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巩固人物小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情感目标:体味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传主献身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
1.巩固略读方法,提高略读效率;
2.牢固掌握人物小传的特点,深入练习人物小传的写作。
【学习难点】学习熟记杨振宁基本事迹,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
导语:在科学领域最高奖的是“诺贝尔”,我们引以骄傲的是美籍华人杨振宁,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杨振宁是怎样成长的。
二、知识检测
1.读准字音
负笈( ) 纨绔( ) 佼佼( )者 夯( )实
租赁( ) 荟( )萃( ) 不啻( )
2.解释词语
光明磊落:
井井有条:
五体投地:
真知灼见:
耳濡目染:
文本分析
1.为什么说从出身来看杨振宁是幸运的?
明确:因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而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学养,使他得以健康成长。
2.体会杨振宁父母对杨振宁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分析杨振宁的父母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一位留美数学博士,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情感的人。
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位坚强贤惠、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的妇女,并且也颇有见识。她对杨振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反复嘱咐儿女奋斗万万不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
3.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的重要一转是指什么?
明确:报考的是化学系,没有读过高中物理的他却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就毫不犹豫地转入了物理系
4、西南联大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谁?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崇拜的国际物理界偶像有?
明确:是吴大猷、王竹溪两位先生。
有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
5.杨振宁到美国后的重要一转又是?
明确;由实验物理学转到理论物理学方面。原因是他正视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长处不在实验物理学而在理论物理学方面。
三、能力提升
结合文章最后一部分“成功之路初探”回答下题:
1.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阅读选文,看杨振宁的幸运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杨振宁家学渊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2)就读西南联大阶段,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奠定物理发展的基础。
(3)二战期间,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2.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之一就是有名师的指点。为什么名师的指点如此重要?
明确:
(1)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给后来者带来了高起点。
(2)名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新方向、新信息,具有预见眼光,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程
3.文章说“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杨振宁抓住了哪些机遇?
(1)杨振宁平时学习勤奋、刻苦,报考西南联大获得成功,报读硕士研究生、报考留美博士生顺利通过;
(2)杨振宁矢志不渝,
4.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有的人丧失了机遇,一事无成。你如何看待机遇?
四、拓展与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
2015年3月2日凌晨,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6岁。青年评书演员清平客在撰文回忆自己与师爷袁阔成交往的难忘故事时写道:“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日,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阔成先生。别看从小就喜欢评书,崇拜袁先生,真见了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愣愣地站在那儿,嘴也跟不上了,一时手足无措。袁先生笑容可掬地询问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此时坐在我面前的俨然就是一个邻家的老爷爷。”
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他的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是评书界响当当的“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后拜评书大师金杰力为师,并得到著名评书演员陈士和的指点。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袁阔成所说评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的《三国演义》如黄钟大吕,那种大历史、大战场、大人物的气势,令人折服。1980年,中央电台准备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评书,听了袁阔成在营口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三气周瑜》两个段子之后,便决定与营口电台合作,请袁阅成承担这部书的播讲任务。袁阔成欣然接受了任务。整部《三国演义》的录制过程极为艰苦,身体原本就不太好的袁阔成几乎是一边吃药一边录音。在录制期间,袁阅成拒绝了所有的演出邀请,一磨就是六年。这部三十多年前录制的评书,至今依然倍受欢迎,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在评书传统中,桌子、醒木、折扇、手帕这几样道具有着各自的作用:醒木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声音也能烘托气氛;扇子经常被用来模拟武器和毛笔;手帕折叠起来就能表示书信,也可用来表演拭泪或擦汗。更重要的是桌子。有了桌子,演员讲话就松弛,也不用学习步态、站姿和动作。1957年,袁阔成带着作品到福建边防哨所慰问,为战士演出。看到战士还要专门为他扛桌子,到处找醒木、折扇和手帕,他觉得完全不需要这些道具,也能说一出精彩的评书。这成为他思考评书革新的一个契机。他是第一个穿西装说评书的,是第一个撤掉了桌子的艺术家。他还从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艺术形式中汲取精华,将原本生存于小舞台的传统评书艺术带到了大舞台上。不仅如此,袁阔成子女袁田说,父亲是一个思想很超前的人,当时中国刚刚解放,他觉得评书有必要为社会做出一些新的贡献,而这个是家族传统评书的一种延续,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说新书。
袁阔成一直是一位开明的老师,他虽然没有收过徒弟,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过去要想学评书需要拜师,行“摆支”的礼仪,然后到师父家要端茶倒水做饭三年,师父教活儿的时候还有可能故意不教关键的地方。袁先生曾说:“都新社会了,还弄那套磕头上香的干嘛呢?我就很羡慕那些大学教授,没人叫他们师父吧?都是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先生’。”于是大家都叫袁阔成一声“袁先生”。
(选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开头一段,清平客讲述了与袁阔成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塑造出袁阔成先生平易近人的形象。
B.正是因为袁阔成先生播讲的评书庄严正大、气势不凡,中央电视台才决定将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录制成评书。
C.评书《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年袁阔成先生和电视台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D.桌子在评书表演中有着重要作用,袁阔成说评书时撤掉了桌子就意味着他要在步态、站姿、动作上下更大的功夫。
2.袁阔成先生在评书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1)自幼学艺 有家学渊源及名师指点。
(2)勤奋刻苦 在艺术上精益求精
(3)思想超前 大胆创新,汲取其它艺术精华
3.袁阔成先生对评书艺术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一)孜孜以求 留下评书精品。
(二) 大胆革新 发展评书艺术.
(三) 不拘形式 培养评书人才
六、总结与作业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