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回扣教材精品题——必修3 第一单元
基础回顾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阜盛(fǔ) 敕造(chì) 规矩(jǔ) 美人觚(hú)
B.两靥(yè) 忖度(cǔn) 钗钏(chuān) 翠幄(wéi)
C.怯弱(qiè) 纳罕(hǎn) 盥沐(guàn) 厢庑(wú)
D.憨顽(hān) 嫡亲(dí) 惫懒(bèi) 发丧(sāng)
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脊背(jǐ) 高耸(sǒng) 攒钱(zǎn) 咀嚼(jué)
B.戳穿(chuó) 唾沫(tuò) 桅杆(wéi) 蹂躏(lìn)
C.攮进(nǎng) 舵柄(duó) 褐色(hè) 拽拉(zhuài)
D.鱼鳍(qí) 嗜好(shì) 黏液(zián) 吞噬(shì)
3.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盥手(guàn) 刹那(chà) 症结(zhēng) 懵懂(méng)
B.付梓(xī) 执拗(niù) 弧度(hú) 角逐(jiǎo)
C.草窠(kē) 绰约(zhuō) 阜盛(fù) 香茗(míng)
D.拓本(tà) 豁免(huò) 金钗(chāi) 脊背(jǐ)
4.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鸟窠/巢穴 咽喉/呜咽
B.寒暄/煊赫 朱拓/唾弃
C.间或/间隔 监考/监生
D.赎罪/亵渎 彷徨/惶悚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敕造 簇拥 雕梁化栋 敛声屏气
B.踌躇 抛锚 百无聊赖 甜言密语
C.厮混 杜赚 关怀备至 遍体鳞伤
D.盘桓 疲惫 成群接队 怡然自得
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拽掉 戳进 船艄 白浪滔天
B.仓皇 桅杆 杀戮 臭名招著
C.倾斜 吞噬 残忍 皮开肉绽
D.攒钱 凑合 攥紧 波涛汹涌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执拗 蹙缩 沸反迎天 神情鄙薄
B.寒喧 悚然 谬种流传 陈煌诚恐
C.形骸 蹒跚 惴惴不安 踌躇满志
D.烟蔼 驯熟 百无聊赖 宽宏大量
8.古代白话小说中有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发生变化了。试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为偏僻性乖张。( )
(2)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
(3)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
(4)疯疯颠颠说了些不经之谈。( )
9.下列句子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①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_____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②因此,_____,_____,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③_____他用神秘化的手法来回避直接明白的叙述,_____这个作家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被人识破他是一个伪造者,而其他出于同样需要而苦恼的作家都会赞扬他。
A.诱惑 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假如/则
B.招引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假如/则
C.诱惑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如果/那么
D.招引 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如果/那么
10.关联词语用得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他无论是写什么,总爱用大白话,即使说明比较高深的道理,他也很少用术语。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 不但它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D.这位老作家写的文章虽然内容很精彩,但是语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
1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海明威以前的一个世纪,长篇小说的对话向来都给一大套精雕细镂的老规矩压得东摇西摆,迈不开步。长篇不知想了什么办法,居然活了下来;短篇却一直岌岌可危。
B.余华犹如一滴水珠,投入到大海之中,声名大噪,他没有引起多少注意。
C.《红楼梦》博大精深,其艺术匠心,管窥蠡测不足道万一。
D.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1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朝闻先生说:“曹雪芹是借肖像描写这一艺术手段,服从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可谓语切肯綮。
B.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 做稳了奴隶”,做了尽其所能的最大努力。
C.对卡夫卡的阅读引起余华的突然转向,这个“偶然事件”实则是必然的,它与1985年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息息相关。
D.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给海明威的颁奖词中指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独特的叙事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1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直到十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C.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D.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14.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修订的《保险法》在规范保险业经营活动、防范化解保险经营风险、加强保险监管、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的讲话精神。
C.这次考试全班能取得好成绩,是由于同学们平时学习刻苦、考前复习认真的结果。
D.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1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16.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7.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18.关于《老人与海》,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代表了海明威对作家和写作的一些看法。老人就是作家的象征,捕鱼的技巧就是创作的方法与艺术,而大鱼则象征伟大的作品。
B.老人和鱼似乎是一个硬汉的两种表现:一个体力不足但智慧和顽强有余,一个不但强健而且沉着机智。鱼和老人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双子座。
C.圣地亚哥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
D. 老人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1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真实写照。
B.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C.先锋实验小说的代表作家除余华外,还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北村等。
D.海明威的代表有《老人与海》《墙上的斑点》《丧钟为谁而鸣》,其中《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是“硬汉性格”的典型。
20.名句默写。
(1)满纸荒唐言,__________。都云作者痴,__________。
(2)粉面含春威不露,__________。
(3) __________,色如春晓之花。
(4) __________,那管世人诽谤。
(5)心较比干多一窍,__________。
(6)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
(7) 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8)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规矩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渗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阅读拓展
一、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21~26题。
无故寻愁覓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_____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____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____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21.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是( )
A. 事 奈 肖 B.事 奈 孝
C.世 耐 肖 D.世 耐 孝
2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偏僻――古怪,不和群。
B. 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C. 皮囊――作皮袋,指人的躯壳。
D. 辜负――本义是背负、对不起,这里有浪费的意思。
23.选出与“寄言纨绔与膏粱”一句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24.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25.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A. 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26.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 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 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 《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继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30题。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皆往依焉。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 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致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 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彦方:王烈的字。
2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当远别,可一饮燕 燕:通“宴”。
B.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庐:建造房舍。
C.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 质:对证。
D.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耻:耻辱。
2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
吾与徐公孰美
C.皆招祸之道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为商贾以自秽
吾属今为之虏矣
2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管宁、邴原、王烈品德操守的一组是( )
①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 ②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③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④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
⑤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⑥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都前往投奔。
B.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独自在郡北居住。由于敬重管宁,许多避难者从郡南迁到郡北,不久,这里就成了村落。
C.邴原喜欢议论时政,指责他人,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罪。管宁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也没再派人追回。
D.王烈德高望重,善于教化。当地有的人犯罪后,觉得愧对王烈,宁愿接受严厉的惩罚,也不愿让王烈知道。
三、阅读下文,完成31~36题。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 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 ”刚说到“短命”二字,忙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31.解释加点词语。
①未若锦囊收艳骨 ②尔今死去侬收葬
③未卜侬身何日丧 ④一朝春尽红颜老
32.按要求写名句。
①“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让我们想起了《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
②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句子,与黛花《葬花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意境相反。
33. (原创题)《葬花吟》中哪些诗句表现了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说说黛玉缘何如此悲伤?
34.宝玉听到黛玉的《葬花吟》后有何表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35. (原创题)比较课文中的黛玉与选文中的黛玉的不同性格表现。
36. (原创题)探究下列句子表现了黛玉怎样的心理活动?
一刚说到“短命”二字,忙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写作提升
3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8月7日的《成都晚报》刊发了题为《不读〈红楼梦〉不配当空姐》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泰国国际航空大众有限公司在华招空姐,面试时,就考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记者问:“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泰航一高层人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这次就是想招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姐,如果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能称得上有中国特色?所以,不知道《红楼梦》,没读过《水浒传》的,我们坚决不要。”
请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学趣闻
对《红楼梦》着魔的外国人
包罗·德米艾维尔是法国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红楼梦》非常喜欢,可以说到了忘情的程度。一次,他到越南河内,夜深人静,忘情地读着《红楼梦》。他的宠物是一只猴子,河内的天气很热,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床上挂着蚊帐,猴子活泼爱动,一下子爬到包罗头顶上的蚊帐上面。可巧,孙大圣一时尿急,不知礼仪,就在蚊帐上解决了,顿时,淅淅沥沥,从天而降,包罗此时还没醒悟。直到感觉脸上冰凉冰凉的,书上也点点水迹,仰头一看,方大悟,囫囵而起,一派忙乱自不必多讲了……
后来,包罗·德米艾维尔对这件糗事,津津乐道,从此,一代汉学大师因为痴迷《红楼梦》被猴子尿到头上,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成为一段佳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回扣教材精品题 参考答案
必修3 第一单元
基础回顾
1. D 2. A 3.D 4.A 5.A 6.B 7.C
8. (1)偏激、不端正 (2)方便 (3)风韵神态 (4)不合常理
9.C 10.B
11.B (改为“无声无息”。)
12.B (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13.C(A句中前后两句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所以“说”的后面应该用逗号。B句最后一句是对前面分述的几种情况的总结,因此,“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前应该用冒号,以示总结。D句中的“混世魔王”是特定的称谓,应该加引号。)
14.A(B.语序不当;C.去掉“由于”;D.改为“犯罪情节严重的”、去掉“犯了罪的”“法律”。)
15.B(A.“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歧义;C.“看不上”歧义; D.“表示愤慨”歧义。)
16.B(A项“究竟”意为结果、原委;C、D项的“究竟”用在问句里表追究。)
17.B(由选项的主要区别处“聊”“生”“即使”比较、分析判断。)
18.C(C项“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错误 。)
19.D (《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伍尔夫。)
20.(1)一把辛酸泪 谁解其中味 (2)丹唇未启笑先闻 (3)面若中秋之月 (4)行为偏僻性乖张 (5)病如西子胜三分 (6)人情练达即文章 (7)横眉冷对千夫指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阅读拓展
21.C 22.A 23.B 24.C 25.A 26.B
27.D (耻:羞耻。)
28.B (跟、同。A.就是,原来是;却。C.调整音节,无实义;这,此。,D.做;被。)
29.A (②是说邴原怕荒废学业而戒酒的意志,③是管宁奉劝邴原说的话,⑤叙述的对象是原先的盗牛贼。)
30.C (“指责他人”“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罪”和原文不符。)
31.①不如 ②你 我 ③不知道 ④有一天
32.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或“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3.①“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②一方面是因为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另一方面是由于黛玉多愁善感,孤傲尖刻。
34.①“不觉恸倒在山坡上”;②宝玉听到黛玉的哭诉,想到眼前的景,眼前的人和眼前的事都要像落花一样成为过眼云烟,内心万分悲痛。
35.①课文中的黛玉形象:学识渊博,乐为人师,热情大方;②选文中的黛玉形象: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
36.①黛玉后悔不该这样毒骂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宝玉,所以掩口;②黛玉既恼宝玉又爱宝玉,内心十分矛盾,只好叹气走开。
写作提升
37. 【写作点拨】国家教育部 2000年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3年5月又颁发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改精神,进一步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独立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要求。不管各地贯彻实施的情况如何,高中生在与名著“接触”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体验,以“ 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是有话可说的。你可以就题目提供的材料发表评论也可以就一部名著、几部名著发表评论,或者对中学生读名著这个问题发表见解,你也可以写你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也许,在读名著问题上你有难言的苦衷,那就不妨把苦水倒出来,“倒”得真切,就是佳作。但请注意,“名著啊名著”的话题本身就对文章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暗示,所以,不管用何种文体,你的文章须带上浓重的感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