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传记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传记专题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1 17:4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传记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人物传记作品的文体特点,考查要点,考题类型,答题方法。
2 从传记作品中感受优秀人物身上非凡的精神品质,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在传记作品中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人物事件进行理性评论,学会因人就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传记作品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寻找答题方法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平时读传记作品不止局限于做题,读必有思,体悟人生,扩充知识,习惯练笔是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分析:
选考内容,给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文本,并分别在文后设25分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个文本阅读,并完成所选文本后的题目。
传记阅读在高考中是实用类作品阅读的考查重点。
考纲要求: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传记阅读的考查重点是筛选、整合信息。难点是文体基本特征。
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前一阶段文学类文本能力点的的系统讲解和典型考题的强化训练,多数考生对于常规考点及其答题思路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实用类文本由于平日缺乏训练,尤其是实用类文本可以结合文体特征命题,到底如何考查,连命题者都在摸索,学生普遍感到陌生和困难。所以本堂课的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多接触传记文体,多角度阅读获取知识,并通过练习、讨论、点拨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探究思考是实用类文本结合文体特征考查的方式,并探索归纳常规解题思路,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预习(发导学案,系统阐述传记的文体特征,试题类型,解题技巧,并准备十余篇传记阅读练习,以备课堂总结提高用。)
二 情境导入
(铃声之前老师学生入座时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欢乐颂》,导语:从《命运交响曲》到《欢乐颂》,从痛苦、激愤、挣扎到平和的犹如上帝洒向人间的福音,贝多芬从苦难的最底层超越了苦难,因此他的音乐可以使“无力者有力,悲观者前行”。精神的力量可以使人走出黑夜,远离迷途,转向自信。传记文学正是彰显这些精神的一种体裁。因而古人评点传记是:经世大文,读之足以开阔胸襟,其光气烛天地,贯日月而不朽。能够成为某种精神的启迪着是件幸运的事,同学们读传记时,时常在他人的精神光照下经营自己的心灵花园,这个花园的一隅或如兰花般空灵,或如梅花般斗雪,或如菊花般傲霜,或如向日葵一样向阳。这些感悟无论高低,不管大小,也不在乎场所,都是知识的光芒。
让我们在他们的启示中思考,在思考中更了解人物传记阅读的意义。
(一)、考什么,怎样考
1.2017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是配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开设的选修课,它在2007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实验区试卷的显著特色。
3.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力。具体包括: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⑤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⑧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⑨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4.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是课改地区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特别是探究题的命题,会成为近几年高考研究的热点。我们从实用类文本的特点、《考试大纲》的说明和近几年的试题,可以预测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趋势。
①基础性试题: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②考查的重点: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难点和热点:探究试题。探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④取材:首选人物传记,其次科普文章、人物访谈、消息通讯。
(二)、测一测,找差距
P129
(三)、悟一悟,找找解题小技巧
A、传记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有自传、传(包括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一部分以追述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形式。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一生中经过的历史,系统而又有重点地介绍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有繁有简,繁的可达数十万言,简的可少至数百或数十言。长篇自传可以包容当时当地大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人物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所作所为等,如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即是。短的自传则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上,甚至可以选自己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来写。自传的内容大多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来确定。如革命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的革命经历;作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经验。自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又不同于自传小说。
自传体小说,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已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们已经过艺术加工,有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自传若写成了自传体小说,那就会减弱它的历史价值和真实性、准确性。传与小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可叫做传或传略;记述较简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做小传或事略。小传也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但它绝不是人物小故事。无论是传还是小传,都不应写成传记体小说或故事,而应写出人物的诞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的概貌等。现在这类作品很多,如《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列宁传》,以及一些科学家小传、作家小传等。
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的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评传一般写得比较详细,既记述人物的事迹,又评价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他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功过得失,往往都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只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不能算“评传”,只评价、分析人物思想脉络与贡献却不介绍人物生平的,也不能算“评传”。
回忆录可算作传记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全是传记。它有的记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的回忆一个家庭的兴衰,有的叙说某人的片段故事,这些都不能说是传记。唯有较为全面系统地叙述本人或他人生平事迹的,才能算作传记。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文学性的。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事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像和细节虚构。二者虽然略有区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B、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
2.概括性。
3.通俗性。
4.时代性。
5.人物的个性。读优秀的人物传记,犹如参观罗汉堂。众多泥塑,面目不一,神态各异。一些传记所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是由于传记家们懂得和善于处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结果。
首先,志传和纪传不同。一是“纪传”注重在文采方面,特别是在“词藻”上下工夫。有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增强传记的文学性;二是“纪传”在撰写人物时虽然也以事实为根据,同时它又偏重于文学形象的刻画。使历史传记同文学传记合为一体,这就不能不使人物历史的真实性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三是在“纪传”文章的最后都要加上一段评语,如“太史公曰”“赞曰”等等。作者公开站出来对人物进行评价。以上三点在“志传”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其次,志传与史传不同。有一些权威专家从“志属史体”出发,进一步指出方志传记与历史传记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种体裁——史体。此说,笔者曾想之再三仍不敢苟同。史传可以史论结合,有史有论,志传不能议论,是“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史传手法多样,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议论、后记事,或者先叙述后议论。而志传只能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人物的善、恶、美、丑则需要通过叙述反映出来。应该说志传别于史传,因此在志传的写作中,文字运用就要仔细地斟酌,对传主的是非不能明断,但又要让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
(四)、随堂精练
(五)、方法点播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要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要做到这些就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传记阅读方法。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如何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和探究
学会鉴别传记材料。传记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在阅读时,要注意鉴别材料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表现传主的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得出令人认同的推理、判断或结论。
(六)、练一练,应对高考才从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