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教学设计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1 15: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都江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尽量减少课外延伸,加大文本研读比重。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展示环节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披文入情,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东海扬尘世事变迁皆付流水,袅袅云烟
都江一堰,陵谷沧桑李家父子后人铭记,不忘念念
这幅对联写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都江堰(课件展示)
三、文本解读:
1、作者在开篇即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联系全文来看这种激动人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组阅读讨论)
明确: (1)社会功用: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激动人心: (2)治水手段:水由喧嚣、咆哮、强悍、凶蛮变得规矩、驯顺,为人所用,化害为利。
(3)李冰精神:为民消灾的自信、执着、信念、责任意识。
2、这种激动人心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的?
明确:对比。具体表现
3、学生找出文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句子进行赏析。
四、写法鉴赏:
补充材料:余秋雨文化散文特点用山水关照文化反思历史
用有限的山水承载无限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
1、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句话道出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小见大。
2、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板书设计:
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治水手段 小
李冰 民本思想 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