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与复习应考
罗坎中学 刘金富
云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份量约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重点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考语文的重中之重,而学生在这一部分失分较多,因此深受师生瞩目。《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与考试标准的“源头活水”,对现代文阅读部分具有指导意义。
如何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体现新《课标》精神,从而达到推广新《课标》,考查功效,引导教学的作用呢?分析近几年云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从中可以看出阅读试题的导向性和命题者的匠心独具。
阅读总体要求:
一是要分清文体的特点;
二是要阅读标题;
三是要细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四是要看清题目要求,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即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答案在语段中);
五是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六是要组织好语言答题,要求语言连贯精练,内容全面,力求一语中的,切忌拖泥带水,言不达意。
第一编 记叙文
一、定义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曲、消息、通讯、童话等)
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以情感人)
二、学习记叙文的知识网络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确每个要素,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主题。
(二)、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也称“时间顺序”。
作用: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2、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同时,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补充说明,根据补充内容的不同又产生以下效果:
1)、使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
eg:《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的故事,烘托出百草园的神秘色彩,拓展丰富主要内容。
3、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结局 开端)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设置悬念,增强表现力。
(三)、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2、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增强文章的亲切感。
3、第三人称:不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能从更多角度自由叙述。
(四)、记叙的线索
是指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 分类
1)、以实物为线索eg:《枣核》
2)、以人物为线索eg:《孔乙已》中的“我”
3)、以事件为线索eg:《社戏》
4)、以时间为线索eg:《口技》
5)、以地点为线索eg:《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线索eg:《春》
2、 方法
1)、看本质(掌握线索的概念)
2)、看文题
3)、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要词或重点句)
4)、看抒情、议论句
5)、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如《春》中,从开头到结尾,根据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可以判断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的,即盼春 绘春 赞春
(五)、材料的详写、略写
确定记叙的详略的最主要标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且具体展开的材料,是详写;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只作概括叙述的材料,是略写。
详写是点,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略写是面,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对文章的面产生影响。
第二编 说明文
一、定义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以知授人)
二、分类
(一)、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
1、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结构、功能等特征)
2、事理性说明文(阐明事理)
(二)、按照写作手法的不同分为
1、平实性说明文 2、文艺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
三、学习说明文的步骤及方法
(一)、明对象
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等进行说明。把握说明对象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看题目。eg:《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3、根据文章内容总结。
(二)、抓特征
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eg:《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副手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eg:《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给文章拟标题的答题格式:
1、直接用说明对象做标题
2、主要特征+说明对象作标题
(三)、理顺序
1、时间顺序(注意表时间的词语) 即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可以从古到今,也可从今到古。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如:上下、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3、逻辑顺序:(事物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抽象到具体、 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等。
(四)、找方法
1、列数字:运用一些具体的数字,从数量上进行说明,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更具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2、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鲜明地突出)
3、举例子:列举某种事物中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说明,能够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而通俗易懂。(具体确凿)
4、打比方: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比来介绍说明人们生疏的、罕见的事物,使所说明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比喻)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依照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样会更具条理性,层次性。
6、作诠释:就是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7、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科学、准确而简明,严密)
8、列图表:运用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来说明事物的方法。(直观、形象)
9、引用 :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充实说明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10、摹状貌: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描写)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打比方)、具体直观(列图表)、科学准确(下定义)、条理清晰(分类别)、充分有力(举例子)、准确具体(列数字)、清晰明白(作比较)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五)、品语言
1、准确性(科学性)
1)、用词讲究分寸(特殊词语)
A、表示推测估计。如:据说、大约、差不多、可能、也许、左右等
B、表示范围。如:只、只有、之一、仅仅、全、都等
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
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
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
C、表示程度。如:最、更、很、最主要等
2)、数字的使用
3)、引用资料(确凿)
2、生动性(趣味性)、
1)、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如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轶事趣闻等或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运用。(举例子、摹状貌)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③这个词体
四、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
1、总分
2、分总
3、总分总
第三编 议论文
一、定义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以理服人)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和主张):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议论文的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四、论据类型
1、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2、道理论据 (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科学的原理、概念、定理、公式等)
注:即使是名人、领袖说的话,如果转述出来,即用叙述性的语言表述出来,那是不能算作道理论据的。
五、论证方法 (证明中心论点)
(一)、基本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摆事实):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Eg: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试验,最后发明了电灯泡。
2、道理论证(讲道理):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来证明论点,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Eg: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是拿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的论证方法,它能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Eg:《治水必躬亲》
4、比喻论证: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或故事作喻体,并把它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Eg:学习如逆水行舟。《马说》
5、类比论证:以一事物的正确与谬误来证明另一事物的正确与谬误(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Eg: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枳。《陋室铭》
(二)、其他
1、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2、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六、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1、立论
2、驳论(反证)
七、议论文的语言(与说明文语言相似)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周密地表达(往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1、准确性
2、生动性(严密性)
八、议论文开头讲故事的作用
1、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引出论点或论题
3、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表述格式: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题)+同时作为证明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第四编 散文
一、定义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
二、分类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分为:
1、 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3、 议论散文即说理散文
三、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即“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达形式多种多样;“神不散”,主要指散文的主题明确、集中。
2、 意境深远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文章所借助的某种形象。
3、语言凝练
4、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
四、散文阅读遵循的总原则是
——“整体(写什么,为什么写: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深入分析),怎样写:(从文章思路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
——局部(认真阅读题干,抓住题眼,准确把握题意)
——整合”(根据题意,筛选整合信息,有效组织答题语言,准确答题)。
具体步骤:1、读标题。2、读文章。3、明要求。4、抓重点。5、巧答题。
第五编 小说
一、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
2、环境
3、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应对小说阅读题,要调动知识积累,准确简洁地回答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内容:
1、内容的整体感知;2、.小说要素的辨识;3.、情节的归纳概括;4、.描写方法的辨识;5.、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6、.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还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高层次考点:
1、.主旨的理解;2、.线索的分析;3.、塑造人物的方法品析;4、.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5、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6、表达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六编诗歌
一、定义
诗歌是与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且形象性强,有节奏并带有音乐美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意象:诗歌中承载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物象。(景物)
意境: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画面)
二、中考诗词阅读要求:
①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②点评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个考点:
①鉴赏形象;
②鉴赏语言;
③鉴赏表达技巧;
④点评思想内容;
⑤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分类: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派”。如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2)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如虞世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咏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3)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如杜甫《兵车行》。
4)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辛弃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5)咏怀诗: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闺怨(宫怨)诗: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古诗文的阅读点拨
(一)诗歌鉴赏题的第一种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或者“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1.诗歌语言的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2.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行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欢乐、快乐、愉快等,意同即可)之情。
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①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②炼字A“争”、“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C“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
③修辞:A拟人,见②之A例;对偶: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
④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二)诗歌鉴赏的第二种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指点迷津:(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诗词鉴赏题涉及到的艺术手法见后)
读《行路难》一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三)诗歌鉴赏的第三种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分析: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1)、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要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萧瑟、孤清、安谧美好、生机勃勃、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离愁别绪、 壮阔悲凉……
3)、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如“表达了作者感伤情怀”是不行的,要答出因何“感伤”。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设题: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意境特点。
答: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意境壮阔悲凉。(悲壮之美)
再设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结合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诗句描写了崇山峻岭间,孤烟袅袅、 残阳西沉、 孤城紧闭这样一幅塞外风光。
步骤二:(境)全诗创造了壮阔悲凉的意境
步骤三:(情)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诗歌鉴赏的第四种提问方式:这一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炼字型)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出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很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想象奇特。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七编 综合运用
★写作手法:
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修辞手法:
3、 表现手法:
4、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悬念、首尾呼应、顺叙、插叙、倒叙等
(一)、表达方式
1、描写:
1)、以描写角度来划分
A、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B、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2)、以描写内容来划分
A、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性格 经历、身份等
B、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指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
社会环境描写(指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为人物命运、遭遇等做铺垫。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解答方法:
社会环境:为 (人物活动、故事发展)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 命运。
自然环境:环境特点+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2、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出现喜、怒、哀、乐、愁、怨等情感的词句)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用典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抓住两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通俗、化平淡为生动、突出事物或景象的特点,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2、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突出特点,使感情更加浓烈。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无疑而问,用疑问的语气表示肯定。强调,加强语气等;
5、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强调特点,强化感情,具有音韵回环之美。
6、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和情感,使事物特色鲜明,更加别致而富有情韵,生动形象,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7、夸张:指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使事物、景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强调某一特点,寄托浓烈情感,使想象奇特、浪漫、奔放。
8、对偶: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9、反语:即说反话,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三)、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用具体形象的客观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含义),使所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进行比照。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两相对照,特征各异,反差强烈,立场清楚,态度鲜明,爱憎褒贬强烈)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4、借景抒情(托物寄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情”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
5、托物言志:通过对(具有象征意味)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志”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6、抑扬:
“抑”指按下、贬低。“扬”指褒扬、抬高。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7、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泊秦淮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运用典故: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9、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10、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如“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11、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客观(眼前物象、景象)为实,主观(寄寓物象景象中的思想情感)为虚。如“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的艺术效果。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指想象的情景产,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
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引发联想,意味无穷。
12、寓意于象(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古代诗歌习惯于借助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而且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人喜欢用月亮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夕阳、白云表达无穷的思绪;用杜鹃表示动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欢以松、梅、竹、菊当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用梧桐写悲秋,用芭蕉写愁肠,用芳草喻离恨,以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还喜欢借长亭叙惜别,借西楼抒愁思,借折柳写送别。
(四)、结构手法(谋篇布局)
结构:
1)、总分式:
2)、递进式:逐层推进,层层深入。(层进式)
3)并列式:
1、伏笔照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照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使文章通顺、情节自然、合情合理,同时能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使文章出色生辉,峰回路转,具有独特魅力;照应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紧凑。
2、蓄势铺垫: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发展,引人入胜的,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
3、过渡: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4、倒叙悬念: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以引起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枯燥和结构的单调呆板。
5、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作用是使文章观点更明确,结构更清晰,更具说服力,便于读者迅速地把握主题并推想全段全文的内容。
6、卒章显志:文章结尾显示中心,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强化主旨,使结构完整,水到渠成,收束刚劲有力,起强调作用。
★词语(语境义、位置、重要性、指代作用等)及答题模式:
1、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
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语境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删掉)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就近就前原则):
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代词的指代意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句子的(含义、作用)
1、某句话含义的理解。主题句的理解:点名题旨或题意。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2、修辞句: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
3、关键句子:描写、抒情、议论、引用、铺垫、衬托、点题、呼应、起承转合等 总结全文等。
小结: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2、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3、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现代文常见语言风格:
语言优美,词采富丽;精辟深刻,富于哲理;典雅凝重,底蕴深厚;
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犀利辛辣,愤激尖锐;幽默诙谐,活泼生动;
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平白如话,不加雕饰;
具体篇章的语言特色:
1、 多用修辞,整散结合。
2、 引用诗文,增强文化底蕴。
3、 个性化的语言。
★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所叙之事或所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内容)
2、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论点
3、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4、标明文章行文线索(结构)
5、激发阅读兴趣(艺术效果)
题目优劣的标准:看是否具有简明、有新意、生动、和文章的思想或内容紧密相关等特点。
★开放性阅读: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