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沉思
知识目标:抓住作者登塔前后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理解沉思内容。
方法目标:提高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体会,思考日常生活所见所闻,品味人生。
学情分析:
高二15班为理科班,语文基础较扎实, 学生思考能力较强,课堂氛围活跃。本文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登埃菲铁塔产生的沉思以及其丰富优美的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探索和鉴赏.基于以上条件,这节课教学主要采用分组问题探究形式,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及点拨, 积极调动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并从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作者登塔前后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把握全文。
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体会作者具有个性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埃菲尔铁塔的象征意义和登上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十一、中秋长假才过,大家去旅游一般发朋友圈都是什么内容?
预设:吃的,喝的,所见所闻,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等。
3、本文《埃菲尔铁塔沉思》,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沉思——文眼 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作者的兴奋点并不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达由登埃菲尔铁塔触发个人感悟和主题思考。
带着这个疑惑,让我们一起走进《埃菲尔铁塔沉思》。(板书: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展示埃菲尔铁塔图片)
大家对埃菲尔铁塔印象如何?(提问学生)
明确:高耸入云
二:研习新课
1、伴随着作者游踪的变化,作者眼中的铁塔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而触发的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又有怎样的变化?完成学案表格。(检查预习效果)
明确:文章结构 第1——5自然段: 登塔之前:
第6——9自然段: 登塔之中
第10——20自然段:登塔之后
小结:我们明白了铁塔的形象和登塔前后作者的感情变化了吗?
(1)铁塔外在形象:高大、雄奇;内在品质:脱俗、坚韧、仁慈、温暖却孤独
(2)感情变化:从登塔前的不以为意,渴望攀登到登塔中紧张害怕,震撼上升,再到登塔后终又归于平静,感动叹服,反省沉思。
2、探究登埃菲尔铁搭引发作者怎样的沉思?(朗读第三部分)
回归文本:
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的。
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锈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
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物质的偏见和戒心。
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鸟,是它寂寞的伴侣。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
明确:
(1)抒发我对埃菲尔铁塔的赞美之情,表明作者已深深被铁塔的美丽感动,折服。
(2)还有对铁塔这个钢铁居然的“仁慈”、“温暖”性情的发现。
(3)有对自己曾误解,轻视铁塔的反思。
(4)对埃菲尔铁塔“孤独”话题的探讨。
3、现在埃菲尔铁塔是否依然“孤独”?(朗读19、20段)
明确:开放性问题
答案之一:今天的埃菲尔铁塔依然孤独。
理由:①他没有对话者,只有风、云、飞鸟为伴,没有人了解它的内心。
②即使像“我”一样渴望了解它的人,也曾对它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③它接纳了无数前来嬉戏游玩的人,他们却并不了解它。
④作者视铁塔为思想先驱的象征,凡是在思想上标新立异的人们,总是孤独的。
答案之二:今天的埃菲尔铁塔已不再孤独。
理由:①有许多人来攀登,亲近埃菲尔铁塔,人们是愿意了解它的。
②“我”通过亲历的攀登过程,已经改变对它的偏见,为它感动,折服。
③它当年曾被视作怪物,遭到强烈排斥和憎恶,今天却成了巴黎城市的象征。
④在思想上标新立异的先驱、大师,今天也有了支持者和追随者。
小结:借塔喻人,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高大脱尘而孤独寂寞”的人。李白诗云:“古来圣贤多寂寞”。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他们走在时代的前面,卓有建树,但不为人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
4、作者在描写铁塔形象和登塔感情变化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作者在描述自己对埃菲尔铁塔的情感心理转变时,运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手法。
铁塔外在形象:高大、雄奇为实,内在品质:脱俗、坚韧、宽容、温暖为虚;
登塔所见所闻为实,所感所悟为虚。运用了写实藏虚,虚实结合的手法。
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
5、学习了本文,对于作者登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有何联想,在面对新事物前,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
明确:帕斯卡尔说过,人只是一根脆弱的芦草,但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草。即使是日常所见所闻,也会因为赋予了作者自己的思考而变得深刻。在没有接触和了解新事物前,不能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三:知识小结
铁塔外在形象(实) 登塔所见所闻 (实)
铁塔内在品质及象征意义(虚) 登塔后沉思 (虚)
四、知识迁移:
写一段关于自己登上石花山顶或登上学校珠峰山上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艺术手法 :欲扬先抑 虚实结合
感情变化:
不以为意 渴望攀登 紧张害怕 震撼上升 归于平静 感动折服 反省沉思
对自己曾经无知的偏见和戒心轻视铁塔的反思。
埃菲尔铁塔为何“孤独”。
沉思内容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