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0 21:2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济南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1卷(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渣滓(zǐ) 俨然(yǎn) 长歌当哭(dàng) 扶弱济困(jì)
B.唠叨(láo) 颤抖(zhàn ) 殒身不恤(xù) 锲而不舍(qì)
C.根茎(jìng) 本分(fēn) 妄自菲薄(fēi) 蓊蓊郁郁(wěng)
D.强劲 (jìn) 蹙(cù)缩 严惩不贷(chěng) 沸反盈(yíng)天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膜拜 (mó) 龟裂(guī) 大笔如椽(chuán) 屏气凝神 ( bǐng)
B. 奇葩 (pā) 烙印 (lào) 风流倜傥 (tǎng) 怦然心动 ( pīng )
C. 负疚 ( jiǔ) 巢穴 (xué) 方枘圆凿 ( ruì) 扪心自问 ( mén)
D. 腼腆 ( tiǎn) 矗立(chù) 谆谆教诲 (zhūn) 同仇敌忾 ( kài )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的一组是( )
A.寒喧 脉膊 走投无路 委屈求全
B.缥缈 混账 阴谋鬼计 一愁莫展
C.料峭 编缉 蹑手蹑脚 挺而走险
D.联袂 阜盛 挈妇将雏 源远流长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问候 顶梁柱 目不暇接 疾风劲草
B.箴言 幅射 蜂拥而上 博闻强识
C.摄取 颓唐 凭心而论 夙兴夜寐
D.恪守 驰骋 变幻莫测 声名雀起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每年春暖花开时节,渔民们都要在海边按照祖辈传下来的风俗,虔诚地举行祭祀“海神”活动,_____平安和丰收。
(2)他在野地里用心写生,_____ 刮起风来也没有觉察。
(3)他决定用最_____的方法,解决这个令他头痛的问题。
(4)周总理两眼 _____ 前方,目光里千言万语,好像沟通了现实的今天与漫长的未来。
A.祈求 以至 简捷 凝视 B. 乞求 以至 简捷 注视
C.乞求 以致 简洁 凝视 D. 祈求 以致 简洁 注视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2)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3)一些文学作品从内容、手法到包装都极力媚俗,为许多读者所_____。
(4)这场演出十分重要,作为团里的台柱子,你千万不要_____。
A.难免 启用 不耻 推脱 B. 不免 启用 不齿 推托
C.难免 起用 不耻 推托 D. 不免 起用 不齿 推脱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国国人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这并非骇人听闻之论。
B.背景,这是许多中国人津津乐道而外国人却莫名其妙的东西。什么是背景 其实,说白了,背景就是权力。
C.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质的语文教学又必然首当其冲。
D.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B.“两会”期间,就百姓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记者们辛勤釆访,及时报道,心劳日拙,受到广泛好评。
C.一位老科学家指出,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太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很难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D.贝多芬晚年听力衰退,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但是,他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忍受住强烈的苦痛,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C.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光伏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出现资金链断裂,运营困难,贸易保护主义也随之抬头。
D.为使家电下乡产品符合农村消费特点,防止城市滞销商品向农村转移,商务部、财政部制定了“家电下乡产品标准”,在节能、环保、耐用、安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翻译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学翻译则是各国文学交流的媒介。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国文化中产生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它们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然而,各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差异成为各国文学交流的障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各国文学必然汇入世界文学的洪流中,文学翻译因此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史上,世界范围的文学运动都离不开翻译的媒介作用。13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后来不断被翻译介绍到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家,产生了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也是从翻译介绍国外文化思想、文艺作品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中国现代的新文化。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说法源自意大利语,在意文中,“译者”(traduttore)和“叛逆者”(traditore)的发音接近,因此“译者”常被误指为“叛逆者”。这个诙谐的说法恰好指明了翻译的本质:既不是断然拒绝,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
关于“创造性叛逆”这个术语,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教授在《文学的社会学》中解释道:“为什么是‘叛逆’的呢?因为翻译使作品进入设想以外的语言学组织。为什么是‘创造性’的呢?因为翻译使作品产生了与更为广泛的读者进行新的文学交流的可能,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之中。再者,翻译不仅使作品永存,而且使作品获得了第二生命。”我们说,作品从一种语言组织进入另一种语言组织,必然要产生不同于原作的某些因素;而另一方面,原作中的某些因素是无法全部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因此,在翻译中往往要失去一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译作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忠于原作而成为原作的复制品,因而它是一宗“叛逆”;但它由于进入了一种新的语言组织而增加了新的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上了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创造性”。所以说,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
如果说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那么,读者阅读译作,又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可谓双重的“创造性叛逆”。换言之,不管多么准确的译文,它们都会以译者和作者想象不到的方式被读者阅读、理解和接受着。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前者原为一部哲理讽刺小说,现在却已成为世界各国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读物;后者本是对友人子女讲的儿童读物,现在却吸引了许多成年读者和批评家。这是作品命运转变的典型例证,主要归因于社会、历史和文化情况不同。对这些创造性叛逆,作者应予以尊重,甚至应致以谢意,因为它延长了作品的生命力,扩大了读者的范围。
(节选自刘献彪《简明比较文学教程》,有改动)
12、关于翻译的媒介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翻译是各国文学交流的媒介,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借此步入文学瑰宝行列,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B.离开翻译,各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差异问题就难以解决,就不能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C.翻译不仅促进了各国文学的交流,而且促成了世界范围的文学运动,如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等。
D.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在翻译介绍国外文化思想及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创造出中国现代 新文化。
13、对“翻译被看作是‘创造性叛逆’”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译者”被误指为“叛逆者”,是以一种比较诙谐的说法指明了翻译的本质,即不拒绝,不照搬,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
B.“叛逆”是指翻译使作品从一种语言组织进入另一种语言组织,产生了不同于原作 的某些因素。
C.“创造性”指翻译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中,与更为广泛的读者进行新的交流,使作品获得第二生命。
D.译作做不到百分之百忠于原作,它不可避免地加上了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因此译作往往就成为译者的再创造艺术。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世界范围的文学交流、文学运动都离不开翻译的媒介作用,翻译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从原作到译作到读者理解的作品,会经历双重的“创造性叛逆”,对此,作者应予以尊重,因为它延长了作品的生命力。
C.阅读中之所以会出现二度“创造性叛逆”,是因为读者会因所处的社会、文化等情况不同而产生对作品的新的理解。
D.《格列佛游记》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两个例子说明,阅读者所理解的作品有时会背离了创作者的初衷,这与译者的翻译方式有很大关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①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窭:jù,家贫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C.岑文本谓所亲曰 及其所之既倦
D.逆旅主人不之顾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 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第Ⅱ卷(共96分)
四、翻译(8分)、默写(10分)
19、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分)

20、默写(10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
4)固知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5)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8分)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 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 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 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 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 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21、作者在开头三节叙述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4分)


2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园丁却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请阅读全文,概述其原因。(4分)


23、请从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作出赏析。(4分)


24、老园丁是怎样一个人?他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六、作文(60分)
请以“生活给我智慧”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2012级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2013年4月
一、
6、答案:B(“不免”强调的是在某种情况下很自然地会出现一种结果,是一种比较客观的陈述。“难免”强调的是某种结果不容易避免。多用于规律性的情况或有一种解释或宽慰的语气,后者暗含没什么,事情不太严重的意思。//“起用”是重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只能用于人;而“启用”是开始使用,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是不以为耻的意思。//“推托”侧重在找借口拒绝,后面常常带上托词或拒绝的理由;“推脱”侧重摆脱、开脱,使与己无关,多指责任、问题或与己有关的事)
二、答案:
12、C(A.转化失误,错在“借此步入……”。B.绝对化,夸大了翻译的作用。D.张冠李戴,并非“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翻译介绍……”。)
13、C(原文为“使作品产生了与更为广泛的读者进行新的文学交流的可能”。)
14、D(这两个例子意在说明:不管多么准确的译文,它们都会以译者和作者想象不到的方式被读者阅读、理解和接受着。错在“这与译者的翻译方式有很大关系”。)
三、答案:
15、A(看不起)
16、D(A“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B“以”,连词,表因果;介词,把。C“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得到的东西”D“之”,都是代词,他)
17、B (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
18、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