愈强。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上突然爆发,出现增亮的斑块。耀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耀斑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黑子变多、变大的时候,耀斑也频繁爆发,耀斑出现最多的区域也是黑子比较集中的区域。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自由发挥,如极光和磁暴现象。
课件38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情景导入
晴朗的夜晚,北极圈内某地,一天文爱好者用三脚架固定好相机,并将相机尽可能对准北极星,把焦距定在无限远,将光圈全部打开,快门定在长时间曝光,然后开始曝光,不间断曝光23小时56分,在冲出的底片上显示恒星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其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新课学前导航
【思考】 为何北极星附近的恒星会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其方向为什么是逆时针?【点拨】 北极星为地球自转轴的指向,其位置是不变的。随地球自转,在地球北半球高纬度的人们会看到恒星绕北极星运转。由于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旋转,因此在地球上看北极星周围的恒星会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旋转,这正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自转轴逆时针顺时针(2)周期恒星360°23时56分4秒太阳360°59′24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2.特征自西向东椭圆365天6时9分10秒365天5时48分46秒(4)速度173.黄赤交角:________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_________。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定义: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2)太阳直射点的位
置及移动方向(如下
图所示)黄道面23°26′南北回归线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据图分析:
(1)图示中地轴的倾斜方向有何特点?这种画法的依据是什么?
(2)春、秋分日及冬、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内的现象有何不同?提示:(1)朝一个方向倾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春、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特别提醒】 (1)地球自转方向的多种表现形式
①示意图②经度图(2)角速度是指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线速度是指作圆周运动的物
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3)地球同步卫星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相对地球为静止,故其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
(4)纬度相同的两地,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3)当图中A点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时间是________,叫做一个________日。
(4)若此图中的时间是2012年10月1日,那么,到2013年1月初时,地球公转速度将逐日变________。【解析】 本题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为载体,考查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
点。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运动。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除两极点外,任何两点的角速度都相同;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图中A、B、N三点所在的纬度排列是N>B>A,对应规律作出比较。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是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题中时间是10月1日,地球公转运动已经经过远日点,速度逐渐变快。
【答案】 (1)画图略。(逆时针自转)
(2)角速度:A=B>N,线速度:A>B>N。
(3)23时56分4秒 恒星
(4)快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大小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即黄赤交角来表示。2.黄赤交角的影响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
(3)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
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纬度相等,和极圈的纬度互余。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与寒、温、热三带范围的关系密切,如下表所示:方法突破 (1)区别近日点、远日点与二至点的方法
地球公转轨道是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因而地球1月初公转至近日点,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下图表示地球自转、公转的不同画法。
①注意观察地轴方向、太阳位置、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若没有特殊说明,该图一般表示从北极点俯视的地球公转图,“二分二至日”未作特殊说明,一般是指北半球而言)。②注意“二至点”与近日点、远日点之间的关
系,二者并不重合,但有时也作模糊处理。
(2)确定春秋分的方法
①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确定春秋分时应按地球公转方向来确定。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判断时应先根据近、远日点判断出冬、夏至日,然后根据公转方向判断。
②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来确定,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此时为春分日;若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此时为秋分日。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黄赤交角扩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带的范围扩大
B.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
C.热带、寒带的范围扩大
D.地球公转速度加快【解析】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从图中可看出为①;如果黄赤交角扩大,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而极圈的范围也扩大,因此热带和寒带的面积扩大,温带面积缩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答案】 (1)A (2)C课件38张PPT。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景导入
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于某年4月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遇到一位中年人花3000美元买了一位老太太一张过期(兑奖日期是4月9日)的中奖彩票(资金为8000美元),这件事令吕萨好不纳闷。
飞机起飞了,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新课学前导航忽然耳边飘来航空小姐甜润的播音:“亲爱的旅客们请注意,现在是4月9日10时4分,我们将于11时抵达美国檀香山机场……”吕萨奇怪,上机时明明是4月10日,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难道时光可以倒流了,这时他正好看到起飞前购买老太太过期中奖彩票的那位中年人。吕萨
问:“先生,请问,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那你刚才买的废票不是又有效了吗?”“是的,兑换后我可以净赚5000美元。”【思考】 彩票复活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飞机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在越过日界线时日期减一天。
目标定位
1.理解昼夜更替的成因及晨昏线的知识。
2.了解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现象。
3.掌握地方时、区时的区别,并掌握地方时、区时、日期的计算。
不发光不透明地表温度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1-3-7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据图分析:
(1)什么是晨昏线?有何特点?
(2)晨线和昏线是如何划分的?提示:(1)晨昏线是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它是一个大圆,圆心是地球的球心,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它将地球分成完全相等的两个半
球。
(2)随地球的自转,由黑夜跨越该线进入白昼,该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二、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
(1)产生14中央经线3.北京时间:我国统一使用,首都北京所在的________的区时,即___________________
(东经120°线)的地方时。东八区东八区中央经线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1-3-8 地球自转使地球上产生地方时,据图分析: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2)中时区以东、以西依次分为几个时区?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北京是晚8时时,伦敦是几时?纽约是几时?提示:(1)0°经线。
(2)东一区至东十二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
(4)伦敦是12时,纽约是7时。三、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规律:北半球向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
偏,赤道上无偏转。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右左图表解读
3.读教材图1-3-9 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据图分析:
(1)物体运动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偏,是如何界定的?
(2)通常情况下,北半球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哪一岸侵蚀得严重些?提示:(1)向左还是向右偏,指的是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判断。
(2)南岸。
四、地球的形状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
_______,两极______。略凸稍扁1.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具有以下特点:
(1)平分地球且过地心的大圆,一半是晨线,一半是昏线。
(2)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3)平分赤道。
(4)自东向西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它可分为晨线和昏线,其判读方法如表所示:具体如下图(阴影部分为黑夜):3.晨昏线的应用
(1)已知晨线或昏线,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2)计算地方时: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00,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00,据此可推算其他经线上的地方时。(3)判断“二分二至日”和季节:若晨昏线过两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可知该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依据昼夜分布状况可判断是夏至日还是冬至日,并能区分南、北半球。
(4)晨线上日出,昏线上日落。 下图中O为极点,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完成(1)~(2)题。【答案】 (1)B (2)B1.地方时的判断与计算
(1)依据:同一时刻地球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计算步骤:
第一步:求两地区的经度差。
第二步:经度差和时间的换算、求时间差。第三步: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用“+”,西侧用“-”)。
2.区时的判断与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
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处理: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上一个时区)。方向不变。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
时,日期减一天。3.日期范围的判定
(1)日期的变换有两种情况(如下图)①自然变换:指某地区时间为24时(或0时)时,其日期已进入新一天,其西侧仍为前一天。
②人为变换:指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大致为180°经线),简称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西侧为全球最早的地方,早一天;东侧为全球最晚的地方,晚一天。(2)极地投影图
图中7日即为新的一天(今天),6日即为旧的一天(昨天)。【特别提醒】 ①计算区时时常用到时区差,往往会出现错误,应依据以下原则: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用“减”。例如,东二区与东八区相差6个时区,西三区与西七区相差4个时区。一个在东时区,另一个在西时区用“加”。例如,东二区与西五区相差7个时区,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相差24个时区。
②国际标准时间:0°经线上的地方时。③日期计算时,要注意月份的天数,1、3、5、7、8、10、12月为31天,4、6、9、11月为30天,平年的2月为28天,闰年的2月为29天。例如,当东十二区为6月1日时,西十二区为5月31日。
④180°经线上是几时,新的一天就占几小时,24小时减去新的一天所占的时间就是旧的一天所占的时间。例如,当180°经线上为8时时,新的一天有8小时,旧的一天有16小时。 读下图,回答(1)~(3)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时(116°E)分别为
( )
A.1∶44,1∶00
B.2∶00,1∶44
C.2∶00,2∶16
D.2∶16,1∶44(2)图中与新的一天范围较吻合的是( )
A.从90°W向东至0°
B.从90°E向西至90°W
C.从180°向东至0°
D.从90°E向东至180°(3)若图示为3月21日,航行在太平洋上的一艘轮船于11∶00越过180°,5分钟后轮船所在地的区时不可能是( )
A.3月21日11∶05
B.3月20日11∶05
C.3月22日10∶55
D.3月22日11∶05【解析】 第(1)题,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北京地方时是东经116°的地方时。第(2)题,由图可知180°经线正好处在晨线上,且全球昼夜平分,因此可判断180°经线时刻为6时,可计算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90°E,所以新的一天的范围为从90°E向东至180°。第(3)题,越过180°经线并不一定越过日界线,但无论如何时间不会后退。
【答案】 (1)B (2)D (3)C课件51张PPT。第3课时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情景导入
目前,昆明市建筑正向“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方向发展,高层建筑的增长在所难
免。昆明市规划局结合“低密度,高绿地率”的审批原则,制定了这一规定,对高层建筑间距及日照进行控制。现行的《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要求住宅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一小时;幼儿园、新课学前导航医院病房楼等,要求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3小时。新出台的《暂行规定》采用对连续日照时间不小于60分钟的时间段进行累加,使得日照分析更加科学合理。
【思考】 在房产开发中,为保证居民的采光权,不同纬度地区楼间距有何差异?
【点拨】 后楼最低层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正午能受到阳光照射。按此要求纬度越高的地区,楼房间距应越大。
目标定位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3.能根据资料解释地球公转与自转相关的自然现象。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在________
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化。
2.空间分布: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_____;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_____。正午90°大小3.时间分布
(1)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_______;_________
达最小值。90°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最大值冬至日(3)北半球冬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
达_______。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值思考感悟
1.夏至日这一天,是否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天?
【提示】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直射现象,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并非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时。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晨昏线:地球上__________的分界线。
2.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________
分为昼弧和夜弧,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
3.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_______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
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_____;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昼夜半球纬线圈赤道大(2)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北半球各地昼______夜
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_____;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_______范围达到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内有_____现象。冬半年(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相反。春、秋分日,全球各地___________,均为12小时。长短极昼极昼昼夜平分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11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据图分析:
(1)右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2)中间的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3)左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分布规律?
(4)赤道上昼夜长短有何变化?
提示:(1)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
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赤道上全年昼弧、夜弧等长,即全年昼夜等长。三、季节更替
1.季节的划分依据
(1)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季节变化。
(2)从天文含义上看,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
_______、太阳高度角_________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______、太阳高度角________
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最长最大最短最小2.划分方法
(1)我国传统以______、立夏、______和立冬
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2)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4、5月划分为
______,6、7、8月划分为______,9、10、11月划分为______,12、1、2月划分为_____。立春立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思考感悟
2.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最大,为什么四季更替不明显?
【提示】 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全年都很
小,热量条件差,全年皆冬,四季不分明。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地球上,同一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此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如下图所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回归线之间地
区:太阳直射两次,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某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间隔)。方法突破 (1)太阳高度与物体日影长短的关系
太阳高度越大,垂直于地面物体的日影越
短;太阳高度越小,垂直
于地面物体的日影越长。
两者的关系为L=h·cotα。
(L为日影长度,h为物体
高度,α为太阳高度角)(2)正午日影朝向与长短应用
正午日影朝向以太阳直射点为界,直射点上无日影;直射点以北朝正北,直射点以南朝正南(极点除外)。正午日影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决定楼房建设中的楼间距大小,这一天日影越长楼间距越大,否则越小。例如:我国南方的楼间距比北方要小,就是因为冬至日这一天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方,相同楼高的影长较短。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1)~(3)题。(1)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2)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
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3)在C→D→E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 )
A.一直向北 B.一直向南
C.先向南再向北 D.先向北再向南【解析】 第(1)题,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所以应该位于南半球热带地
区。第(2)题,C处表示太阳直射,正午旗杆影子最短,无影子。第(3)题,由图中可看出D所示日期为冬至日(12月22日),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C→D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D→E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答案】 (1)D (2)B (3)C1.纬度变化规律
二分二至日(以北半球为例)时随纬度的变化线2.季节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
短,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相反。二者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以北半球为例):【特别提醒】 关于昼夜长短的特殊规律
(1)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白昼长度是指日出到日落这一段时间,日出日落时刻以正午12∶00(以地方时为标准)对称,如图所示:(2)在同一天中,θ°N的昼长等于θ°S的夜长,θ°N的夜长等于θ°S的昼长。
因为同一天中,θ°N的昼弧等于θ°S的夜弧,θ°N的夜弧等于θ°S的昼弧。如图所示:
即:夜弧A=
昼弧B 昼弧A=
夜弧B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定A、C、D三地的地理纬度:
A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________。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地全年昼夜平分,应位于赤道上;B地冬至日白昼最长,应位于南半球;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应位于66°34′S上;D地从春分到秋分极昼、从秋分到春分极夜,应位于北极点上。第(2)题,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第(3)题,结合图不难发
现,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答案】 (1)0° 66°34′S 90°N
(2)A 平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教材P16探索
地球上的方向是根据经线和纬线确定的。在同一条经线上是正南、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是正东、正西方向。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经纬线的方向时刻不停地变化着,即地球上的空间方向处于变化之中,但人们察觉不到,而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作用,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这样就会与经纬线指示的方向产生了偏离,人们便认为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产生了偏转,其中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运动赤道上不偏转。地球仪上混合物流动的方向在地球仪转动前和转动后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教材P18思考
我们可以从地球运动的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如下表所示:教材P21思考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我们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若你处在北回归线以南至赤道地
区,则太阳直射点位于你所在纬度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最小时仍是冬至日。教材P23案例研究思考
地球的自转形成日,地球的公转形成年。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由于不同历法中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协调年和月之间的相应关系,历法中年和月的时间长度有所不同。教材P23复习题
1.教材图1-3-3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
恒星日与太阳日都是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是以太阳以外的某一颗恒星为参照物,指地球上某一子午线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的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同时在公转轨道上前进约59′的角距,所以当地球自转360°完成一个恒星日之后,还必须再自转由公转所造成的59′的角距,所需时间为3分56秒。所以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0°59′。
2.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南北极圈的纬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互余,为66°34′。(如下图所示)3.地球是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
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
替。晨昏线是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
外,各地区的昼弧夜弧都不等长。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昼长夜短;如果昼弧短夜弧长,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平分。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是:①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
象。②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有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昼夜长短情况与夏半年正好相反。③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④每年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4.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期变化。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50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情景导入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这是日本历史上“近1200年一遇”的地
震。尽管日本应对地震的经验非常成熟,但由于此次地震强度极为罕见,因此预计将给日本造成“数以千万美元计”的经济损失。新课学前导航
【思考】 为何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先感到颠簸后感到晃动?【点拨】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传播速度慢,故纵波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随后而来的横波则导致左右摇晃。目标定位
1.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构成及各层的基本特征、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分层现象。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区别。
3.理解地震波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方面的意
义。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__________。
2.划分界面:______面和________面。
3.内部圈层:自外向内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层。地震波莫霍古登堡地壳地幔地核4.圈层特点
(1)地壳:地表到_________,是由______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_______部分薄,
_____部分厚。
(2)地幔:界于莫霍面与_________之间;上地幔上部有一个________,这里可能为_______
的发源地。
(3)地核:________面以下的部分;主要由___
和____组成。莫霍面岩石大洋大陆古登堡软流层岩浆古登堡铁镍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1-4-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据图分析: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外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提示:(1)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侧物质或物质的性质差异很大。
(2)地幔中横波可以通过,由此推知地幔的物质状态为固态。外地核中横波不能通过,由此可推知外地核可能是熔融状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成分组成:__________、_______
和固体杂质。
(2)大气成分的作用
①_____:是地球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氧气:一切生物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干洁空气水汽氮气生命活动③二氧化碳:含量虽少,却是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__的重要原料。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_________,使生物免受其害。
⑤水汽:是影响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3)垂直分层
①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可将大气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和高层大气。光合作用紫外线天气变化物理性质运动状况对流层平流层对流3/4固体杂质递增对流平流高层紫外线臭氧增加水平电离层2.水圈
(1)组成
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_______
以上,面积占全球面积的________。
②陆地水:包括________、河流水、
________、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________
占淡水的2/3。
(2)意义: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___________的发展和演化。97%71%湖泊水冰川水冰川水地理环境3.生物圈
(1)组成:是由地球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
构成的特殊又重要的圈层。
(2)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_________的圈
层。生物生存环境最活跃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1-4-5 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纬度地区),据图分析:
(1)地球外层大气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各有何主要特点?
(2)对流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如何变化?
(3)平流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原因是什么?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由下往上可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个层次。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②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的特点:①大气的密度非常小;②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2)夏季对流层增厚,冬季变薄;低纬度地区
厚,高纬度地区薄。
(3)平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上部臭氧对紫外线吸收较多。
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平流层内的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同时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1.圈层的划分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2.各圈层特点【特别提醒】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岩石圈所包含的范围大,平均厚度70~100千米。如下图所示:地壳、上地幔(部分)、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球内部软流层以上的圈层 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名称:
A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2)界面名称:B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3)A层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千米。
(4)__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源地之一。
(5)岩石圈是指________层(填字母)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________构成。(6)从A到F,压力越来越________,温度越来越________,密度越来越__________。
(7)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知________得到的。
【解析】 地球内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核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故A为地壳,B为莫霍面,C为地幔,D为古登堡面,E为外地核,F为内地核,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
圈。越往地球内部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密度也越大。
【答案】 (1)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3)17 (4)C 岩浆
(5)A 上地幔 岩石
(6)大 高 大
(7)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有规律的变化方法突破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对流层气温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a.海拔上
升,气温升高;b.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这就是逆温现象。如图所示:图中甲属情况b,其余属情况a。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
层,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自________,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气流运动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层中有若干_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____强烈时,________________信号会受影响。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
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根据图示可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第(2)题,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其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容易成云致雨。第(3)题,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该层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
障。第(4)题,在50~85千米高度的范围内,气温的变化跟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相似,都是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据此可以推测该层的空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第(5)题,C层为高层大气,该层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太阳活动能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部分或全部被吸收。第(6)题,由于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受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答案】 (1)中 该地对流层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2)地面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
臭氧
(4)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以对流运动为主
(5)电离 太阳活动 无线电短波 (6)逐渐减小教材P24探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里的物品,我们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也能猜到盒子中装的是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地球如此巨大,用普通的方法是无法把它“敲”响的,于是,人们想到了地震,它就像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音响”,只要仔细探测地震波,便有可能知道一些地球内部的秘密。教材P28思考
本思考题旨在使同学们认识到同人类关系密切的淡水以及人们接触最多的河水所占比例的微小,增强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能审视自己的行为,养成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教材P29案例研究思考
耗资巨大、举世瞩目的“生物圈2号”实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根本的一点在于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2号”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的下降,以及由于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而导致的粮食歉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物圈2号”实验尽管没有获得成功,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以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应当努力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教材P29复习题
1.地壳和地幔之间存在一个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存在一个古登堡面。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地壳的厚度在各处是不均一的,一般来说,大洋地壳较薄,主要由密度大的玄武岩类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表层主要由密度较小的花岗岩类岩石组成。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化学组成变化不大,组成物质主要是铁、镁的硅酸盐类。地核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地核又可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呈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体金属球。
2.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氩等。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高空飞行十分有利;高层大气的密度非常小,且在该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它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3.水圈是由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组成的,其中以海洋水为主体,陆地水包括河、湖、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和沼泽水等。4.生物圈是地球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
和,它渗透于整个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但其最活跃的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和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里,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课件36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景导入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深冷幽寂的。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下降到-180℃~-170℃。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离地球如此之近的月球与地球温差差异这样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点拨】 主要是因为月球缺少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温度很高;夜间,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很快。目标定位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3.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__________。
2.大气的受热环节:太阳辐射透过_________
到达______,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______。太阳辐射大气层地表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主要对__________具有反射作用。云层愈厚,
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_____。
(2)散射作用: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对可见光具有散射作用。可见光强空气分子细小尘埃选择性紫外线红外线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表现:由低纬度向________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_____________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_______的
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_______;高纬度地区相反。两极太阳高度角削弱多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2-1-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据图分析:
(1)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太阳光可分为哪几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如何选择性吸收的?提示:(1)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2)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
(3)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温室效应
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其受热过程分析如下:由上图可知,大气受热分三个过程: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_________;②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________________而增温;③大气产生
_____________,将很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______作用。增温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2.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缩小了气温的_________,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_______,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活动提供了______的温度条件。日较差减小适宜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2-1-5 大气的“温室效应”,据图分析:
(1)“温室效应”的概念是什么?
(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提示:(1)大气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容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1.大气削弱作用的形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个方面。2.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此外,大气透明度、海拔高度和天气状况等,对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影响。各因素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见下表:【特别提醒】 现实和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关,应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例如:
(1)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处仍然明亮——散射作用。
(2)红灯停、绿灯行——散射作用。
(3)日出之前天已亮,日落之后天不黑——散射作用。(4)朝霞和晚霞、旭日和夕阳为橘红色——散射作用。
(5)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散射作用。
(6)冰岛火山喷发时,火山灰笼罩了整个冰岛地区,白天宛如黑夜,出门打手电——反射作用增强。
(7)南极臭氧空洞扩大到了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政府要求岛上居民外出必须戴墨镜和遮阳帽——吸收作用减弱。
(8)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反射作用。 读“太阳辐射与大气和地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作用,它使太阳辐射向________(方向)散开。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2)图中B表示________作用。受该作用影响,白天阴天时气温比晴天________。
(3)图中臭氧能吸收________,它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
(4)图中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吸收
________,它们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大气削弱作用原理的理解。A表示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典型例子是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B表示反射作用,白天阴天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气温不会太高。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对流层中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答案】 (1)散射 四面八方
(2)反射 低
(3)紫外线 平流
(4)红外线 对流大气的受热过程,图解如下:方法突破 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中A表示________辐射,B表示________辐射,C表示________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
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____使大气增
温,同时又以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的缘故。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长的是________,较短的是________。(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稻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解析】 由所学地球表面的受热过程知识可以轻松完成(1)、(2)题。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第(3)题,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稻草,产生大量的烟幕,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使大气逆辐射加强。【答案】 (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4)燃烧大量的稻草,制造人造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使大气逆辐射加强,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课件35张PPT。第2课时 热力环流和风
情景导入
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23日:卫星遥感监测发现,成都城区内外的温差最高达到8 ℃以上。城市比郊区温度偏高,形成了“热岛效应”。成都的“热岛”呈环状分布,在全国都比较少见。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是什么?
【点拨】 人口、生产活动集中排放热量多,建筑物多,植被少;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比较多。
目标定位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
2.理解导致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了解高空和近地面风的形成及特点。
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
一、热力环流
1.定义:由地面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不均膨胀上升低压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6 大气热力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A、B、C三地冷热状况如何?
(2)A地近地面为低气压,A地高空为高气压,A地高空的气压比A地近地面气压高吗?提示:(1)此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气流的运动与冷热不均有关,一般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反过来,当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时,该地的气温较高。所以A地气温高于B、C两地。
(2)根据物理学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因此A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之所以A地高空为高气压是与同一水平面上其他点相比较而言的。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动
力,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方向_________
等压线,由_____压区指向_____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
直,北半球向____偏,南半球向左偏。垂直于高低右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负相关,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
(1)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_____________
力作用→风向________等压线。
(2)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_____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地转偏向平行于摩擦斜交思考感悟
等压线的疏密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关系?对风力有何影响?
【提示】 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沿海地区,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到夜晚正好相反,形成由陆地流向海洋的陆风。如下图所示:(2)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这样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
流,称之为城市风。如下图所示:(3)山谷风: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空气增温强
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谷中因有较厚的大气保温,大气温度降低幅度
小;山坡上空气因为热量散失多,温度降低较多,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沉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下图所示:方法突破 掌握“热力环流”四句话
(1)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
低,气压越高。
(2)同一水平面,气温高则气压低,大气上升,易成云致雨;气温低则气压高,大气下沉,易晴朗干燥。
(3)同一水平面,大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4)高空的等压面与近地面的等压面关于某水平面对称;高压往上凸,低压往下凹。如图: (2012·泰安检测)读图,回答(1)~(2)
题。
(1)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2)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解析】 第(1)题,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
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时较暖,气流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降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为垂直气流运动,使丙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降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升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丁>丙。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第(2)题,因为水平气流a是从甲地吹向乙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将有大量废气、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布局在甲地,以确保城市大气环境不被污染。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大,废气排放量较
小,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家具厂和电子厂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
【答案】 (1)D (2)B方法突破 近地面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的判断
①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成虚线)。②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
③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
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2)在等压线图上比较风力的大小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
此,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则风力较小。如上图,风力:A>B>C>D。
(2012·潍坊检测)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为等压线,PA>PB,读图回答(1)~(2)题。
(1)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南风、南风 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 D.东北风、北风(2)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风、南风 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 D.东风、西风【解析】 第(1)题,由气压PA>PB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垂直于等压线、由正西指向正东,若在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下向左偏
转,高空风向偏转90°,吹南风,近地面偏转大约45°,吹西南风。第(2)题,若此地位于高
空,不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吹北风,南半球吹南风。
【答案】 (1)A (2)B课件52张PPT。第3课时 大气环流
情景导入
广州球迷小张喜欢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和该队葡萄牙球星c·罗纳尔多,他网购了2月17日欧洲冠军联赛1/8决赛皇家马德里客场对法国里昂的球票。在准备衣物和必备品的时候,朋友告诉他到里昂最好携带雨具,到法国后天气很热很干要注意多喝水……新课学前导航
【思考】 你认为小张朋友的建议都对吗?
【点拨】 准备雨具是对的,法国里昂常年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多雨,天气不会很热很干。目标定位
1.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概念:具有___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______________的影响,由______环流、中纬环流、_______环流组成。全球性地转偏向力低纬高纬3.气压带和风带
(1)分布太阳直射点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2-1-10 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
(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
(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提示:(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3)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的同时向低纬运动,与北上的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迅速被迫抬升,形成了极锋。近地面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该区域因为有气流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块低压区高压区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2-1-15 亚洲冬季风(左)和夏季风(右)形成示意,据图分析:
(1)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东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是怎样的?
(3)南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如何?成因有哪
些?提示:(1)海陆热力差异。
(2)东亚: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
风。
(3)南亚: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季为东北季
风。形成原因:夏季因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季风。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赤道附近:_______________控制,气流上
升,终年__________,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回归线至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赤道低气压带高温多雨副高炎热少雨西风温和多雨4.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温和多雨,形成________________
气候。温带海洋性思考感悟
如果无大气环流的存在,赤道和极地间的气温差异和气压差异会有何变化?
【提示】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如果无大气环流的存在,则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气温和气压差异将增大。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北半球的热力环流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会形成全球性三圈环流,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
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移动。方法突破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地表各地在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气流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动。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如下表: 下图为“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3)题。(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②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干热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冷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3)关于②③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受②影响,终年多雨
B.我国夏季的暴雨与③密切相关
C.受③影响,终年干燥
D.长江流域的伏旱受②的控制【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②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偏向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第(2)题,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第(3)题,③为西风带,受其控制的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多晴朗干燥天气,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即与此有关。
【答案】 (1)B (2)A (3)D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由于地表并不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的。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成的;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方法突破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主要区别 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地气压高低比较状况:A______B。(填“>”“=”或“<”)
(2)A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B气压中心是________发生断裂而保留在海洋上的部分。
(3)C点此时风向是________风,其成因是________。
(4)南亚的夏季风为________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以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A、B的气压类型是解题的关键。由于图示为1月份的等压线图,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上降温快,形成高气压,把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此时,位于东亚地区的C点应吹西北风,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南亚地区的夏季风为西南季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的。
【答案】 (1)> (2)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西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2.部分气候的分布、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气候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方法突破 (2012·辽宁锦州高一期末)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为北半球的____________(1或7)月,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图中A地盛行________季风,气候特征是________,该地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3)B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此时受________风带控制,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解析】 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可看出,其位置发生南移,说明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图中A地位于东亚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在其影响下寒冷干燥,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
响,温和多雨。【答案】 (1)1 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
(2)西北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差异
(3)地中海气候 西 温和多雨课件49张PPT。第4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情景导入
中央气象局网2011年12月25日:受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的降雪天气明显加强,范围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雪。未来3天,冷空气继续东移南下,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也将纷纷加入降温的行列。受天空云量增多、降水的出现以及弱冷空气的影响,25~28日,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此次降新课学前导航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和过程雨量大三大特点,对缓解冬麦区旱情、降低火险等级、净化空气有利。
【思考】 使东部地区旱情得到缓解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点拨】 冷锋。
目标定位
1.理解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
成。
2.分析说明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能够判读简易天气图,并进行天气特点及天气形势分析。
4.根据典型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推断天气系统的类型。一、锋面系统
1.气团
(1)定义: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______、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根据气团的温度特征,可分为_____气团和_____气团;根据气团的湿度特征,可分为________气团和_________气团。均匀冷暖海洋性大陆性2.锋
(1)定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_________称为锋。
(2)冷锋
①定义:________推动___________移动形成的锋。过渡带冷气团暖气团降水多云剧烈的天气变化晴朗降低(3)暖锋
①定义:___________推动_________移动而形成的锋。
②天气现象:可能会连续几天_________或有
雾。暖锋过境后,天气变得______、湿润。
(4)准静止锋
①定义:移动_______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_______,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②天气现象:常形成__________的天气。暖气团冷气团下雨温暖缓慢相当阴雨连绵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2-1-17 冷锋及其天气
图2-1-18 暖锋及其天气,据图分析:
冷锋和暖锋锋面坡度、冷气团的移动方向、雨线倾斜方向、雨区位置有何不同?提示:(1)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2)冷气团移动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3)雨线倾斜方向:因冷锋是冷气团推动锋面移向暖气团,暖锋相反,所以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雨线向冷气团一侧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暖气团一侧倾斜。(4)雨区的位置:雨区在锋后为冷锋,雨区在锋前为暖锋。低压逆顺从四周流入中心上升阴雨高压顺逆从中心流向四周下沉晴朗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2-1-19 气旋及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示意
2-1-20 反气旋及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示
意,据图分析:
比较气旋和反气旋的差异?提示: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处的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它们的区别及与天气的关系如下表所示:【特别提醒】 (1)由于暖气团暖而轻,冷气团冷而重,故二者相遇时,暖气团总是在锋面之上,而冷气团总是在锋面之下。(2)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的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雨。降雨的形成过程是水汽凝结,再受到上升气流的顶托、抬升,形成雨滴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当锋面上面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雨。 读某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各题。(1)该锋是________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两处属于暖气团的是________。(2)下面的示意图中,接近丙→甲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3)锋面若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移动,那么24小时后甲、乙、丙三地的天气会怎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系统的判断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根据冷暖气团的运动情况和雨区的位置等信息判断出锋面类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第(1)题,A侧冷气团主动移动,B侧暖气团抬升,可判断为冷锋。第(2)题,丙侧为暖气团,甲侧为冷气
团,故由丙到甲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锋面处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应最大;云量在锋面处应是最多。第(3)题,据冷锋前进特点可判断锋面系统由东向西移动,24小时后,甲地仍在冷气团控制下,乙地冷锋已完全过境,而丙地正处于冷锋控制下。
【答案】 (1)冷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B (2)B
(3)甲地天气气温较低,气压较高;乙地冷锋过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丙地锋面过境,出现雨雪。气旋和反气旋是两种常见的单一气团控制下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区别如下表所示:方法突破 用左右手法判断气旋与反气旋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
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类同,如图所示。 (2012·潍坊期中检测)台风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产生明显影响。某年广东省持续干旱便与当年台风数量偏少、强度降低有一定的关系。据此完成(1)~(3)题。(1)下列有关台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台风能够缓解旱情
C.台风在赤道地区气压最低,势力最强
D.台风控制地区,气流都辐合上升(2)读台风过境示意图,若台风中心位于图中所示位置,判断广州地区受其影响产生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3)若台风沿B线路前进,经广州至湛江。读下图(天气系统过境的气压变化示意图),判断在此过程中受台风影响,香港的气压变化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台风属于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气流,由于其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以上,使得中心处形成台风眼,为下沉气流,晴朗无风的天气;台风中心附近带来的是狂风暴雨的天气,降水会缓解旱情;由于赤道处没有地转偏向力,所以不能形成台风。第(2)题,据图可知广州位于台风的西侧,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第(3)题,台风从气压状况看属于低压,台风中心气压最
低,在台风中心过境前气压逐渐降低,过境后逐渐升高,过境时最低。
【答案】 (1)B (2)B (3)A教材P32探索
用白炽灯照射两个烧杯,水和沙的温度都在升高,但沙的温度升得快,温度高,水的温度升得慢,温度低。关掉白炽灯后,水和沙的温度都在降低,但沙的温度降得快,温度
低,水的温度降得慢,温度高。上述现象说明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水的温度比沙变化慢,幅度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水的热容量比沙的大,因而水的温度变化慢,幅度小。
教材P34阅读
火山喷出的颗粒物飘浮在大气中,增强了大气的反射、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蓝色光线进一步减少,因而使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变得更红。教材P35思考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多云的夜晚,云能增强大气逆辐射,气温较高,故晴朗的早晨比阴天的早晨寒冷一些。
教材P38思考
水汽由热变冷才能凝结,形成降水。所以各气压带、风带中空气垂直上升或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空气容易形成降水。受此气压带控制或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反之,则降水少。教材P42思考
冬季,陆地冷却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因此,从海洋移向大陆的气团是暖气团。夏季,陆地受热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因此,从海洋移向大陆的气团是冷气团。
教材P43思考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因而会出现降温天气。教材P45复习题
1.太阳辐射经过地球大气时,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但大部分能到达地面,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能量以后,放出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而大气几乎全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这样大气就通过地面辐射间接地吸收了太阳辐射的能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大气逆辐射形式还给地面。2.地表相对较热,则近地面大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地表相对较冷,则近地面大气收缩,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海拔上出现气压差异,便产生了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风向的确定分为南、北半球的高空、低空。南半球向左偏,高空向左偏,且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左偏并与等压线有夹角。北半球相反。3.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而导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在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赤道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水平运动,并分别在南北纬30°附近偏转成西风,并因空气高度密集而下沉,分别形成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向南北两侧水平运动,向赤道低气压带运动的气流偏转成了信风(其中北半球的信风为东北风,南半球则为东南风),形成低纬环流;向高纬度运动的气流偏转成了西风(其中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并与由极地高压流向低纬度偏转而成的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其中来自低纬度的偏暖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又分别向南北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4.锋是温度或者密度相差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后形成的一个狭窄的过渡区。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过境时,会形成多云、降水天气;冷锋过境
后,天气晴朗,气温降低。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锋过境时,会出现多云、连续性降水天气;暖锋过境后,天气变得温暖潮湿。
准静止锋是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两个气团僵持在一起形成的。准静止锋的天气特点是连续性降水和多云天气。5.北半球海陆上的气压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变
化,使得一年中盛行风向也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从而形成季风环流。尤其在东亚地区,由于欧亚大陆和北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非常大,因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南亚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的。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东部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因降水年际变化大,每年总有一些地方发生旱涝灾害。课件50张PPT。第二节 水的运动
情景导入
面值50元人民币的画面上那翻江倒海、奔腾跌泄、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就是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黄河水奔流真的不复回了吗?
你能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一下吗?
【点拨】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三种形式相互转
化,形成各种水体,通过水循环在四大圈层中连续运动。黄河水奔流到海后,可以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目标定位
1.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
2.掌握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水循环的类型、环节与意义
1.类型及主要环节(1)类型:A为__________循环,B为海陆间循
环,C为________循环。
(2)主要环节
①为______,②为降水,③为___________,④为地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_________,⑦为植物蒸腾,⑧为_______。陆地内海上内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降水三态变化太阳辐射水的重力3.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______和_______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水资源得到_______并能____________。物质能量更新持续利用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2-2-3 “自然界的水循环”,据图分析:
(1)图中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有什么不同?可划分哪些类型?
(2)由图分析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哪四大圈层?
(3)由图分析在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什么?提示:(1)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为海陆间循环;在陆地上的为陆地内循环;在海洋上的为海上内循环。
(2)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地表径流。二、世界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规律盛行风高低4.分布
(1)洋流名称北太平洋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2)分布规律
①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___________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_______
方向流动,南半球呈_________方向流动。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方向流
动,是_______型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附近形成
___________。反气旋型顺时针逆时针气旋西风漂流逆时针顺时针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2-2-6 世界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据图分析:
(1)简述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
(2)除了盛行风这一形成洋流的成因外,据图分析还有哪些成因?提示:(1)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的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陆地状况、地转偏向力。三、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给流经地区带来
______、______的气候,寒流给流经地区带来______、______的气候。
2.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在
____________的海区,易形成较大的渔场。
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海轮顺着洋流航行速度比逆着洋流_____得多;寒暖流相遇,容易形成_____,影响海上航行。温暖湿润低温干燥寒暖流交汇快雾4.对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近海污染物的
_____________和净化,但同时也使污染的范围_______。扩散稀释扩大图表解读
3.读教材图2-2-9 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据图分析:
著名渔场的分布和洋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渔场多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和有上升流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海水扰动,将海水深层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为各种鱼类提供饵料,易形成较大渔场。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
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构成水循环。
水循环根据其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三种。各类循环发生的环节及意义如下表所示:【特别提醒】 (1)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2)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3)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4)海洋同时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5)人类活动可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来改变水循环。 (2012·启东高一检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循环,B地的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
(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_______
河,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A地位于内陆地区,水循环主要发生在陆地内部,应为陆地内循环;B地位于沿海地区,参与的水循环应该有两种,即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此处切记不要认为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第(2)题,由图中可知b河流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因此b河主要靠雨水补给,靠雨水补给的河流一般水量的季节变化比较大。第(3)题,乙城离海洋近,降水量大,水循环比较活
跃,水的更新速度快,故水资源较丰富。第(4)题,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
【答案】 (1)陆地内 海陆间 陆地内
(2)a a河位于断层处,地下水补给量大而稳定,b河主要靠雨水补给,季节变化大
(3)乙 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降水丰沛
(4)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的作用方法突破 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在地图上,把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叫海水等温线,海水等温线图可以反映不同海区水温的水平分布状况,其判断方法与大气等温线的判断方法类似。判断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判读依据:温度值向哪个方向递减即为哪个半球。第二步: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流向
判断依据:等温线向哪边弯,洋流就向哪边流即“凸向即流向”。第三步:根据海水等温线的数值及洋流的流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判断依据:热来暖、冷来寒。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显示的是________半球,判读理由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表示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________,属于风海流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补偿流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A、B、C三支洋流中,最强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该洋流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强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E洋流沿着________大陆________(东或西)岸流动。
(5)洋流F名称是________,每年的6、7、8三个月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流向可判断出图示为南半球,同时还可以看到中纬度西风漂流连成一体。第(2)题,根据180°经线可以确定各大洋的位
置,结合世界洋流分布、洋流成因去判定。第(3)题,A、B、C均为寒流,由于南美洲陆地南伸较远,对西风漂流阻挡作用强烈,故秘鲁寒流强大。第(4)题,E洋流流经澳大利亚东部。第(5)题,在南半球冬季时,因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导致风力强劲,致使西风漂流强大。【答案】 (1)南 南极存在着以极点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 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ABCF DF ABCE
(3)A 秘鲁寒流 南美洲南端距南极洲较非洲和大洋洲近很多,陆地对强大的西风漂流的阻挡作用强烈,使得汇入秘鲁寒流的水量大增,流速加快(4)澳大利亚 东
(5)西风漂流 6、7、8三个月正值南半球冬季,高低纬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特别强劲。在强大的盛行西风作用下,西风漂流特别强大,海面风浪大。教材P46探索
从试验中发现器皿的内壁和塑料纸底面出现大量的凝结的水珠,塑料纸底面的水珠向中部聚集,并滴落到装满沙子的水瓶中,然后下渗到小瓶的底部。这个试验揭示了水的运动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通过水循环表现的。具体过程是: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水,降落到海陆表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有一部分会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有一部分形成径流流入海
洋,然后再参与蒸发,这样不断的循环交换,形成水循环。教材P50读图
图2-2-9中的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有三个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具体有北海道渔场,分布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分布在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分布在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
处;秘鲁渔场,分布在上升补偿流处。即大的渔
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教材P52案例研究思考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发生在赤道附近的太平
洋,下面运用示意图分析正常年份及厄尔尼诺年份东西太平洋地区的差别:由此可见,在正常年份,太平洋西岸的东南亚气候温暖、湿润,而太平洋东岸的秘鲁境内干旱少
雨,出现大片沙漠。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导致东南亚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灾,而东太平洋暴雨频繁。东太平洋中上涌的冷水开始减少,导致大量浮游生物不能到达海面,这一带的鱼类因缺少饵料大量减少,从而影响渔业生产。厄尔尼诺现象说明海洋和大气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海洋温度发生变化,会使大气环境受到扰动,造成全球环境系统的紊乱,从而导致邻近大陆的天气形势,乃至全球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教材P52复习题
1.水循环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三种类型。它们都是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之间进行,只是循环的范围不同而已,并且海陆间循环将海上内循环与陆地内循环联系起来了。2.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传送和交
换,对全球热量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洋流可以通过使所经过地区的大气变暖或变冷,影响沿海陆地的气候。暖流一般为其流经的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寒流一般为其经过的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与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密切相关。课件37张PPT。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情景导入
有人说,“内力”是地球表面的“塑造师”,“外力”是地球表面的“雕刻师”
【思考】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点拨】 赞同。因为内力使地表变得高低起
伏,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
新课学前导航目标定位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3.理解火山、褶皱山、块状山地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一、地质作用与内力作用的表现
1.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按能量来源分类
①内力作用:由地球_______引起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内能②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___________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
2.岩浆活动
(1)概念:上地幔上部______状态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2)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_______。太阳辐射熔融火山地球表面上升下降构造火山震级烈度4.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___________、
_______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的岩石称为__________。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矿物成分结构变质岩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2-3-1 岩浆岩的形成示意,据图分析:
(1)岩浆活动的方式有哪两种?所形成的岩石中常见的各是什么?
(2)火山喷发也会带来好处,请加以说明。提示:(1)岩浆活动分为侵入地层和喷出地表两种形式。侵入地层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常见的是花岗岩;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是玄武岩。二者都属于岩浆岩。
(2)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资
源,许多火山喷发地区也可成为旅游胜地和疗养胜地。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概念: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__________。
2.褶皱:岩层因受力而发生_______,称为褶
曲,一系列褶曲称为褶皱。褶皱往往形成_______和_______等地貌,是构成地貌形态的基础。永久变形弯曲高山谷地3.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
_____________。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
块,叫______,常形成块状山地,如_____、
______等。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下降的岩块,
叫________,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
____________、陕西_______平原。相对位移地垒华山庐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2-3-5 断层形成示意图2-3-6地垒、地堑形成示意,据图分析:
(1)断层形成需具备什么条件?
(2)地垒、地堑形成怎样的地貌?
提示:(1)①岩层断裂;②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的相对位移。(2)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原因不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不同,现比较如下表:【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
造。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3)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4)地下隧道的开凿应避开向斜部位,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属于断层的是________。(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________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但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
响,易被侵蚀成谷地(如图中D处),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如图中C处),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这种解释比较抽象,大家不妨做一个小演示:用一块长条橡皮,挤压两侧使之向上弯曲,其顶部会出现许多小裂纹(相当于背斜顶部);若向下弯
曲,其中心(相当于向斜槽部)不仅无裂纹,反而更致密坚实。把这块橡皮联想为岩层,就较容易理解了。因此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依据地形特征来判断,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山岭、谷地是地貌名称,背斜、向斜是地质构造名称,回答时不能混用。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发生断裂,不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是否有明显的位移。如图中A处虽然两边岩层发生了断裂,但两侧的岩层并没有产生显著的位移,就不能称为断
层。B两侧的岩层不仅发生了断裂,而且两边的岩层发生了显著的位移,就可称为断层。
【答案】 (1)D C B
(2)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3)D C
(4)D 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
道,在背斜部位修建地下隧道难度较小,工程造价较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更为安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如海岭)分割成许多单元——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
跃,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
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形成的影响可总结如下:【特别提醒】 板块间的边界,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等。海岭在板块张裂地区形成,属于生长边界;海沟在板块碰撞处形成,属于消亡边界。 (2012·合肥质检)下图为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1)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2)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解析】 第(1)题,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上,M半岛位于该分界线东
侧。故M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第(2)题,图中所示边界为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红海面积逐渐扩大,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教材 P53探索
广口瓶中的沉淀物自下而上是按照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沉积的。因为广口瓶静置后,瓶中的水逐渐静止下来,瓶内水中的沙、土等物质,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所以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教材P59案例研究思考
峡谷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壳的上升,河流下切侵蚀,峡谷逐渐形成并呈“V”字形。从谷底向上,沿崖壁各个时代的岩层暴露无疑,这些岩层记载了北美大陆早期地质形成发展的过程。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说明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使地表抬升形成科罗拉多高原,而外力作用则从相反的方面去改变地表形态,如河流的下切侵蚀,最终导致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由此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课件42张PPT。第2课时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情景导入
“天涯海角”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古代帝王往往将这里作为流放“逆臣”的地方。被流放的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面对茫茫大海,不由会发出了“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感叹。新课学前导航清代雍正年间,当地官员程哲命人在此镌刻了“天涯”二字,后又有文人在另一块巨石上题刻“海角”二字。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为一处天下闻名的风景点了。
【思考】 你知道“天涯”“海角”巨石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点拨】 “天涯”“海角”巨石是典型的海蚀地质现象。经过千百万年的海浪侵蚀和冲刷,海岸基石不断崩塌后退,那些石块被磨成碎石和细沙融入大海,而“天涯”“海角”巨石则因其坚固而残留下来。
目标定位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
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一、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1.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____、_____
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侵蚀作用:_____、______、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水大气风流水(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______________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_______、堆积的过程。
2.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引起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_______决定物质迁移的方
向。碎屑物质沉积重力思考感悟
1.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侵蚀而成,后者为沉积而成。
2.“水滴石穿”与“飞沙走石”分别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提示】 水的侵蚀作用、风力的搬运作用。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循环过程地质作用:A______________、B变质作用、C______、侵蚀、_____、沉积、___________
作用。重熔再生风化搬运固结成岩高低加大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3-13 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据图分析:
(1)图中体现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2)侵入型岩浆岩与喷出型岩浆岩的区别有哪些?
(3)简单绘制一幅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略图。(2)侵入型岩浆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遇冷而凝结。
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3)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方法突破 (1)沉积规律
①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②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3)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4)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
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都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解析】 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洪(冲)积扇,乙为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作用而成的沉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图甲中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 (1)洪(冲)积扇 三角洲 沉积
(2)B A (3)C (4)B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构成地壳的岩石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任何一种岩石都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并且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突破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岩,A受到________作用,形成B________岩。(2)A和B岩石,在____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岩。
(3)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④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_。
(4)在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属于内力作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 第(1)题,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A,在地表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B。第(2)题,C为变质岩,是早先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第(3)题,早先生成的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重新熔化再生变成岩浆。第(4)题,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图中②表示的是地表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属外力作用。其余均表示内力作用。【答案】 (1)喷出、冷却凝固 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
(2)高温、高压 变质 变质
(3)高温熔化(重熔再生) 岩浆
(4)② ①③④教材P59复习题
1.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是判断地壳运动的主要依据。褶皱通常是地壳水平挤压变形的结果,而断层则是地壳受到挤压或拉张后断裂并发生位移。2.地震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包括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火山活动,以及地面受到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外部力量的冲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地震的震级越大,地震破坏强度越大。3.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即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4.河流的不同河段,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例如,黄河的上游陡峻,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以侵蚀和搬运作用为主;下游地势平坦,以沉积作用为
主,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课件42张PPT。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情景导入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这场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
【点拨】 其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各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3.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4.通过对气候因子关联性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环境观。一、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因素
1.分类:自然地理环境和______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
(1)定义: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________。
(2)组成:_______、水文、_______、生物、土壤等要素。人文自然界气候地貌3.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________________
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
在联系的、具有_________规律的人工环境。
4.气候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布(1)图中字母代表的因素分别是:A_________,
B大气环流,C___________。
(2)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填字母)。
(3)受图中_____ (填字母)因素的影响,副热带大陆东西岸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大陆西岸形成的是__________气候,大陆东岸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气候。太阳辐射人类活动B地中海亚热带季风(4)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
___________的影响、洋流的影响、_______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5)图中C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改变大气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海陆差异地形释放废热改变下垫面性质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3-1-1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据图分析:
(1)两地景观有何不同?
(2)造成两地景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撒哈拉沙漠地区,沙漠广布,植被稀疏;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植被茂密。(2)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带控
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物稀疏。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亚季风区,夏季,东南季风从海上吹来,带来大量湿热水汽,降水较多,植被茂密,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2.读教材图3-1-2坡向对气候的影响,据图分析:
(1)迎风坡降水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2)“焚风”是如何形成的?提示:(1)湿润气候遇山阻挡,被迫上升,上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空气容易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水汽凝结,从而成云致雨。
(2)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随高度降低气温升高空气干燥,从而形成对农作物有很大危害作用的风——焚风。3.读教材图3-1-3海拔对气候的影响,据图分析:
(1)海拔对气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 ℃,因此,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
(2)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距地面越近,大气获得的热量越多;距地面越远,到达的地面辐射就越少,气温也就越低。
二、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________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化: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________、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_______,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水圈改造思考感悟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它的形成与该地的太阳辐射状况、大气环流条件、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的活动都是密不可分的,具体如下表所示:方法突破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
①首先根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判断所在半球
a.6、7、8三个月气温最高且气温曲线呈峰形(凸形),判断为北半球。
b.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且气温曲线呈谷形(凹形),判断为南半球。
②然后根据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处热量带,最后根据降水特点具体定“型”,如下表所示:(2)根据地理位置判断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012·济南模拟)下图为某月海陆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导致图中等温线在Q处弯曲的原因为______。
(2)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3)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解析】 第(1)题,Q位于大陆西侧的海洋中,等温线的弯曲一定与洋流有关,结合其所处的纬度可知为寒流。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X地位于海洋,Y地位于陆地,两者吸热和放热的速度不同导致了气温的差异。第(3)题,M、N、P三地都位于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P地位于北纬40多
度,常年受西风的影响;N位于北纬30~40度之
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M地位于北纬20多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因而大气环流是造成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答案】 (1)受寒流影响 (2)C (3)B
教材P62探索
两地的景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如下表所示:教材P63活动
1.我们周围的物体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如岩石、土壤、农田、空气、降水、风、雨、雷电、城镇、河流、天然林、人工林、食物、钢铁、汽车等。
2.以上列举的事物中,天然的有岩石、土壤、空气、降水、雷电、风、雨、河流、天然林;人工的有钢铁、汽车;天然物体经过人类改造的有农田、城镇、人工林、食物等。3.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含义,如高山、平原、河流、树林等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楼房、工厂、道路等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教材P63思考
描述气候的主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教材P67案例研究思考
1.一个地区(通常是城市)由于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以及植被稀少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该地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故称为“热岛”)
2.见下表
教材P67复习题
1.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和水源,下垫面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海陆差异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和水分条件存在差异,所以海陆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及降水量都有所不同,分别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洋流的影响:暖流经过使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经过使气温降低,降水偏少。地形的影响:地形影响太阳辐射、气温、气流运动、降水等,从而影响气候。地表反射率影响气温。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有利于增加局部地区的湿度,进而影响温度,缩小温差。而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围湖造田、排干湖沼等则会加剧干旱,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会导致气温升高,臭氧层的破坏也会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加剧温室效应,这些都会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森林、植被,退耕还林还湖,修建水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趋利避害。
3.分析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出发,注意抓住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课件61张PPT。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情景导入
冬虫夏草,如何把“根”留住过度采集是冬虫夏草资源量猛降的主要原因。30年前,每千克虫草的价格只有200元左右,而现在即使在产地也高达10万元左右,飙升了几百倍。受利益驱动,冬虫夏草的采集量在持续上升。
30年前,我国虫草采集量每年仅
有几吨,而目前的采集量已经达到了近200吨。新课学前导航现在每到采集季节,数十万农牧民涌入产地,将所有发现的冬虫夏草全部采光。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情况和植被遭受破坏,影响了蝙蝠蛾幼虫的生存条件和食物来源,致使虫源衰
退。同时,也导致菌源大幅下降。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雪线上抬,使仅能在高寒条件下繁衍的虫草的适宜生长环境逐渐缩小。虫草物种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思考】 冬虫夏草虫源的衰退反映出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
【点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目标定位
1.理解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培养读图分析的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4.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和整体性,学会用科学的、联系的、因地制宜的思路分析问题。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___________
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
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孤立存在整个地理环境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3-2-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
以气候和水文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提示:气候影响水文:降水丰富的地区,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降水少的地区,情况相反。水文影响气候:修建水库,会增大水库上方空气湿度,使降水的几率增加,并缓和气温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__________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_________,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_________。
2.自然带
(1)概念:由于______和水分不同,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____状分布。
(2)特点:占有一定______,在地球上呈_______
状分布。组成要素一致性差异性热量带宽度长条3.表现
(1)纬度地带性
①概念:各自然带沿着___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②产生:以________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③分布:低纬度和________地带更明显。纬度热量高纬度(2)经度地带性
①概念:各自然带沿着___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②产生:受_______条件影响较大,也受一定_______条件的影响。
③分布:宽广的___________地区比较明显。经度水分温度中纬度大陆(3)垂直地带性
①成因: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_____随着
_______的增加而变化。
②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该地向______纬度地区纬度自然带的变化。
4.非地带性:受__________、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水热状况高度高海陆分布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3-2-4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
(1)以理想大陆东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两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2)以理想大陆的25°N~50°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3)热带雨林带在理想大陆东岸向南北两侧伸展的原因是什么?(4)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沿理想大陆东海岸由赤道向两极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等。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
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2)沿理想大陆25°N~50°N地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3)理想大陆东岸赤道附近,受信风影响,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水汽,使沿岸地区降水增多;同时,理想大陆东岸低纬度地区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从而使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两侧伸展。
(4)南半球与北半球大致相同纬度地区陆地缺失。
3.读教材图3-2-7 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
(1)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和分布有哪些异同?
(2)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有什么相似之处?提示:(1)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不同,自然带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单一的一侧为北坡。南坡基带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因此自然带多。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少。
(2)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山麓向高纬度地区自然带变化的类似规律。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荒漠环境。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 “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
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方法突破 图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最新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西风带情况变化示意图。材料2: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大气环流和高原季风剖面示意图。(1)分析图甲,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和冬季西风带的位置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乙,A、B之间的风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根据题目材料和下面的关联示意图。从备选项中找出对应图中①②③④的内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季风区
(4)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解析】 第(1)题,由材料1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风位置偏北,这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移动有关。第(2)题,结合图乙可知,A、B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为低纬信风带。第(3)题,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各地理要素或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第(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其他地理要素随之也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 (1)夏季时西风带的位置偏北 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向北移动
(2)东北信风带 (3)C D A B (4)整体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分布2.地带性分异规律3.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基础上,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方法突破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几个规律性问题及判读①基带即山地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其与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并由此带到山顶,自然带呈现出与纬度地带性相似的分异规律,具体如下图所示:②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一般来说,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带就是当地的自然带。
b.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没有垂直分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③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因素:a.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
低。b.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如下图所示:④垂直分异规律的应用
a.根据基带判断山脉分布的纬度位置。
b.结合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偏低或偏高,判断南北半球阴阳坡。阳坡偏高,阴坡偏低。
c.由垂直带谱的多少(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与否), 判断山脉分布的纬度高低。
d.根据雪线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图为非洲气候带分布图。材料2:下图为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
图。(1)结合材料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2)A、B两地纬度位置相差很大,但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原因是什么?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非常完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乞力马扎罗山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请分析原因。【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气候带的分布可得出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第(2)题,A地为地带性热带雨林气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而B地为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是在地形、盛行风和洋流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第(3)题,一般情况下,山地基带所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就越完整。第(4)题,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在同一山地的南北两坡,降水量的影响更大,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答案】 (1)南北对称分布。
(2)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4)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教材P68探索
1.本探索以植被破坏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例,说明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植被破坏引发的连锁反应如下图所示:这一事例说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各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教材P69思考
赤道穿越刚果盆地,刚果盆地常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两侧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从非洲大陆西部登陆,遇到东非高原的阻碍,气流很难继续爬升,因此高原上降水少于盆地,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
动,造成它有时被信风带控制,有时被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因此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首先影响非洲地区的生态平衡问题,使得森林资源减少,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次还会影响到赤道两侧非洲的气候,使得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变得愈加干旱,甚至形成沙漠气候。
教材P72思考
并不是所有的大陆都是离海岸越近,降水越多。如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副热带大陆的西岸,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
流,或者是受自陆地吹向海洋的信风的影响,干燥少雨。而这些地带的西岸海域全部是寒流,对沿岸陆地起降温减湿作用,加剧了干燥程度。所以离海岸越近,降水反而越少。
教材P73案例研究思考
1.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南坡山麓地处亚热带,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变化很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形成多种多样的垂直气候带,受其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显
著,而且类型复杂,交错分布。
2.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即水平自然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其相似之处在南坡表现的更为显著,自然景观表现出从森林—草原—草甸—冰川带的地带性更替。例如山麓为亚热带气候,自然带相应的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带。教材P73复习题
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气候与水文:丰富的降水使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河流径流量大。
气候与生物: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典型植被,常绿阔叶林。
气候与土壤:热量、降水丰富,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所以土壤的肥力偏低。2.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热量和水分差异造成的。不同的水热条件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生物等特征,导致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除此之外,地形、海陆分布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使得地理环境更加复杂。3.地理环境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整体,任一要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要素,进而影响整个地理环境,而且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全球,所以人类活动中要考虑环境的整体性,不能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和局部地区的利益而不顾环境的变化。地域分异规律表明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人类活动过程中要因地制
宜,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及资源,与环境和谐共
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51张PPT。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情景导入
“修路难,修重庆的路更难!”重庆是有名的“山城”,山峦叠嶂,江河纵横,8.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竟占了90%,同时还密布着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主要河流。过去人们提到重庆,常说一句话,叫做“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新课学前导航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交通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重庆将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思考】 重庆市交通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点拨】 山城重庆,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交通建设。
目标定位
1.了解地形、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线网密度和线路走向的影响。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城市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结合阅读材料、案例研究以及当地实际,发现规律,剖析原因。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平原第三阶梯基础设施农副产品河谷两岸水源水运热带凉爽湿热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区位:世界上主要大城市都分布在具有适度________、适中温度的
______________和气候较优越的沿海地区。
(2)影响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对城市的影响降水中低纬度地带内部结构和布局交通通道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优良港湾转运点(2)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_________或_________。
(3)____________不足制约城市的发展。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
__________和开采水平。
(2)城市发展:资源开采后期,要考虑城市的________,否则城市就会走向_______。带状组团状水资源蕴藏量转型衰退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4-1-4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据图分析:
(1)为何我国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2)为何我国西部地区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稀疏?提示:(1)一方面,平原地区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平坦的土地有利于耕种,可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2)一方面,西部地区多山地和盆地,城市建设成本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
劣,交通不便,人口稀少。2.读教材图4-1-5 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据图分析:
(1)兰州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2)为何兰州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
提示:(1)水源。
(2)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南北为山地,受地形影
响,呈东西向发展。3.读教材图4-1-7 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据图分析:
世界上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区?为什么?
提示: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等。上述气候区可以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温度和降水。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
(1)大致走向:由产品________和_________的分布及相应的运输需要确定。
(2)具体走向:常受到各地__________的影响,以_______对铁路走向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山
区,铁路弯曲程度大,总长度____;在平原、丘陵区,铁路弯曲程度___,总长度小。产地销售地自然条件地形大小2.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1)分布:线路常选建在________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如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山口等处。
(2)密度:自然条件好、_______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线网密集。自然经济3.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1)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地区发展_______运输,
陆地上发展_______运输和公路运输等。
(2)海港建设受到_____________、沿岸水深、附近泥沙移动及___________等条件的影响。水上铁路海岸线形态工程地质思考感悟
京沪高铁主要经过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为何还要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
【提示】 尽量少占用耕地,保护东部地区宝贵的耕地资源。1.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2)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中,污染大气的企业用地布局与风向有很重要的关系。如下表所示。3.河流对城市形成的影响方法突破 不同工业部门的环境污染及布局原则 读下图,有A、B、C、D四座城市,请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完成下列问题。(1)从地形因素考虑,图中________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地
区。
(2)从气候因素考虑,图中________的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处于气温适中的________ 纬度地带。由于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所以其中______的城市区位更为有利。(3)从河流的供水看,城市沿河而建比较方便,其中______城市位于干支流交汇处,________城市位于河口;从河流的运输功能看,________城市位于通航河段内,其中________城市位于通航河段上游起点。
(4)综合以上区位因素分析,________城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解析】 解答该题思路如下:
【答案】 (1)A、B、D 平原 (2)B、C、D 中低 D
(3)C D A、C、D A (4)D1.自然条件对线路走向的影响2.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3.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4.“南船北马”形成的自然条件方法突破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 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3)平原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4)山区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道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分布,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6月17日,成昆铁路白果至普雄区段遭遇暴雨,引发山体溜坍,导致成昆线全面中断运行。材料2:宜万铁路,东起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重庆万州区,全长376.99千米,2010年12月22日正式通车。川藏铁路起于四川成都,到西藏首府拉萨,全长1629千米,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只需8个多小时。
(1)成昆铁路途经的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3)为减少泥石流灾害对铁路的影响,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4)结合材料,试比较自然条件对宜万铁路和川藏铁路建设不利影响的异同。
【解析】 第(1)题,成昆铁路连接四川和云南两省,途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第(2)题,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具备地形、降水、松散物质等条件。第(3)题,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可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第(4)题,从地形与地质构造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等方面入手。
【答案】 (1)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2)大量的松散物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地、丘
陵;短时间内有大量降水。
(3)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工程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建设护坡工程,加固地表;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4)同:跨越我国地势级阶梯的交界处,起伏大;河流峡谷众多,地形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多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态脆弱。异:川藏铁路受冻土、高原缺氧等问题的制约,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教材P76探索
1.由图可知东部铁路线布局较密,西部较稀疏。总体趋势是由东往西,铁路线布局由密变疏。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路线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三级阶梯地区海拔较低,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
地,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
大;第二级阶梯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到2000米之
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交通路线密度明显比第三阶梯地区低;第一阶梯由广阔的青藏高原所组成,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地区,因而为我国交通线路最为稀疏的地区。3.我国铁路线的分布与地形和地势有很大的关系。在东部平原、丘陵区分布较密,中部山区相对较疏,而西部高原区,分布更为稀疏。铁路线主要分布于第二、三级阶梯上。
教材P78思考
盛行西北风的某地,化工厂应建在居住区的东南方,因为化工厂是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若建在西北方,大气污染物会随风扩散到居住地,造成污染危害,建在东南方会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教材P80思考
在山区修建铁路所需工程量较大,造价也大,所以选线时往往选择有利于或便于修建铁路的地形单元
上,如在山间盆地或山谷处;而平原地形上,则相对较为容易,工程造价较小。在平原地区,发展河运与铁路线路,虽然工程量、造价方面占有优势,但要占用大量农耕田地。教材P82案例研究思考
1.修建青藏铁路的不利因素
①高寒缺氧,气候恶劣;②多年冻土广布;③地表崎岖不平。
2.修建铁路的意义
①铁路建成后有利于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铁路建成后,中国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铁路通道运抵青藏高原,高原上的居民靠砍伐爬地松作燃料的历史即将结束,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将得到保护。
③铁路建成后有利于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造福沿线各族人民,促进民族团结。教材P82复习题
1.世界主要城市多分布在温度、降水都比较适中的中低纬度的平原地区,特别是分布在沿海等交通便利的地带。这些地区往往城市密度,常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地形、交通条件等。2.如下表所示:课件45张PPT。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
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未来100年全球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如何遏制?
【点拨】 人类生产、生活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人类破坏地表植被,使其覆盖率降低,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目标定位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3.联系农业、工业、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________干湿相互交替。
2.不同阶段的气候变化特点
(1)地质时期气候: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的气候,以温暖期和_______交替出现为特点。
(2)历史时期气候:近______年的气候,温暖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冷暖冰期1万(3)近代气候:近一二百年中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_____________
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_____,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受气候的制约,因此古代______和经济的_______与气候变迁有关。波动上升低下文明兴衰(2)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候变迁引起
_________________的迁移。
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
①有利影响: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北移,利于作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会_______,产量会_______。动植物分布带延长增加②不利影响:热带半干旱区,作物产量
_______;中纬度“谷物带”,作物缺水,粮食生产潜力________;植物_________爆发,使农业受害的范围扩大。
(2)工业
①能源消耗: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_______,低纬度区制冷的能源消耗_______,全球能耗________。下降降低病虫害减少增加增加②产业部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承受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等培育技术获得广阔市场。
(3)危害人类健康。
(4)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________________;地下水位上升,导致______________;航运和水产养殖业受损。
(5)生态系统失衡。沿海低地土壤盐渍化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4-2-3 古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据图分析:
(1)图中两条曲线高低变化之间有何关系?
(2)你能推测公元前8000年左右我国气温的高低吗?
(3)按照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今后黄河流域还有可能普遍栽桑养蚕吗?提示:(1)虚线上升阶段,表示雪线升高,气候变暖,该时期实线往往也高;虚线下降阶
段,表示雪线降低,气候变冷,该时期实线往往较低。
(2)公元前8000年左右,挪威的雪线高度低,说明气温低,我国的气温也应较低。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河流域气温升高,有可能普遍栽桑养蚕。2.读教材图4-2-6 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据图分析:
(1)我国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如何应对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局面?
提示:(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广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大增,土壤水分减少。
(2)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耐旱的作物品种,减少水分的消耗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1.不同历史阶段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的气候变化。每个阶段的气候变化特点如下图所示:2.三次大冰期气候变化方法突破 图示法识记全球气候变化的阶段划分及特点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题。(1)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2)由①→②时( )
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小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在上升【解析】 由图知全球气温呈冷暖交替变化、全球降水呈干湿交替变化,且气温、降水的变化周期都长短不一。从①→②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答案】 (1)C (2)A1.产生的影响
(1)对农业的主要影响(2)对工业的影响(3)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具体措施方法突破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的数量:①多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种草;③防止森林火灾;④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3)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人民网2011年1月21日电 201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亚洲中部以及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现象明显。
材料2:
(1)下列选项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多选)( )
A.二氧化碳 B.甲烷
C.一氧化碳 D.氟氯烃(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____,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______________。
(4)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使之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5)按材料2右图中①的状况发展下去,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多选)(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6)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
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都属于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第(2)题,由全球温度变化图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第(3)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第(4)题,由图知从①~③海平面上升幅度减小,说明燃烧的矿物燃料不断减少,结合表中所列内容不难判断。第(5)题,①的状况说明全球持续变
暖,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将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使台湾海峡水域变宽;使宁夏平原干旱和华北春旱更加严重;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雪线会上升。第(6)题,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对策是减少矿物燃料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森林面积。【答案】 (1)ABCD (2)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3)毁林(或森林被大量砍伐)
(4)由上往下依次是:②①③ (5)ACE (6)D教材P83探索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从目前的认知水平和人们关注点来看,负面影响表现的更为突出。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气候变暖后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会缩短,可能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气候变暖将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相对的种植制度也将发生变化。同理,气候变暖后中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情境下,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将可能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子之一。我国西北各大湖,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于干枯消亡。气候变化对水文资源的影响一般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对天然径流的影响,另一是对水资源系统的供水与需水的影响。未来天然径流的变化可能会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北水南调工程。但是海河、辽河及淮河同时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及洪涝的威胁。黄河流域水资源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我国各部门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的比重最大,占总用水量的77%~91%;其次为工业用水,大部分地区占总用水量的6%~19%;生活用水比例最小,仅为3%~6%。在气候变化的情景下,用于农业灌溉的年耗水量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黄、淮、海河的缺水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尤其以春季最为显著。气温升高、蒸发加大为共同的因素。松花江、辽河、黑龙江径流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并主要由降水增加引起,前者对水库蓄水不利,后者对防洪不利。
总之,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是弊大于利。教材P89案例研究思考
野象是生活在热带潮湿气候区的动物,完全可以把它作为热带潮湿环境的指示物。我国野象分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的过程。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的气候从暖湿向冷干方向发展。如下图所示:教材P89复习题
1.研究古代气候主要有以下方法:花粉记录分析法、树木年轮分析法、氧同位素分析法和海洋沉积物分析法,此外还有河流活动调查法、历史记录法以及化石分析法。(1)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花粉类型,科学家通过分析每个土层中的花粉,就能知道该地区以前生长什么植物,根据沉淀花粉经历的气候条件与现在相同植物生长的气候相似的原理,就能推断出该地区古代的气候特征,这就是花粉记录分析法。(2)树木年轮分析法,则是根据年轮的厚薄追溯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状况,薄的年轮表示这一年的气候寒冷干旱,厚的年轮说明这一年的气候温暖湿润。(3)氧同位素分析法,是根据水中氧—16和氧—18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时期气候的冷暖,氧—16比较轻,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寒冷;氧—18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温暖。(4)海洋沉积物分析法,则是根据沉积物当时的沉积环境确定沉积时的气候冷暖。2.地球上的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经历了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期。第四纪冰期出现过数
次,其间也有温暖的间冰期。冰川消退后,气候虽转暖,但有数次反复振动。我国在距今1万年前后气温还是比较低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球出现了人类史上最温暖的气候;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中国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和干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气候相对暖湿;20世纪40年代曾出现世界范围的变暖现象,而后世界气候寒冷;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球又有增温变暖的趋势。
3.提示:可参考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相关内容作出回答。考虑问题应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从利和弊两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课件31张PPT。第三节 寒 潮
情景导入
揭阳新闻网2011年1月14日 自去年12月份以来的多次寒潮使不少香蕉受冻,部分农户面临减产、失收。估计被冻伤的果树将会减产一半以上,原来可以长到50多斤的果子,现在只能长到20斤左右。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寒潮对香蕉生长有什么影响?
【点拨】 香蕉被冻伤、冻死,导致减产。目标定位
1.认识寒潮的危害。
2.掌握寒潮的概念、标准及其发展原因。
3.掌握寒潮的防治措施。
4.结合实际,认识寒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1.概念:_______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______
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_______等天气。
2.标准: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_____小时内下降_______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_______以下即为寒潮。冬半年降温雨雪2410℃5℃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各地寒潮标准不一样。
3.成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地区移动形成。高纬低纬思考感悟
联系第二章内容,寒潮常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
【提示】 寒潮即强冷空气过境,常形成冷锋。寒潮源地为高压(反气旋)控制。二、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多发季节:我国寒潮多发生在__________
季节。
2.危害: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___________
等冻害;____________等使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大风造成海上______等事故。冬春霜冻、冰冻大雪、冰冻翻船信息和警报防寒准备图表解读
读材料图4-3-4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示
意,据图分析:
(1)侵入我国的寒潮有几条路径?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受寒潮影响较小,为什么?提示:(1)侵入我国的寒潮绝大多数源自北冰洋的深厚寒冷空气,其路径主要有北(东路)、西北(中路)、西(西路)三条。
(2)青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冷空气不易侵入。另外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途中有高原、山地阻
挡,寒冷气流势力减弱。1.成因2.发生时间
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原因主要是考虑降温幅度,春秋季正是冬夏季风调整期间,冷暖空气更替频繁,因而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多;而冬季,冷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于优势,天气形势稳定,降温幅度相对较小,达不到寒潮的标准。3.寒潮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
受寒潮影响,都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如下图所示:方法突破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高”“低”气压中心:A________;B________。
(2)图中所示的锋面类型是__________。
(3)图中来自西伯利亚的__________空气前锋已经移到蒙古国中部,以及我国内蒙古西部、青海西北一带。未来两天内,冷空气将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受其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________天气,气温将明显________,这种天气过程叫寒潮。(4)图示时间,寒潮易发生的原因有( )
①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冰雪覆盖,气温低、气压高 ②冷气团势力强,易从高纬向低纬流动 ③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小 ④北半球较低纬度暖气团势力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5)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D.江苏、华北平原、台湾【解析】 由等压线的数值和锋面符号可知,A为高压,B为低压。图中锋面为冷锋,将向东南方向移动,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大风、雨雪天气,气温也将明显下降,形成寒潮天气。寒潮多发生在冬春两季,此时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大。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很少受寒潮影响;四川盆地受北侧秦巴山地的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小;云贵高原距冬季风源地远,地势高,也较少受寒潮的影响。【答案】 (1)高压 低压 (2)冷锋 (3)冷 大风、雨雪 下降 (4)D (5)B寒潮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特别提醒】 沙尘暴和寒潮都是在快行冷锋的影响下产生的。沙尘暴多发生于冬末春
初。此时北方地表增温快,表土疏松,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涉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此外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作用。 2011年2月28日晚,受寒潮影响,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普降大雪,气温陡降,给当地的交通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该次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绘制该天气系统的剖面图。
(2)当天很多地方下了一场“黄雪”,给人们印象中的“银白世界”带来许多困惑,请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形成“黄雪”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说明。
(3)尽管本次大雪给城市的交通和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但对农民来说,却是非常高兴的。请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他们高兴的原因。【解析】 该次降雪是快行冷锋形成的寒潮天
气。“黄雪”是受沙尘的影响。2011年山东、河南等地遭受大旱,寒潮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低温可杀死害虫。
【答案】 (1)快行冷锋(2)“黄雪”源于西北方的沙尘,被强冷的西北风携带与暖空气相遇时,形成含大量沙尘的“黄雪”。
(3)降雪可以缓解旱情,为土壤提供良好的墒
情;大幅度降温可杀死较多的害虫,降低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教材P90探索
1.寒潮源于欧洲北面的北冰洋,途经准噶尔盆地的西部山地缺口侵入北疆,然后向南疆地区蔓延。
2.寒潮天气会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天气。
3.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等。教材P93活动
以寒潮为例。寒潮天气既可以带来灾害,又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其有利有弊。其利主要表现在:①寒潮加强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交
换,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②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证:雨雪可以缓解旱情,雪水中的氮化物提高土壤中含氮
量,增加土壤有机肥料;寒潮是有效的“天然杀虫剂”。③大风带来风力资源。其弊主要表现在:①大风导致海上翻船事故。②雨雪冰冻使得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③降温形成农业冻害,使农业受损。
教材P93复习题
1.侵入中国的寒潮的源地主要有三个:①亚洲北部的北冰洋;②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③欧洲北面的北冰洋。2.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一路上气团会发生变化,气温逐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虽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因此,各地的寒潮标准不一样。
3.除寒潮外,我国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干热风、台风、冰雹等。课件50张PPT。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情景导入
继2009年华北大旱、2010年西南五省大旱后,2011年华北地区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山东局部地区旱情超过两百年一遇。据农业部透露,截至2011年2月13日,冬小麦受旱面积达10543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072万亩。在河北一些地区,打一个能灌溉麦田的机井需要500米左右的深度,并且已出现更深的机井,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新课学前导航【思考】 你知道为何当前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重吗?
【点拨】 淡水资源总量有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极端天气增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目标定位
1.理解大河文明与水资源的关系。
2.理解水资源对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的意义。
3.掌握水资源的含义、组成、分布的特征。
4.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组成及其特征
1.自然资源的含义
(1)含义: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_______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______的物质和_______。直接生活能量可再生土地思考感悟
“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何理解?
【提示】 可再生资源如果不合理利用,超过可再生的周期,也可以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2.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1)组成(如下图)
其中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浅层_________。陆地水淡水资源地下水地域差异空间分布亚洲循环性广泛性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4-4-2 六大洲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比较,据图分析:
(1)非洲的年降水量远大于欧洲,为何年径流量却和欧洲相当?
(2)六大洲中年径流量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是哪个大洲?
(3)亚洲是六大洲中年径流量最多的大洲,为何缺水的程度远大于欧洲?提示:(1)非洲的纬度位置远低于欧洲,蒸发量大,大部分降水被蒸发。
(2)大洋洲。
(3)一方面,亚洲人口众多,人均年径流量远小于欧洲;另一方面,亚洲径流的空间、时间分布极不平衡,缺水的面积和程度远大于欧洲。尼罗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土壤交通图表解读
2.读教材图4-4-4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分
布,据图分析:
(1)为何古文明被称为“大河文明”?
(2)为何河流被称为“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提示:(1)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这些文明古国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有关,所以被称为“大河文明”。
(2)河流提供了适合作物生长的水源条件;河流的冲积作用使地表覆盖的沉积物形成肥沃的土壤,疏松的土质有利于人类使用当时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河流的水运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所以,河流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三、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源
1.水与人体: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
质,人对饮用水还有______的要求。
2.水与生产活动
(1)农业:用水量最大,水质对农业也会产生影响。质冷却空调产品80%水源条件可再生投入少污染小1.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与成因
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整体呈现不平衡,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具体分析见下表: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3.水资源的特征方法突破 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状况分析
(1)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二是人口总量。
(2)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的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降水
量,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2012·西城区模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乙图,概括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
(2)结合乙图,说出大洋洲水资源数量特点,并分析原因。
(3)南美洲面积小于北美洲,但南美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远多于北美洲。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南美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丰富的主要原因。【解析】 第(1)题,从乙图中可以看出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第(2)题,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少,而人均径流总量最多,这与大洋洲的气候特点和人口数量有关。第(3)题,结合甲图中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可知其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影响较大。【答案】 (1)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
(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少,人均径流量最多;干旱地区面积广,人口总量少。
(3)南美洲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范围广,同时还受来自大西洋的信风影响。1.古老文明的诞生与水资源
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均与河流有关,原因图示如下:2.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资源3.水危机
世界水危机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
因,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表所示:方法突破 我国水资源问题
(1)南方地区: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水资源减
少;重金属元素影响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即水污染日益严重: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以解决水质型缺水。
(2)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黄、淮、海河流域最严重)导致资源型缺水使得河流断流、地面下沉、湖泊干涸、土壤盐碱化;污染加剧:三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治理。
(3)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无序利用,上游引水过多,植被破坏导致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荒漠化加剧。 下图为世界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图,读图回答(1)~(3)题。(1)造成世界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原因是( )
A.洪水径流量增加
B.无人烟地区稳定径流量增加
C.有效水量增加
D.污染水量增加(2)人类有效利用的水资源由每年的7000立方千米增加到9000立方千米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量增多 B.节水农业的发展
C.修建水库 D.河流流量增多
(3)下列叙述中属于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的是( )
A.发展节能工业 B.扩大水稻播种面积
C.跨流域调水 D.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解析】 第(1)题,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总耗水量和除污染外的耗水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说明污染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日趋紧张。第(2)题,修建水库可以有效存储水资源,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数量。第(3)题,发展节能工业与节水关系不大,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和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会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数量;跨流域调水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答案】 (1)D (2)C (3)C教材P94探索
通过研究十二年的世界水日的主题,其每一主题都涉及到了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并且由往年的水与生命的领域,逐渐转移到水与文化及水问题的应对措施方面,说明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教材P96思考
当然不可以。因为地球上的水受太阳辐射等条件的限制,每年可更新的水量是有限的,如果将河流中的水全部抽取利用,那么将影响水循环的其他环节,使得水循环受阻,而最终致使水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和恢复。
教材P100~101案例研究思考
1.见下表及文字: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需要灌溉。从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哪个地区先具备了先进的灌溉技术,哪个地区的粮食生产就有了保
障,粮食剩余了就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大分工的形成,进而促进古代文明的诞生。例如,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都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从目前来看,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若没有灌溉水源就不能发展种植业,若解决了灌溉水源和灌溉技术问题,干旱区利用光照强的优势,就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以色列以小国创出大农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2.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人类应采取多种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解决水危机。
(1)开源措施包括: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③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④海水淡化;⑤人工增雨。(2)节流措施包括: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教材P101复习题
1.水是生物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水资源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尤其影响种植业能否进行,同时也影响农业结构、农作物种类分布和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等。在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我国主要农耕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分布区;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较少,但还能发展小麦之类以旱作为主的耕作业;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西、以北水资源很少,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还有大片荒漠戈壁分布。水资源质量也会影响农业生产,如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鱼类的死亡,被污染的水用来灌溉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等。水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2.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分布极不均衡),从各大洲看,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而大洋洲最少。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这是世界有些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之一。②人口不断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不断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③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浪费与污染等,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3.我国水资源状况可以从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缺水城市数目、由于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加以说明。课件31张PPT。章末优化总结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确定晨昏线
(1)晨昏线(圈)的基本特点
①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
②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均为0°。
(2)晨昏线的运动
①自东向西运动,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②晨昏线摆动幅度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幅度相同。(3)晨昏线判读
①依据自转和运动趋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由昼到夜为昏线。
②时间推算法:处在0~12时之间的晨昏线为晨线,处在12~24时之间的晨昏线为昏线。2.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点
(1)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
(2)极点图,南顺北逆。
(3)经度数变化,自西向东东经不断增大,西经不断减小,进而结合(1)(2)判读。(4)纬度数变化,纬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纬度数向北减小为南纬。
(5)与节气结合,3月21日至9月23日(春分到秋分),有极昼的为北半球,有极夜的为南半球。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1)确定直射纬度①作图确定: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赤道平面的夹
角。
②平面图读图确定: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与晨昏线的夹角。
③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纬线。
④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数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
⑤极点的太阳高度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纬度间隔⑦根据特殊节气,春、秋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2)确定直射经度
①根据时间推算,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直射经线。②中线判断法:昼半球的中线即为太阳直射经线。
③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经线。
4.推断地方时
关键是利用6时经线和18时经线,注意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如图:5.季节或日期的判定
(1)利用北半球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或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则为北半球夏半年,反之为冬半
年;若昼夜等长,则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特殊日期的判定
①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或晨昏线经过极点),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内全为夜,则为12月22日前后;若为昼,则为6月22日前
后。③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斜交关系6.确定日出、日落方位
(1)春分、秋分各地均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3月21日至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各地均为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极昼极夜区除外)。
(3)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各地均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极昼极夜区除外)。7.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即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日落时刻,为该地纬线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同时指同时刻)。
(2)同一条纬线上各地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分别相同(相同地方时)。
(3)计算公式:日出=12-昼长/2或日落=12+昼长/2(公式还可以变化)。8.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
分,昼长的小时数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的小时数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9.确定极昼和极夜的范围及变化
如下图,晨昏线由AOB向MON摆动过程中(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低纬扩展,其范围是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其他变化过程以此类推。 (2011·高考浙江卷)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1)~(2)题。(1)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2)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解析】 (1)结合材料及题干信息可知,若晨线经过M、Q1时,M点的地方时为6时,Q1的地方时最晚为12时,则M、Q1的经度差最大为90°;若昏线经过M、Q2时,M点的地方时为18时,Q2的地方时最早为24时,则M、Q2的经度差最大为90°;由此可知Q1、Q2之间经度差最大为180°,即Q1、Q2位于同一个经线圈,由于Q1、Q2位于北半球,则此时Q1、Q2之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故选A。(2)当晨线经过M、Q1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当晨线经过M、Q2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若Q1、Q2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则Q1、Q2与L1之间的地方时差是相等的,选项A错误;由于Q1、Q2与L1之间的地方时差未知,因此可能都位于东半球,也可能位于同一时区,选项C错误;1至6月间,太阳可能直射北半球,也可能直射南半球,故Q1、Q2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选项D错误。
【答案】 (1)A (2)B (2010·高考上海卷)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按东、西半球划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__时。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_。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_______小时。
(4)如果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0°,则该日正午时分上海(31°N)世博园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面(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解析】 第(1)题,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20°W经线以西,即西半球。甲位于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甲地大约位于30°W,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运用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60°E。第(3)题,甲、乙两地大约相差7.5°,可计算出乙地日出时的地方时为6∶30,再计算出该纬度的昼长约为11小时。第(4)题,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图1),即此时太阳直射10°N纬线。直射点和上海的纬度差是21°,可以计算出上海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1°=69°。再通过绘图明确墙面、地面、阳光之间的关系,即可推断出电池板和外墙的夹角(图2)。【答案】 (1)西 6 (2)北 东经60° (3)11 (4)69°课件17张PPT。章末优化总结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等压线的延伸和数值
(1)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低气压,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
域,叫做高气压,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2)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高压脊,脊的最高部分的连线称为脊线,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由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低压槽,槽的最低部分的连线称为槽线,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任意点风向规律
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
向;最后根据 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1)等压线值大小的确定: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减小。(2)南北半球的确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南半球。
(3)近地面和高空位置的确定(北半球)
近地面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中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4)高气压和低气压位置的确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右后方是高压,左前方是低压;
南半球:背风而立,左后方是高压,右前方是低压。
(5)实际海平面的风向(北半球)低压中心(气旋):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高压中心(反气旋):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气流下沉天气晴好。
4.在等压线图上判定任意点风向和天气形势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2)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
时,多晴朗天气。 (2011·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解析】 (1)M位于高压的东侧,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该地吹西北风。(2)图中降水区域的东南方为低压槽,该处气流交汇形成冷锋,雨区位于冷锋的锋后。
【答案】 (1)C (2)D (2011·高考北京文综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
征。
【解析】 该区域河流为内流河,以积雪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冬季气温低,河流断流,夏季气温高,出现汛
期,春秋两季流量居中。
【答案】 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
给;主要在夏季,其次在春季、秋季。
课件14张PPT。章末优化总结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分析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
解决该类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
(1)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本因素
①热量条件差别大,水分条件差别小,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②水分条件差别大,热量条件差别小,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③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2)依据自然景观(自然带)更替方向
①南北方向(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②东西方向(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方向更替,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2.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例如,由于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小,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成为温带荒漠带。(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
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4)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例如,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正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
的。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
麓,形成了与周围广大的温带荒漠截然不同的景色。绿洲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提升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2:下图为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1)若材料2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1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②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③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④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填字母)。
(2)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成因。(4)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分异规律;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分导规律。
【解析】 第(1)题,结合省区轮廓及山脉走
向,可判断材料1中A、B、C、D表示的山脉依次为阿尔泰山、阴山、太行山、秦岭;由于山脉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是相同的,根据材料2中四座山的山麓自然带可判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阴山、秦岭、阿尔泰山、太行山。第(2)题,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差异。第(3)题,②山地为秦岭,其北侧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北坡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南侧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差异是导致该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第(4)题,读图可知,②④①山地分布地区距海远近的差异较小,纬度差异是影响其基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表现为热量的差异,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而④①③山脉分布地区距海远近的差异较大,导致其基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的差异,这种变化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 (1)B D A C
(2)南坡降水丰富。
(3)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4)热量 纬度地带性 水分 经度地带性课件24张PPT。章末优化总结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注意:热带地区城市可以分布在高原上,以避开湿热或干热的平原、谷地地区。2.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2011·高考江苏单科)图甲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意图,图乙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读图回答问题。(1)198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
(2)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园区,其布局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试分析其原因。【解析】 (1)城市的扩展和规划要考虑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及交通、市场、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本题提供了我国某城市的建成区示意图,三个不同阶段城市的扩展历程
图,可以从图乙中直接读出1988年以来该市的扩展方向,然后结合图甲中的河流与铁路信息作答。(2)城市的重化工园区的布局主要考虑气候因子中的风向因素、河流的流向因素,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以减少对水的污染。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垂直于季风风向的郊外。同时考虑交通因素的影响。(3)高速公路的规划主要考虑经济因素,考虑交通压力,一般与城市扩展方向一致。
【答案】 (1)东北 西南 东南 河流和铁路
(2)位于河流下游;位于城市下风向;交通便利
(3)位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扩展方向之一;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自然资源是人地关系的纽带和核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往往表现为对资源的争夺。
1.自然资源的界定
自然资源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如田地里种植的棉花、小麦就不是自然资源,因为其不符合从自然界直接获得这个条件。二是已经应用到人类的生产中去。如闪电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是闪电没有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因此不属于自然资源。
2.能源资源及其分类
能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种类很多,由于分类标准有多种,同一能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归属不同的类
型。
(1)按照形成和来源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分为:太阳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分为:地热能、核能(铀矿)等。
③来自月球、太阳的引力:潮汐能。3.自然资源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1)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存在问题
①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滥采滥用自然资源,污染环境,资源枯竭。
(3)应采取的措施
①对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应分别采取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措施;②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们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③大力植树种草;④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力度;⑤利用科技,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利用率,控制污染;⑥建立自然保护区。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图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下图为对应的气候资料。(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气候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分析区域水资源不足的原因以及解决区域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结合区域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该国的气候特征,只需将图甲中的信息转化为文字即可;而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可从供应量小、需求量大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可以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回答。但回答该题时,一定要密切结合新加坡的实际情况。【答案】 (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