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人教版(2013春)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二):探究机械效率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新人教版(2013春)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二):探究机械效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6-10 17: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年新人教版(走进中考)
第十二章 第3节:机械效率(二)
(机械效率的探究和测量)
一、实验题
1.(12宿迁)某学习小组使用几个相同的滑轮分别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如图。他们将测得钩码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将计算出的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和机械效率η数据一并记入下表:
⑴表格中数据★= ;
⑵比较实验1、2,第2次的机械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
⑶比较实验2、3,影响这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 。
⑴74.1% ⑵动滑轮有重力(或有用功相同时,使用动滑轮做的额外功等)
⑶摩擦 可以省力或能改变用力方向
2.(12扬州)在测图示动滑轮机械效率时,得到如下数据(绳重和摩擦不计):
实验序号 物重G/N 拉力F/N 移动距离S/m 钩码升高h/m
1 1 0.65 0.4 0.2
2 1.5 0.9 0.4 0.2
(1)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有用功是 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
(2)若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没有沿竖直方向拉动,则测出的机械效率 (变大/变小/不变)。(1)0.3 83.3% (2)变小
3.(12长春)小明测量如图所示中甲、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正确操作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绳重、摩擦和弹簧测力计自重均不计):
(1)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2)甲,乙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滑轮组提升的物体重从3N增加到5N,其机械效率将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50% (2)动滑轮重不同 (3)变大
4.(12泉州)如图所示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中可知拉力大小为 N,将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15cm,则钩码上升的高度为 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2)取下2个钩码,再做实验,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匀速 2.4 5 83.3% (2)减小
5.(12安顺)在“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某小组利用自重不同的两个动滑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测量,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钩码重(N) 动滑轮(N) 拉力(N) 钩码上升的高度(m)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
1 4 0.5 2.3 0.2 0.4 0.8 0.92 87.0
2 4 0.9 2.5 0.2 0.4 1.0 1.0 80.0
3 6 0.5 3.3 0.2 0.4 ① ② ③
(1)完成表格中实验数据①、②和③的计算。
(2)通过比较哪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以初步判断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有关?
(3)小明认为“同一个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一个定值”你可以用哪两次实验数据来验证他的观点是不对的?(1)1.2 1.32 90.9(或90.91或91) (2)1与2 (3)1与3
6.(12江西)“测算简单机械的效率”实验
(1)下表是小明做“测算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记录数据:
斜面倾斜程度 小车重力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 F/N 斜面长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
较缓 10 0.1 3 1 1 3 33%
较陡 10 0.2 4 1 2 50%
最陡 10 0.3 5 1 3 5
①将表格中数据补充填写完整;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斜面,倾斜程度越高,拉同一个物体所用的拉力越 ,机械效率越 。
(2)请您尝试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
①在图中用笔画线按最省力的方法组装好滑轮组。
②设计一个记录此实验数据的表格。
(1)①4 60% ②大 高
(2)①如图所示
②如下表
实验次数 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 F/N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
1
2
3
7.(12泸州)(1)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图所示的滑轮组做了多次实验,其中第4、5两次实验中只更换了动滑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重G1/N 动滑轮重G2/N 钩码提升的高度h1/m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弹簧测力计上升的高度h2/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2 0.5 0.1 0.85 0.3 78.4%
2 4 0.5 0.1 1.54 0.3 86.6%
3 6 0.5 0.1 2.24 0.3 89.3%
4 6 1 0.1 2.40 0.3 83.3%
5 6 2 0.1 2.74 0.3 73.0%
①这位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应该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对比分析l、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加而 。
③对比分析3、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被提升的重物一定时,所用滑轮组的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匀速 增大 小
8.(12遵义)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物理量实验次数 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
1 4 0.1 1.8 0.3
2 6 0.1 2.4 0.3 83%
3 4 0.1 1.4 0.5 57%
4 4 0.2 1.4 1.0 57%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
(1)匀速 (2)74% (3)b c (4)增加物重 越低 (5)无关
9.(11宿迁)在 “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某小组利用自重不同的两个动滑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测量,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钩码重/N 动滑轮重/N 拉力/N 钩码上升的高度/m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
① 4 0.5 2.3 0.2 0.4 0.8 0.92 87.0
② 4 0.9 2.5 0.2 0.4 0.8 1.0 80.0
③ 6 0.5 3.3 0.2 0.4 (a) (b) (c)
(1)完成表格中第3次数据(a)(b)(c)处的计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a) __; (b) _ ; (c) __ .
(2)通过比较 __ 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 __ (选填“有关” 或“无关”).
(3)小明认为“同一个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一个定值”,通过比较 __ 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他的观点是 __ 的(选填“正确” 或“错误”).
(1)1.2 1.32 90.9(或90.91或91)(2)①与② 有关
(3)①与③ 错误
10.(11泰安)如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__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则有用功是_______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2)若仅减少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匀速 2.4 0.6 83.3% (2)减小
11.(11安徽)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在A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占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
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0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回答下列问题:
(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___________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C、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 (2)杠杆的自重 (3)变大
12.(11芜湖)在“探究哪些因素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了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前三次实验中,第____次实验数据明显出现错误,应当剔除。
(2)第四次实验中,有用功是______J,总功是________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请判断:该小组设计这四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
(1)3 (2)0.3 0.36 83.33% (3)钩码上升的高度
13.(11葫芦岛)小明在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在图中画出本实验的滑轮组绕绳方法。
(2)将表格中空白处的数据补充完整。
(3)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目的是为了_________(选填字母)。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4)通过表中数据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图所示(2)0.28  75%(3)B(4)不能  其他的额外功不确定
14.(11南平)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中,小红用如下图所示的滑轮组按图中顺序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_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请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第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3)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提升同一物体,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_。
(1)匀速 (2)40% (3)低
15.(11宁德真题)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做这个实验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________拉动。
(2)通过计算得出表格中甲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乙的拉力是______N。
(3)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______图的装置做的实验(填“丙”或“丁”)。
(4)比较1、3两次实验,发现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有关。
(1)匀速 (2)57 2.5 (3)丁 (4)物重
16.(11大庆)小霞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前猜想,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1)所提物体的重力;(2)动滑轮 的重力;(3)绳子的绕法。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她做了四次实验,如上图所示(实验所用的每个滑轮重力相同).第1、2次实验是用甲滑轮组,第3次实验是用乙滑轮组,第4次实验是把第1次实验的滑轮组换了种绕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钩码 重力/N 钩码匀速上升的距离/m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N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m 机械效率/%
1 2 0.1 1.2 0.2 83.3
2 4 0.1 2.3 0.2 87.0
3 4 1 1.4 0.4 71.4
4 2 0.1 0.8 0.3
(1)分析对比第1、2次实验数据,对猜想(1)可得结论: ;
(2)分析对比第2、3次实验数据,对猜想(2)可得结论: ;
(3)将第4次实验的绳子绕法在丙滑轮组上画出,并在数据表中算出机械效率.
(4)对比第 、 两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绳子绕法无关.
(1)滑轮重力一定、绕法相同,所提物体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只答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物体的重力有关不给分) (2)所提物体重力相同,绕法相同,动滑轮的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低(只答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不给分)
(3)如上图 83.3 (4)l 4(或4 1)
17.(11河北)下表是小明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
动滑轮重G动/N 物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动力F/N 动力作用点移距离s/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2 0.1 1.1 0.3 60.6%
3 0.5 4 0.1 2 0.3
(1)请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除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外,其它额外功将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4)第一次实验中,钩码上升0.1m所用的时间为1.5s,则动力的功率为_________W。
(1)如图
(2)66.7% (3)变大 物重 摩擦 (4)0.14
18.(11福州)如图所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物体重为5.4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且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若物体上升高度为10cm,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中所示,是___________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
(2)若仅增加物体的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计摩擦)
(1)匀速 2.4 75% (2)增大
19.(11北海)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1)实验时,应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物体A缓慢上升。
(2)将滑轮拉至图中虚线位置的过程中,测力计的示数F为_____N,物体A重G为3.6N,物体A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2m,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
(1)匀速 (2)2.4 75%
20.(11德州)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编号①处数据应为 ,编号②数据应为 。
(2)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有关。
(1)3.8;73.5% (2)提升重物的重力
21.(11滇西八地)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中应该_________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3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_cm,滑轮组
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
(3)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机械效率与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1)匀速 (2)60 88.9% (3)提升的物重
22.(11锦州)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第2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
(2)比较第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____(填“高”或“低”);
(3)第3次实验中的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多,动滑轮自重增大,拉力移动相同距离时,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由此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组的自重大小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4)实验小组的同学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请你选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猜想是否正确,
写出实验步骤。
(1)83.3% (2)高 (3)增加 有关 (4)略
23.(10龙岩)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G动/N 钩码重G物/N 钩码上升高度h物/m 直接将钩码举高做的功W有用/J 动力F动/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动/m 使用滑轮组动力做的功W总/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53 1 0.1 0.1 0.7 0.3 0.21 47.6%
2 2 0.1 0.2 1.1 0.3 0.33 60.6%
3 4 0.1 0.4 2 0.3 0.6 66.6%
(1)请你在图18中画出本实验的绕绳方法。
(2)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
(填“相同”或“不同”);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
额外功变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   。
(3)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目的是为了 。(填字母)
A.减小摩擦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4)由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推断: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跟物重均
有关。
(1)图略(n=3) (2)相同;大;大 (3)C (4)不能
24.(10泸州)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高低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的实验中,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拉动小车,使小车从斜面底端匀速运动到斜面顶端,如图所示。多次改变斜面倾斜程度,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据表格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斜面倾斜度 小车重量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斜面长S/m 有用功W有/J 总功W总/J 斜面的机械效率
较缓 10 0.1 3 1 1 3 33.3%
较陡 10 0.2 4 1 2 4 50%
最陡 10 0.4 1 6
(1)当斜面“最陡”时,沿斜面拉力为 N;做的有用功为 J;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
(2)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需要的拉力越 。
(3)根据上面实验数据,你可以获得该实验探究的初步结论是: 。
(1)6 4 66.7(67) (2)大 (3)斜面的机械效率随斜面倾斜程度增大而增大(斜面越陡 机械效率越大)
25.(10安顺)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8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写出表中标有编号①、②和③的空格处的数据
(2)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怎样拉动弹簧测力计
(3)分析实验数据,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为什么
(4)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与其它哪些因素有关呢 (列举一例)
(1)①88.9%,②约2 2,③30。
(2)竖直匀速向上
(3)主要与所吊物重有关。 因为,用同一滑轮组对不|司物体做功时,其额外功基本小变,
根据可知,物重越重其越大,而越大 (4)动滑轮重
26.(10长春)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小红用如图7所示的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使用塑料滑轮,第二次使用铝制滑轮,第三次使用铁制滑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的距离h/cm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N 弹簧测力计上升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3 10 1.6 30 62.5%
2 3 10 2 30 50%
3 3 10 2.5 30
(1)这个实验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弹簧测力计。
(2)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3)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第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4)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提升同一物体,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1)刻度尺 (2)匀速 (3)40% (4)低
27.(10梅州)如图5所示是“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实验时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__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______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4 24 83.3
28.(10眉山)某兴趣小组学习机械效率知识后,为“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机械效率”,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过程: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G,按如图所示组装好器材。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匀速上升,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上升的高度h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在物体静止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
(1)以上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正确操作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应选择__________。
(3)使用动滑轮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___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两种滑轮的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1)在物体静止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在匀速提升物体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2)省力 滑轮组(3)0.2  83.3%,提升动滑轮多做额外功
29.(10漳州)如图12所示滑轮组,不计绳重及摩擦,请同答以下问题:
(l)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应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上升一定高度。
(2)利用滑轮组(甲)和(乙)将相同的重物提升相同的高度,拉力对重物所做的有用功分别为W甲、W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W甲____W乙,η甲___ η乙。(选填“>”、“=”或”<”)
(3)使用滑轮组总要做额外功,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
是 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匀速(2)=;>(3)小于
30.(10石家庄)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五次实验,实验中读数准确,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提升速度v/(m/s) 物重G/N 物体上升的高度h/cm 测力计的示数F/N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1 0.1 6 3 2.5 12
2 0.1 6 5 2.7 20
3 0.1 6 8 2.5 32
4 0.2 6 8 2.5 32
5 0.3 6 8 2.5 32
(1)请画出实验中所使用滑轮组的绳子绕法;
(2)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不合理的,此数据是 ;
(3)修正不合理数据后,由表中数据可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无关;
(4)若仍用此滑轮组提升重为6N的物体,在滑轮的轮轴处加润滑油,则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

(1)图略 (2)第二次测力计示数2.7N
(3)提升速度、物体上升的高度
(4)增大 有用功不变,额外功减少,所以机械效率增大
31.(10聊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实验中,将杠杆从实线位置匀速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为 N,测力计移动距离为0.3m,钩码总重为1.0N,钩码上升高度为0.1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 %,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
0.5 66.7 克服杠杆自重
32.(10陕西)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采用A、B两种绕线方式不同的滑轮组进行实验,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1)下表是实验中的几组数据,请在空白处填上相应的计算结果。
实验次数 滑轮组 物块重G/N 物块上升的高度h/m 有用功W有/J 拉力F/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1 A 0.50 0.2 0.10 0.20 0.4 0.08 125%
2 A 1.90 0.2 0.38 0.95 0.4 0.38 100%
3 B 0.50 0.2 0.40 0.25 0.6
4 B 1.90 0.2 0.38 0.75 0.6 0.45 84.4%
(2)实际中机械效率_______ 1(选填“>”、“=”或“<”),而表格中1、2两次实验的机械效率分别为100%和125%.这是什么原因 通过观察中图和右图,手持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时,发现指针的位置不同,中图中指针在零刻线的下方.
(3)经过分析,找到了机械效率为100%和125%的原因是:用滑轮组A进行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细绳实际的拉力要_______,用测量值计算出的总功比细绳实际拉力做的功要_______,因此测得的机械效率比实际效率要高.
(4)实验总结: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考虑弹簧测力计对读数的影响,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一般要竖直向_______移动;若弹簧测力计倒置时测拉力,要先将指针调至零刻线处。
(1)0.15 66.7% (2)< (3)小 小(或少) (4)上
33.(10包头)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某同学分别用一轻质杠杆(O为支点,OA=30B)、一只滑轮和一些细绳构成的简单机械来提升重90 N的物体,如图甲、乙所示.
(1)在不计机械重、绳重和部件间摩擦时,F1=__________N,F2=_________N.
(2)使用图乙组合机械的好处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进行图甲的实验中,若测出 F1为50 N,则它的机械效率η =____.
请你提出一条增大机械效率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N 15N (2)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3)90% 增加物重(减小摩擦或减小滑轮重等)
34.(10宁德)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所用的装置如图15所示。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记下钩码和绳子自由端的位置,然后向上匀速拉弹簧秤,读出 的大小,测出钩码和绳子自由端上移的距离。
(2)请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l位小数)。
(1)拉力(弹簧秤示数) (2)0.6 0.3 (3)83.3%
35.(09赤峰)在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正确记录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小车的重力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斜面长s/m
5 0.4 4 1.0
由上表的数据计算可知:(1)做的有用功为 J,(2)机械效率为 。
2 50%
36.(09安徽).某同学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按图示组装好器材,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匀速上升,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在物体静止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最后,根据公式η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以上操作过程存在一处错误,请在错误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写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
(2)为了提高滑轮组提升物体时的机械效率,请提出两条措施:
①                 ②             。
(1)画线的文字:“在物体静止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
正确的方法:在匀速拉动物体时读出拉力的大小
(2)减轻动滑轮和绳的自重;减小轮和轴间的摩擦;在绳能承受的拉力范围内,增大物重。(写出其中两条)
37.(10济宁)某实验小组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若不计摩擦,比较1和2两次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比较1和3两次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
动滑轮的个数(或动滑轮的总重) 提升的物重
38.(09重庆)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13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2)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3)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请你作出恰当的猜想: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写出一种影响因素即可)。
(1)表中填 88.9% 1.2 30 (2)匀速 (3)增加物重
(4)动滑轮重、绳与滑轮的摩擦等(其他合理答案参照给分)
39.(09江苏)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1)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 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 %.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 .
(2)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同学用该实验装置,先后将钩码挂在A、B两点,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次数 钩码悬挂点 钩码总重G/N 钩码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A点 1.5 0.10 0.7 0.30 71.4
2 B点 2.0 0.15 1.2 0.30 83.3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答: ;
请简要说明两条理由:① ;② .
(1)0.5 66.7 由于使用杠杆时需要克服杠杆自重(克服摩擦力)等做功
(2)不能 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 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
40.(09河南)是小松同学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小松同学实验中测量的有关数据如右表所示: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细线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0 0.03 1.6 0.06
2 3.0 0.05 0.1 75
⑴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12中画出实验时滑轮组的绕线情况,并填好表中的空格。
⑵若提升的钩码重增加到6N,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⑶小松在实验过程中,应当 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通过弹簧测力计准确读出拉力的大小。
(1)绕线图略 62.5 2.0 (2)变大 (3)匀速
41.(09四川遂宁).某实验小组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有用功W有/J 测力计拉力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
1 2 0.1 0.2 0.9 0.3 0.27 74.1%
2 4 0.1 0.4 1.6 0.3 0.48 83.3%
3 4 0.1 0.4 1.1 0.5 0.55
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10中的甲、乙、丙所示。
(1)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2)填写实验3中的机械效率,比较第2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3)如果绳重不计,摩擦不计,丙图中钩码重为4N时,侧力计的拉力为1N,那么当钩码重为9N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1)越高 (2)72.7% 越低 (3)90%
42.(09贵州黔东南州).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图9是他实验中的情景,下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1)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0.1 J,人做的总功为 J。(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 ;结合弹簧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3)在该次实验中,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为 。(1)0.06 (2)有用功大于总功;弹簧测力计读数错误(3)83.3%
43.(09湖北襄樊).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时,他们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上运动,收集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第次 斜面的倾斜程度 小车重量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斜面长s/m 机械效率
1 较缓 5 0.2 2.2 1 45%
2 较陡 5 0.5 3.6 1 69%
3 最陡 5 0.7 4.2 1 83%
(1)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得出:当斜面________时,越省力;
(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还可得出:当斜面________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最大;
(3)该小组又做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为0.5m和lm,用弹簧测力计拉着这个小车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则他们测出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把第4次与第________次的测量结果相比较,才能得出:当斜面越粗糙时斜面的机械效率越小。
(1)较缓;(2)最陡:(3)56%(或填“55.6%)、2
44.(09北京市)实验台上有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另外还有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六个(图中未画出)。要求利用上述实验装置和钩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不变,则有用功跟总功成正比。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45.(09福建惠安) 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 N,
(3)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1m,所做的有用功是 J.
(4)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百分数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1)匀速;(2)2.4;(3)0.6;(4)83.3%
46.(09四川南充)小明同学结“斜面的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跟:A.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B.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C.斜面的长有关;D.物体受的重力有关.小刚同学为了证实其中的部分猜想是否正确,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探究,下表反映了他的探究过程.(参看图7,表中①③两次实验所用斜面是相同的,设物体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1)请你替小刚在上表中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
(2)通过对比实验①、②数据,可验证猜想 (填写字母)
(3)通过对比实验①、③数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当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值越 .
(4)若要验证猜想D,应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 不改变.
(1)①70.6 ②1.4 (2)B (3)高 (4)粗糙程度
47.(09宁夏)针对“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同一木板,搭成不同倾角的斜面,将同一小车沿斜面匀速拉动,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斜面倾斜程度 小车重G/N 小车上升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小车移动距离S/m 有用功W/J 总功W/J 机械效率η
1 较缓 4.0 0.2 0.9 1.2 0.8 1. 08 74%
2 较陡 4.0 0.3 1.2 1.2 1.2 1.44 83%
3 最陡 4.0 0.4 1.5 1.2 1.6
(1)请你将该同学第三次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 。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 。
(4)如果该同学还要进一步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实验时应控制小车移动的距离、 和 不变。
(1) 1.80(或1.8) 89%(2)斜面越陡越费力。(3)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
(4)斜面的粗糙程度,斜面的高度(或斜面的倾角)。
48.(09辽宁十二市)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为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在上表中空格处填充正确数据。
(2)分析上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斜面越 ,机械效率越 。  
(3)小明猜想斜面机械效率还可能与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请用图中的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他的猜想。(简要写出实验过程及分析论证)
实验过程:
① 。
② 。
分析论证 。
49.(09厦门)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16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与所提物体的重力大小 ;(均选填“有关”或“无关” )
(2)请用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符号写出计算机械效率的表达式η= ,并算出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
(3)如果换用图16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把同一重物提升相同高度,需要做的额外功更 , 所以机械效率更 :
(4)关于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的机械效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提升越重的物体,机械效率越大 B.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一定越大
C.额外功越大,机擞效率一定越小 D.同一机械的机械效率是恒定不变的
50.(09吉林)课堂上,小宇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完成了“测量定滑轮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钩码重2.5N、拉力大小为2.6N。回到家里,他又用图16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记录的数据如下:茶杯重2.5N、拉力大小为3.2N。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机械名称 机械效率 分析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 设计一个验证该原因的实验,简述做法
装置甲 定滑轮 96.2%
装置乙
51.(09泉州丰泽)某小组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20。
实验次数物理量 l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4 2.4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5 0.3
机械效率η 74% 57% 83%
(1)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图做的实验。
(2)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3)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结论:使用同一套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甲  乙  (2)(越)小 (3)增加钩码的重
52.(09湖南岳阳)小岳阳和小君山运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1.8 0.3 74%
2 4 0.1 1.4 0.5 57%
3 6 0.1 2.4 0.3 83%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图做的实验。
(2)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3)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 甲,乙 (2)低 (3)增大提升物体的重力
二、选择题
1.(12呼和浩特)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不同的绕法提起相同的重物,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在物体匀速上升的过程中B
A.甲图省力,机械效率甲图大
B.甲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C.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乙图大
D.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2.(11苏州)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把重15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不计摩擦和绳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
A.拉力大小一定是125N B.有用功一定是150J
C.总功一定是250J D.动滑轮重一定是100N
3.(11无锡)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绳子受的拉力F1和F2大小相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B.绳子受的拉力F1和F2大小不相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相等,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相等
D.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相等,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不相等
4.(11广州)用图3甲、乙两种方式匀速提升重为100N的物体,已知滑轮重20N、绳重和摩擦力不计。则D
A.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B.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C.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D.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5.(11烟台)在不计摩擦和绳子质量的情况下,分别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匀速提升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处,其机械效率分别为η定、η动、η组,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A.η组<η动<η定 B. η定<η动<η组
C. η动<η定<η组 D. η定<η组<η动
6.(11清远)关于图中的两类滑轮甲和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B.甲是等臂杠杆
C.甲比乙省力 D.甲比乙效率高
7.(11茂名)如图所示,两个滑轮完全相同,用它们提起同一个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则A D
A.甲较省力 B.乙较省力
C.甲的机械效率大 D.乙的机械效率大
8.(11盘锦)用四个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用它们提起相同的货物,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则B
A.甲滑轮组较省力   B.乙滑轮组较省力
C.甲滑轮组机械效率较高  D.乙滑轮组机械效率较高
9.(10自贡).甲升降机比乙升降机的机械效率高,它们分别把质量相同的物体匀速升高相同的高度,两者相比,甲升降机A
A.做的总功较少 B.做的总功较多
C.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少 D.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多
10.(10广安)李玲玲同学用水桶从水井中提水做清洁,她在把水从井底提上来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对桶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B.对水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C.对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D.对水所做的功是总功
11.(10广东)某建筑工地要将同一个箱子从地面搬上二楼,如果分别采用如图4所示的两种方式搬运,F1和F2做功的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D
A.两种方式机械效率一定相等
B.两种方式功率一定相等
C.两种方式所做的总功一定相等
D.两种方式所做的有用功一定相等
12.(10河北)小明用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成不同的滑轮组(如图7所示),分别将同一物体匀速提高到相同高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η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忽略绳重及摩擦)A
A.F1 > F2,η1 = η2
B.F1 > F2,η1 > η2
C.F1 < F2,η1 = η2
D.F1 < F2,η1 > η2
13.(10莱芜)甲升降机比乙升降机的机械效率高,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则C
A.乙升降机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多
B.甲升降机的电动机做的额外功较多
C.甲升降机的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少
D.乙升降机的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少
14.(10赤峰)如图2所示,用一个重为9N的动滑轮来提升物体,在实际工作中竖直向上的拉力为30N,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C
A.一定等于85% B.一定大于85%
C.一定小于85%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5.(10西宁)如图3所示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D
A.改变绕绳的方式 B.增加物体的提升高度
C.减少物体的提升高度 D.增加提升物的物重
16.(10合肥) 如图所示,规格完全相同的滑轮组用相同的绳子绕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分别提起重为G1、G2两个物体,比较它们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不计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 若G1=G2,则F1<F2,甲昀机械效率较高
B. 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较高
C. 若G1<G2,则F1>F2,甲的机械效率较高
D. 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较高
17.(09烟台)用四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5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C
A.甲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
B.乙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
C.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
D.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相同,机械效率不同
18.(09广州)甲升降机比乙升降机的机械效率高,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两者相比,甲升降机A
A.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少 B.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多
C.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少 D.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多
19.(09湖北宜昌)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高是指D
A.有用功多 B.额外功少 C.总功多 D.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高
20.(09广东湛江)如图5所示,用动滑轮把一个物体匀速拉起,不计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拉起的物体质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B.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C.拉起物体的速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D.物体被拉起的越高,机械效率越高
21.(09广西百色)为了粉刷教室,需要将涂料运到五楼。工人师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①用人直接搬运上去;②用定滑轮提上去;③用动滑轮提上去。在这几种方法中B
A.最省力的是② B.最省力的是③
C.做有用功最多的是① D.机械效率最高的是③
22.(09枣庄)用动滑轮把一物体匀速提起,不计摩擦,下列说正确的是B
A.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B.提起的物体质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C.提起物体的速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D.物体被提起的越高,机械效率越高
23.(09淄博)如图所示,分别用甲、乙两套装置将同一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 F甲、F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小于物重) C
A.F甲>F乙 η甲>η乙 B. F甲C. F甲>F乙 η甲<η乙 D. F甲η乙
三、填空题:
1.(12淮安)如图所示,在测定杠杆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杠杆OB上的物块缓慢上升至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_________N,测力计竖直移动的距离s为0.2m,物块重G为1.5N,物块上升的高度h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使用杠杆提升物块的过程中,所做的额外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
2.5 90 杠杆自身的重力(或支点处存在摩擦)
2.(11杭州)如图所示,小王用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摩擦不计),分别将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匀速提高到相同高度,其中Gl > G2,则所用的拉力F1 F2(选填“>”、“<”或“=”),其机械教率η1 η2填“>”、“<”或“=’)
> >
3.(11海南)工人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滑轮把同样一种沙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甲、F乙,滑轮机械效率分别是η 甲、η乙,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且沙子的重力大于动滑轮重力,则F甲 ____ F乙 ,η 甲____η乙。(选填“>”、“<”或“=”)
> >
4.(11哈尔滨)如图所示,小聪用桶、小明用口袋,各装重120 N的砂子从一楼运上三楼.小聪做的有用功为 J,小聪与小明所用机械的效率之比为 .(不计绳重及摩擦)
720 9:10
5.(11吉林)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向上提升重为4.2N的重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机械效率为 。写出一种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提高机械效率的一种方法
2.7 77.8%
减小动滑轮的重力(或增大所拉重物的重力;或减小绳子的重力;或减小摩擦)
6.(11山西)如图所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匀速提升质量相等的物体。且物体质量大于滑轮质量,不计绳重和摩擦。比较甲、乙两种方式可知______更省力,________机械效率更高 (均填 “甲”或 “乙”)。
甲 乙
7.(10无锡)如图所示,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乙物体的物重G,则所用的拉力F甲 F乙(选填“>”、“<”或“=”,下同),其机械效率η甲 η乙.
> >
8.(10扬州)如图,滑轮重小于物重(绳重、摩擦不计)。使用甲图滑轮最大的好处是      ;若匀速提升相同的重物,则F甲    F乙、机械效率 甲     乙(“<”/“=”/“>”)。
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 >
9.(10柳州)小聪用图10所示的滑轮组将重4 N的物体匀速提高2m,他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____J。若滑轮组的绳重及摩擦不计,他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9 N的物体时,机械效率比提升4 N物体时提高了l0%,此时的拉力为_______________N (已知动滑轮的重力小于4 N)。
8 59
10.(10本溪)如图所示,物重G为600N,用滑轮组将重物匀速提升5m,所用拉力F为250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若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匀速提升,不计摩擦与水的阻力,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0%;变小
11.(10铜仁)如图,用甲乙图两种方法提起相同重的物体,则:
(1)使用 图的办法省力;机械效率高的是 图的办法。
(2)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 , 。
(1)乙;甲。
(2)办法:减轻动滑轮重量;减小摩擦,用同一滑轮组提升更重的重物(在承受范围)等
12.(09广西贵港)分别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把同一个重物提升到同样的高度,使
用 滑轮比较省力;使用 滑轮机械效率比较高。
动 定
四、计算题:
1.(11乌鲁木齐)如图所示的装置是用实验室中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1)若用3N的拉力可使重6N的物体匀速上升,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如果动滑轮重是2N,除动滑轮外,摩擦和绳重等产生的额外功始终是总功的10%,要使该滑轮组的效率满足50%,求所吊物体重力的范围。
(1)
(2)设动滑轮重为G动,当机械效率为50%时,Gh=50%W总,G动h=(1-50%-10%)W总=40%W总,又G动=2N,解得G=2.5N
当当机械效率为80%时,Gh=80%W总,G动h=(1-80%-10%)W总=10%W总,又G动=2N,解得G=16N
所吊物体的重力的范围2.5N≤G≤16N
2.(10枣庄)张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货物运送到楼上,图中每个滑轮等重,不计绳子重和摩擦。如果所送货物重G从200N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绳子被拉断。每次均匀速拉动绳子,且提升同样的高度。图乙记录了在整个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货物的重力的增加而变化的图像。请根据有关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每个滑轮的重是多少?
(2)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多少?
(3)当绳子的拉力最大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1)由乙图可知:当G=200N时,η=50% G滑=100N
(2)由乙图可知:当G/=1800N时,绳子刚好被拉断
则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3)当绳子的拉力最大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次序 G/N F/N h/m s/m W有用/J W总/J η
1 2 2.1 0.1 0.1 0.2 0.21 95.2%
2 2 1.2 0.1 0.2 0.2 0.24 83.3%
3 2 0.9 0.1 0.3 0.2 0.27 ★
1 2 3
滑轮组 物体重G/N 物体上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甲 3 0.1 2 0.2 75%
乙 3 0.1 2 0.3
F乙


F甲
F
图18
图5
图7
图7
s
h
斜面的倾斜程度 小车重G/N 斜面的高度h/m 拉力F/N 斜面长S/m 有用功W有/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较缓 4 0.2 1.8 1 0.8 1.8 44.4%
较陡 4 0.4 3.0 1 1.6
最陡 4 0.6 3.6 1 2.4 3.6 66.7%
图7
F2
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