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蜡烛》学案
【学习目标】
1、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2、品味语言,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3、体会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预习形成】
一、资料平台:蜡烛,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跨越障碍: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窖( )烧灼( ) 揣在怀里( )颤巍巍( ) 鞠躬( ) 腋( )窝 匍( )匐( ) 间歇( ) fú( )晓 瓦lì( ) 精疲力jié( )
三、理清要素,概括内容:
这篇战地通讯把故事的前因后果叙述了出来,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体现得非常明确,请找出本文的六要素,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
四、 自由朗读,寻找感动:
1、文中的南斯拉夫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她为什么这样做?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在文中划出并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3、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4、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请你谈谈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合作展示】
一、 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
(点拨:老妇人在怎样的地方生活,在怎样的情况下安葬红军烈士,抓住关键性的动作描写,体验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二、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三、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展开想像,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点拨: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四、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以写人为主,为什么却以“蜡烛”为题?
五、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检测反馈】试试吧,你一定能行!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⑴她不会pú fú( )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jiāng yìng( )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fù( )在他的胸前。
二、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法国西部格朗康迈西市揭幕。
这座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完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高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那似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⑴把以上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⑵世界和平女神像的造型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四、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