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1 16:18:39

文档简介

主备人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上课时间
课 题 灯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灯笼图片,学生观看。 师:提到灯笼,你们会想到什么?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逢年过节,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社区,都要挂起红红的大灯笼,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那么灯笼在作家笔下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二、了解作者,识记字词 (一)作者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二)灯笼文化。 (二)识记字词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 熙熙然(xī)褪色(tuì) 怅惘(chàng wǎng) 人情世故:意思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张灯结彩: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富贵荣华:形容有钱有势。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例:“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例:“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 ’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例:“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例:“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例:“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例:“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四、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五、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板书设计: 灯笼首尾呼应 作业设计: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2、完成同步练习册。
教学后记:(共15张PPT)




































































































4 灯 笼
吴伯萧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争讼( ) 领域( ) 斡旋( )静穆( ) 思慕( ) 熙熙然( )
褪色( ) 怅惘( )
sònɡ



chànɡ wǎnɡ
tuì
wò xuán
◆生难字





◆词语解释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张灯结彩: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富贵荣华:形容有钱有势。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有文化上的:
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特色二:结构严谨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完成同步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