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教案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中对比,排比,比喻手法的应用。
学习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判断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概括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第二课时:
解释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
学时重点
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化精义的深刻内涵。
学习文中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学时难点
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文坛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左手写文艺理论,右手写散文。初读都江堰我们被余秋雨的文采所吸引,再读都江堰我们感叹于他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纯熟运用,把都江堰的形象迅即树立起来,都江堰虽然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但他的历史悠久,造福成都平原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二 第一课时回顾(幻灯片展示)
(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二)字音
颓壁残垣 (yuán) 惊悸 (jì)庇护(bì) 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 魅力(mèi) 强悍 (qiáng hàn) 铁戟 (jǐ)遴选(lín) 韬略 (tāo) 怦然心动(pēng) 诘问(jié) 傩戏(nuó) 衮衮(gǔn)诸公
(三)疑问思考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
长城 都江堰
修建时间 秦始皇时期 比长城早数十年
规模 规模宏大 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的位置 辽阔空间 邈远的时间
社会功能 已废弛 至今在输送清流
建筑外观 突兀在外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文明状态 僵硬的雕塑 灵动的生活
目前的心态 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 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三 第二课时 深入思考(生生讨论)
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在游览都江堰之前,作者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在看到都江堰之后,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作者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评价
作者在不经意间强烈地感受到都江堰水的魅力,为这里壮丽的景致所陶醉。同时透过水的“形”,作者也窥到了水的“神”,这里的水精神焕发,比赛着飞奔的力量,奔涌着喧嚣的生命,作者对这水的“神”无比崇敬,这里的水虽然也咆哮、狂野,但在都江堰的制约下,显现出一种更为壮丽的驯顺,都江堰使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所以作者说“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怎样?
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2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3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从表面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水利工程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家的时候,它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4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5“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
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
陌生化处理
所谓“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通俗地说,“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举例
1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2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四 教学反思
都江堰的课文给于我们的不只是对中国水利工程起源的慨叹,还有对当代诸公的诘问,我们在面对世上的仕途走向,我们该归于何处,学生们毕竟还没有出校门没有工作,还怀揣着梦想,借此我们传达一种廉政清明的政治走向,为以后他们的人生路铺垫。也因此对于余秋雨的语言还理解不到位,还需要我们切实的要求他们。
五 板书
陌生化处理
都江堰的形态 内江 外江
三大旷世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溢洪道 宝瓶口进水口
六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