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虚实并济
——赏读《埃菲尔铁塔沉思》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思绪的起伏流动,体会作者登塔后的人生感悟和人性思考。
2、品读精彩语句体会散文哲理情思,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3、学会捕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积累美文素材。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思绪的起伏流动。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由塔及人引发的人生哲思。
【教学方法】品读、讨论、对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播放视频,共3分钟,营造氛围)
一、且教他人晓言——明确文眼
教师提问: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的“凡佳章中必有独得之句”。这里的“独得之句”我想指的就是“文眼”吧!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找到的“独得之句”是什么呢?
(多媒体课件P1)
筛选明确: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的存在过。
二、且听作家谈情——研习情理
教师点拨:刚才大家找到的文眼无疑是“理”,那么作者的这个“理”是因何产生的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埃菲尔铁塔,看看作者的感情变化。
(多媒体课件P2)
(一)梳理感情脉络
教师提问:作者在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感情有何变化?
①登塔前: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1—5段。找到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师生交流:“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 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 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明确:偏见、戒心。
②登塔中: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6—9段。体会作者在登梯中的感受。
学生交流:“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 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的眼睛,我想出去”
明确:震撼
③登塔后:
学生活动:默读10—20段。找找那些句子是作者的感受。
教师点拨:我们注意到作者在登塔之后,有一系列的两两对比的句子。比如“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锈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试着找找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呢?
学生交流:“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 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的”,“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等。
(多媒体课件P3)
学生活动:从这些感悟的句子中概括埃菲尔铁塔的形象。
明确:作者登塔之后感受到的铁塔是包容、仁慈、温暖的。此时,作者对铁塔的情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想就可以用膜拜二字吧。
教师点拨:铁塔是实实在在的事物,那我们刚刚了解它是通过作者的感悟,那感悟是主观情感,也就是虚的。可见,作者没有像一般的游记类散文的作者直接描绘铁塔本身,而是通过主观感受来表现实物,这就是以虚写实。
教师总结:当作者站在铁塔的顶端,他甚至不想下去了。自己过去对埃菲尔铁塔有过那样的偏见和戒心,如今,作者认识到“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
(二)品悟人生哲理
教师提问:作者喊出了“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想想你认识的人,回忆你身边的事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吧!
(多媒体课件P4—P7)
师生交流: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补充对80、90后的看法。
(多媒体课件P8)
教师总结:从作者的角度,我们认识到了,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事物,就应当学会接近,走进它,了解它,倾听它,不仅是身体的走近,更是心灵的贴近。从铁塔的角度,我们领悟了作为如铁塔一样的人或事物,在别人不理解不了解你的时候,更要坚守个性,做好自己,正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
聚美优品在2012年有一则红极一时的广告词“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陈欧代表了80后个性的一代,这段广告词彰显了被轻视的新一代青年坚守自我,追求梦想的良好品格。
(多媒体课件P9)
三、且向情外品文——感受文法
教师点拨:本文除了立意美,还有文法之美,你能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么?
(多媒体课件P10)
1、欲扬先抑
学生活动:先是说自己对埃菲尔铁塔存有偏见和戒心,等到自己一步步的登上铁塔之后,开始被铁塔所震撼,折服。赞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了。
师生交流:这就是欲扬先抑。可以使情感,曲折委婉,真实感人。
2、虚实结合
学生活动:作者写的是塔,属于游记类的散文,但着力点却不在对物的描摹上,通过沉思的内容来表现铁塔的形象。
师生交流:沉思是主观情感,是虚的,铁塔是实实在在的物体,是实的。这便是以虚写实;同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调动各种感官,又化虚为实;就铁塔本身的形象也是虚实结合。这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散文的表现手法。激发想象,丰富内容,曲折委婉,耐人寻味。
3. 教师梳理:作者在章法上别具匠心,让我们在作者的沉思中一步一步的理解了埃菲尔铁塔,曲折委婉,真实感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从作者的情感入手,体会作者的人生情怀,欣赏了一篇情理兼得、刚柔并济的散文。其实,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极富个性,课下,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课文,去感受它的语言吧!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
【作业设计】
1、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
2、以“坚强”为话题,运用欲扬先抑或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膜拜
虚 扬
震撼
实 偏见 戒心 抑
执教者教学反思: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现代散文中的虚与实”,因而,我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拟定为“学习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文本中的语句,尤其是对作者的感悟之句理解有困难,于是,我把另一个教学重点定在“理解作者思绪的起伏流动,体会作者的哲思”,另外,作者张抗抗的语言也别具特色。因为时间的关系,本节课重点探讨文意美和文法美。语言美留在课后探讨。
在教学环节上,课前三分钟的视频短片为整节课营造了浓厚的氛围,通过把握作者思绪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在品读中领悟人生哲理。对于虚实技法的点拨贯穿其中,最后加以总结,顺理成章。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对选修课有了新的认识,也愿意继续探索,实践,让学生喜欢选修,喜欢语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