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云霓》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云霓》教学设计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1 15: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子恺 云霓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此时学生已经进入高二年级,完成了必修一到必修五的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高中难度层级的现代散文后再来讲解。然而我校是普通高中,录课班级是普通高中的普通班级,9班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对淡薄,所以选择这个班级不仅仅是从客观条件出发,更多的是对积极性的调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尽早接触一些应用性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
目前,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现代散文,在平时的练习中,也曾做过一些现代散文阅读题,学生具备一定的筛选信息、把握形象等的能力。因此,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教学重点和难点,则在课堂教学中一一突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云霓为题特殊含义,欣赏丰子恺高超的语言造诣?
过程与方法 文章为什么要写云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联的民生思想
教学重点: 文章为什么要写云霓?云霓为题有什么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 丰子恺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欣赏漫画作品 引入作者的介绍
二、 作者作品简介: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从弘一法师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三、教学过程,朗读课文,研习问题(阅读讨论后完成)
(一)文章为什么以“云霓”为题?
1、①文章的主体叙写的是去年夏天的一件事,这件事与云霓有很大关系。
②作者因去年夏天的事画了很多画,结为一集,首幅作品即为《云霓》,作者还为自己的这本画集取名为《云霓》,而本文是为此画集所作的序言。
(1)从文中看,作者为何给自己的画集取名《云霓》?
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的旧例(其实置《云霓》于卷首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更重要的是,作者坚信,在一个“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与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
(2)、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
(导入背景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大热和大旱,指混乱不安宁的时代、艰难的时世,“大热似的苦闷与大旱似的恐慌”指人们为了生存而在混乱的年代,艰辛的时世苦闷和恐慌中辛苦无奈的抗争着。
(二) 作者为什么要写云霓?
“五色灿烂”的云霓本是大自然的普通景观。然而,在一个“连续两个月不下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的特殊时期,它却成为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唯一的安慰和勉励,承载着人们对它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望,因为它是雨的前兆。
(三) 云霓为题什么特殊含义?
①云霓勉励我们,维持生活的希望。
②云霓被作者赋予了关怀民生的期望。
③云霓暗示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联,是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
(四)合作探究:
1 、《云霓》中的“实”和“虚”
(1)、“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
“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参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
(2)、实: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 预示雨水的云霓
虚:“大旱时代 ” 时代“云霓”
2、 总结丰子恺散文的语言特色:
(1)、动词运用准确、细腻、形象、生动。
文中写云霓的变化,“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这一连串动词的运用传神地表现出了云霓的变化。同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人们的心情,但云霓的起伏波动牵动的是求雨若渴的人们的心,云霓的变化过程就是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高超非凡的语言恰当地表现了这一切。
(2)、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本文在语言形象性方面可圈可点,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辛苦的,但也不乏幽默感,即使身处“大旱的恐慌”的困难时期也不例外。如“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这种来自民间生活的声音,形象地传达了农民语言所独具的幽默感。
(3)、精炼简洁。
散文避免抽象直白,力求形象具体,本文在这方面颇见功夫。如第二段,作者描写酷热和干旱的状况就很具体:“两个月…人间”在此,作者使用的全是简洁精练的短句,从久不落雨、骄阳暴晒、河塘干涸、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表现干旱的情形,仿佛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推出一个一个的精彩镜头,颇有说服力地表现了干旱咄咄逼人的严峻形势。为最后一句总括描写人们的心理状态作了很好的铺垫。作者采用了先分后总的文句结构,第三段表现“大热的苦闷”也是先分后总的方式,先分别描述了坐凳子、按桌子、洋蜡烛、薄荷锭、狗伸舌头、人挥扇子等情形,从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大热的苦闷”。
四、作业:学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云霓’”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云霓
《云霓》教学反思
《云霓》为人教版选修教材《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之略读第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如真似幻的梦境,主要解决现代散文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重要的审美原则,也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带着这个目标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
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教学理念我一直坚持不放弃。教师的作用就是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只是导演,可是在运作的过程中自己这个导演又抢占了演员的市场,尤其本课是略读课文,仍造成一些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课堂沉闷,形式单一,希望自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享受的过程。
2、对散文的朗读体会不够到位
文重在读,诵读环节给学生的示范性不够。
3、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落实不够
课下应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丰子恺的文字材料和漫画,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散文艺术结构的的分析挖掘不够到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