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小说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聚焦核心素养
考情解读
核心考点 考向 考题取样 题型
统一命题 自主命题 分析鉴赏小说的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2020全国卷Ⅰ,8 2020全国卷Ⅱ,7(B) 2020全国卷Ⅱ,8 2020江苏,13 2020浙江,11 问答题
选择题
分析形象的作用 2020全国卷Ⅰ,7(C) 2015浙江,15 选择题
问答题
分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2020全国卷Ⅰ,7(A) 2019全国卷Ⅰ,8 2019全国卷Ⅱ,8 2017山东,20 选择题
问答题
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近五年高考未单独考查 核心考点 考向 考题取样 题型
统一命题 自主命题 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 分析情节的作用 2020全国卷Ⅰ,9 2020全国卷Ⅱ,7(A) 2019全国卷Ⅲ,9 2017全国卷Ⅰ,6 2020江苏,12(B) 问答题
选择题
分析情节手法 2017全国卷Ⅰ,5 2020浙江,12 问答题
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 概括环境的特点 2018江苏,13 问答题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0全国卷Ⅰ,7(B) 2019全国卷Ⅱ,9 2019全国卷Ⅲ,8 2019江苏,12(A) 2018江苏,14 选择题
问答题
核心考点 考向 考题取样 题型
统一命题 自主命题 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2018全国卷Ⅰ,4(C) 2016全国卷Ⅰ,11(4) 问答题
选择题
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 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018全国卷Ⅱ,6 2020浙江,10 2016山东,20(2) 问答题
探究小说中的其他问题 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2020全国卷Ⅰ,7(D) 2020浙江,13 2019江苏,14 2018江苏,16 选择题
问答题
探究小说的文体特征 2018全国卷Ⅰ,6 问答题
探究小说的标题 2018全国卷Ⅰ,4(A) 2018全国卷Ⅱ,4(D) 2019浙江,13 问答题
选择题
命题分析预测--选材特点
精选中外小说中的名家名作;
如2020年全国卷Ⅰ选用了海明威的《越野滑雪》、2019年全国卷Ⅰ选用了鲁迅的《理水(节选)》,2019年全国卷Ⅱ选用了莫泊桑的《小步舞》等。
文本体裁稳定,脉络清晰。文本体裁以短篇小说为主,也会有长篇小说节选;
选材趋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选材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对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引导考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2020年全国卷Ⅱ的选材刻画普通匠人老董高超的修书技艺,以及其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彰显“匠人精神”。
命题分析预测--考查内容
题目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设置。高考重点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综合分析的能力,鉴赏情节和语句意蕴的能力等。
试题具有综合性特点,善于调动情境设题。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9题要求考生借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命题指向清晰。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比较具体,紧扣文本。
考查内容更细致。2020年海南卷设置两道选择题,分别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鉴赏艺术特色,注重对细节的考查。
命题分析预测--命题预测
小说阅读还会重点考查有关叙述、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客观题注重对小说艺术手法的考查,主观题注重文本内外之间的联系等。
聚焦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备考建议:
①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建构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术语;
②提高阅读能力,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线索等;
③回归教材,以课文及课后任务为依托,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聚焦核心素养
小说文体特征
小 说
三要素
小小说的特点
人物
情节
环境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结构
叙述人称
叙述手法
常见技巧
线索
环境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特殊模式:摇摆式、欧·享利式
第一、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伏笔、突转、悬念、巧合
单线、双线(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人物典型,情节紧凑;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真题演练
书匠(节选) 葛 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①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②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2020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③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④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⑤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试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
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⑦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⑧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
人来了。⑨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⑩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END-
结构导图
书匠(节选 )
1
1-4
写小龙与“我”父亲毛羽通电话,讲老董叫板专家。
2
5-13
写为了一本书失去工作,老董也觉得“值得”,以及老董为了染绢把家中的布料当试验品的事情。
3
14-35
写老董带“我”到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捡橡碗。
4
36-37
写老董通过煮橡碗染出蓝绢,完成修复工作,成了修书界的英雄。
阅读指导
看标题要注重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即从字面意思和比喻、象征等角度来分析。“书匠”从字面意思看,指老董是个古籍修复师;但从“匠”的角度分析,“匠”除匠人之外,还指坚守和传承的精神品质,理解了这个层次的内容,文章的主旨会更容易得出。
1
看标题
主要看叙述角度,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如本文中“我”是小说的讲述者,但也参与了故事的某些情节。
2
看叙述
阅读指导
场景是小说的构成因素,分析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有助于把握人物的形象、情感以及作品的主题等。如老董领着“我”捡橡碗的场景,一方面老董回忆了自己过去的点滴,另一方面表达老董对故人的怀念等。
3
看场景
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董,他原来为了一本书与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又因为修书与专家叫板,并且坚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他还为修复古籍的书皮做出了种种努力。这些都表现了他坚持行业规矩、恪守职业操守的精神品质。
4
看人物
阅读指导
小说通过讲述老董叫板专家、尝试染蓝绢、带“我”捡橡碗、完成古籍修复任务等事件,一步一步推进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5
看情节
从毛羽、“我”等人对老董的态度以及老董对待老馆长和专家们的态度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对老董这类具有匠人精神的老手艺人的赞美。
6
看情感
阅读指导
小说通过塑造一位坚持行业规矩、恪守职业操守、修书精益求精的匠人形象,表达了对其工匠精神、职业操守的赞美。
7
看主题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
8
看语言
【注】
①“竟然”说明小龙对老董的做法有些意外,“叫板”说明老董反对专家们的意见。
②表现了老董坚守工匠精神,不能修旧如旧,不如保留受损的古籍的原貌。
③体现了修复这本古籍的难度和老董修复的决心。
④体现了老董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敬畏。
⑤暗示老董修复古籍的难度大。
⑥表现了老董对传统的坚守以及修复古籍的决心。
⑦表现了老董的职业习惯、生活现状以及毛羽对老董的信任。
⑧环境描写,表现了季节特征,引出下文对有关橡碗内容的描述。
⑨表现了老董对老前辈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悟,对职业的坚守。
⑩此处体现了勃勃的生机,以此引出下文对捡橡碗内容的描述。写古籍修复成功。
真题演练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的语言指令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四个选项内容的指向与界定,二是要求判断正误的界定。本题选项主要是“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二.读懂选项内容
四个选项一般从主题、标题、背景、情节、人物、语言、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来命制。考生要仔细阅读选项,弄明白每个选项是关于哪一方面的内容。A项分析情节内容及作用,B项分析小说细节描写及其作明确题干要求用,C项分析动物描写的作用,D项探究小说内容的言外之意。
应考思路
三.结合语境判断
选项都是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因此在判断选项正误时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及知识储备分析选项,确定答案。C项,“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分析错误。此处描写小松鼠是为下面“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做铺垫,同时推动情节向“捡橡碗”发展。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来看,小说并没有表现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答案
C
真题演练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知晓分析重点
题干要求分析本文画线部分表达老董怎样的心情。首先要理解画线部分说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分析。
二.根据文章语境,分析得出答案
画线部分是一段场景描写。这段场景描写表达了老董的多种心情。老董对自己刚到南京时和老师傅们来到此处以及和“我”的爷爷一起来到此处的回忆,表达了老董对自己职业起点的感慨之情;“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表达了老董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他说这
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体现了老董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真题演练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知晓分析重点
本题要求分析老董的匠人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要明白匠人精神会有怎样的表现,然后根据老董的具体言行进行分析。
二.根据文章语境,分析得出答案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是通过老董的“犟”体现的。作为一位修书匠,老董为了坚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不惜跟专家叫板,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老董坚持行业规矩的体现;为了一本书即使再失去工作,他也认为“值得”,这是老董恪守职业操守的体现;而老董为了染出蓝绢,将家中的很多布料都当作试验品,最终通过煮橡碗染出蓝绢,完成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修复任务,体现了老董修书精益求精的追求。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