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翻开某一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觉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的口吻”。叙述人的“口吻”有时要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读者在读史的时候能感觉到“叙述人的口吻”的分量。看《史记》中的列传,我们会觉得许多地方隐隐约约有司马迁的声音,反映了司马迁特殊的口吻,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历史事件独特而深刻的评价。后代的中国正史明显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重要的篇目后,往往要加上一个“史臣曰”的尾巴。中国史书虽然力图给我们造成一种客观记载的感觉,但实际上是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和手段造成的“拟客观”效果。
翻开中国的正史,读者立刻会发现,中国叙事里的叙述者往往不是某一个作者,而是史臣的集体创作,这种情形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子。只有司马迁、班固、范晔和陈寿(或许还有欧阳修)是例外。伟大的叙事文学一定要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集体创作永远稍逊一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前四史特别受人推崇的原因,尤其是《史记》,我们读到项羽兵困垓下、韩信受胯下之辱、荆轲刺秦王等等名篇时,总是无法不与司马迁本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历代长期形成的对史的狂热崇拜,也由于在清亡以前史料永远只对史官开放的历史事实,中国正史叙事者似乎总是一副“全知全能者”的姿态;然而,这种全知全能却只是局限在庙堂里。
它的触角甚至伸不进皇家的后院,当然更难看见“处江湖之远”的草民百姓的众生相。一种纯客观的叙事幻觉由此产生,并且成为一个经久不坏的模式,从史官实录到虚构文体,横贯中国叙事的各种文体。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断代史家们一方面保持新闻实录式的客观姿态,另一方面又以批评家或者评判人的姿态出现,从《左传》的“君子曰”到《史记》的“太史公曰”,再到后来各种断代史的“史臣曰”,均是明证。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了中国史文中有“叙中夹评”的传统,而且透露了史文中有所谓“多视角”的叙述观念,从而打破中国史文用文件和对话法造成的纯客观的假象。即使编年体史文的撰述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剪贴术”,其中蕴有史家高度的“取舍”成分在内。野史中的叙述人更是不断地介入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中。“演义”是一种跨“史文”与“小说”的骑墙文体。一方面,“楔子”里的“看官,且听道来”和“回末”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明道出了叙述人的侵入,另一方面,作者在正文里又时时营造“纯客观”的假象,好像他绝对“述而不作”,充其量只是把手头的现成史料凑成一编而已。
这些又如何体现在中国叙事文研究课题里呢 如果我们用“说话”代表小说的成品,那么“说话”的内容和原料,就是所谓的“故事”,而“说话人”则是把原料(故事)变为成品(说话)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说话人的手中,风格意义都不同,构成的“说话”也不同。因而从“说话人”和“说话”的观念出发,来分析和界定叙事文学,应该是个理想的角度。
(摘编自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没有全知视角,是难以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的。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写本朝的第一代皇帝,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贯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只称其字,不称其名,这是史臣的视角。但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性情,而且知其异相、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作酒店主人的视角了。但是这些材料大概都是来自宫廷和民间的传闻,皆属虛构。正是在这种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一些精彩的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此类片段往往成为历史叙事趋于精致化的标志。
限知视角所表达的乃是一种世界感觉的方式,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我国传奇小说在把史传文体细腻化的同时,较多地沿袭了历史叙事的全知视角;而志怪小说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其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中国史书时,我们常能感觉到事件本身和讲述者两种不同的存在,而讲述者总是想人为营造客观记载的感觉。
B.中国正史多由史臣集体创作,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也极少见,因没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称不上是伟大的叙事文学。
C.正史叙述者似乎总采取全知全能视角,使得后世形成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只是纯客观的叙事假象。
D.无论是断代体史文还是编年体史文,都有“叙述人的声音”,依据各自体例的特点,透露着史学家的评价与“取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史料只对史官开放,正史叙事往往采取“全知视角”。而野史叙事则常常使用“有限视角”。
B.中国史文运用文件与对话法,一方面体现了史文实录史实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其表现得较为客观。
C.《史记》中关于高祖异生、异相的描述,极可能来自宫廷或民间传闻,不具有真实性,研究价值不大。
D.材料二作者认为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审美感知世界变得深邃丰富了,其更优于全知视角。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作为材料二第四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A.金圣叹评《水浒传》第9回“‘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
B.脂砚斋赞《红楼梦》第3回“从黛玉眼中写三人”。
C.钱钟书:“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需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
D.《左传》写“曹刿论战”没有介绍曹刿家事,只是寸步不离地追随他的行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表达了历史学家对实录史实,探究因果的追求,对历史思考后的“取舍(评价)”,这些最终通过叙事得以呈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卡
[俄]契诃夫
九岁的男孩万卡三个月前被送到靴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做学徒。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他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外出去做晨祷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
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乌黑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那张纸铺在一条长凳上,他自己在长凳前面跪着。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雷奇!”他写道。“我在给你写信。祝您圣诞节好,求上帝保佑你万事如意。我没爹没娘,只剩下你一个亲人了。”
万卡抬起眼睛看着乌黑的窗子,窗上映着他的蜡烛的影子。他生动地想起他的祖父玛卡雷奇,地主席瓦烈夫家的守夜人的模样。那是个矮小精瘦而又异常矫健灵活的小老头,年纪约莫六十五岁,老是笑容满面,留着醉眼。白天他在仆人的厨房里睡觉,或者跟厨娘们取笑,到夜里就穿上肥大的羊皮袄,在庄园四周走来走去,不住地敲梆子。他身后跟着两条狗,耷拉着脑袋,一条是老母狗卡希坦卡,一条是泥鳅,它得了这样的外号,是因为它的毛是黑的,而且身子细长,像是黄鼠狼。这条泥鳅倒是异常恭顺亲热的,不论见着自家人还是见着外人,一概用脉脉含情的目光瞧着,然而它是靠不住的。在它的恭顺温和的后面,隐藏着极其狡狯的险恶用心。任凭哪条狗也不如它那么善于抓住机会,悄悄溜到人的身旁,在腿肚子上咬一口,或者钻进冷藏室里去,或者偷农民的鸡吃。它的后腿已经不止一次被人打断,有两次人家索性把它吊起来,而且每个星期都把它打得半死,不过它老是养好伤,又活下来了。
眼下他祖父一定在大门口站着,眯细眼睛看乡村教堂的通红的窗子,顿着穿高统毡靴的脚,跟仆人们开玩笑。天气好极了,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子以及村里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子,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繁星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地睒着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拉到院子里,拿师傅干活用的皮条狠狠地抽我,怪我摇他们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师傅们总是耍笑我,打发我去小酒店里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吃食是什么也没有。早晨吃面包,午饭喝稀粥,晚上又是面包,至于茶啦,白莱汤啦,只有老板和老板娘才大喝而特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娃娃一哭,我就根本不能睡觉,一股劲儿摇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
万卡嘴角撇下来,举起黑拳头揉一揉眼睛,抽抽搭搭地哭了。
“莫斯科是个大城。房屋全是老爷们的。马倒是有很多,羊却没有,狗也不凶。这儿的孩子不举着星星走来走去,唱诗班也不准人随便参加唱歌。有一回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些钓钩摆着卖,都安好了钓丝,能钓各式各样的鱼,很不错,有一个钓钩甚至经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鯰鱼呢。我还看见几家铺子卖各式各样的枪,跟老爷的枪差不多,每支枪恐怕要卖一百卢布……
万卡声音发颤地叹一口气,又凝神瞧着窗子。他回想祖父总是到树林里去给老爷家砍圣诞树,带着孙子一路去。那种时候可真快活啊!祖父咔咔地咳嗽,严寒把树木冻得咔咔地响,万卡就学他们的样子也咔咔地叫。往往在砍树以前,祖父先吸完一袋烟,闻很久的鼻烟,讪笑冻僵的万卡……
“你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你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人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气闷得没法说,老是哭。前几天老板用鞋楦头打我,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活过来。我的生活苦透了,比狗都不如。……万卡草上。亲爱的爷爷,你来吧。”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
然后他搔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康司坦丁·玛卡雷奇
他写完信而没有人来打扰,心里感到满意,就戴上帽子,顾不上披皮袄,只穿着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
昨天晚上他问过肉铺的伙计,伙计告诉他说,信件丢进邮筒以后,就由醉醺醺的车夫驾着邮车,把信从邮筒里收走,响起铃铛,分送到世界各地去。万卡跑到就近的一个邮筒,把那封宝贵的信塞进了筒口……
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父无母的万卡被送到城里鞋匠铺当学徒,饱受虐待,“人人都打我”,于是圣诞节前夜写信恳求爷爷带他回家。
B.作为守夜人的祖父可以穿着肥大的羊皮袄,穿着高统毡靴,吸着烟,跟仆人们开玩笑,说明爷爷的生活相对惬意。
C.文中写到万卡眼中的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有能钓大鲶鱼的“钓钩”和“各式各样的枪”,这些给了万卡一些快乐。
D.年幼的万卡并不知道爷爷的具体地址,所以信只写“乡下祖父收”,“醉醺醺的车夫”暗示他仍可能要继续现在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只用万卡、鞋店老板和爷爷三个人物,就拉开了故事的层次距离,丰富了内容,表现了小说独特的角度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B.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全篇通过万卡的视角叙述,写挨打,写吃食,写莫斯科的见闻,写央求爷爷来接他,符合孩子的思维逻辑。
C.小说借书信的形式,通篇运用小主人公万卡内心独白的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充分展示了万卡万分孤独、凄苦的内心世界。
D.小说巧设伏笔,前后呼应。万卡写信时斜起眼睛瞟一眼摆满鞋楦头的架子的原因在后文揭晓,老板曾经用鞋楦头将他打昏在地。
8.小说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说说有何作用。(4分)
9.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去写“泥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 ”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阙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毁兵击之,大破泰军。泰军解而走,退解阏与之围而归。
(选自《史记·廉颇萄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B.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C.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D.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原君,战国时赵国贵族,与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公子”。
B.公子,古代诸侯之子,除世子外,皆称公子。也可作为贵族子弟的通称。
C.鼓噪,古代打仗时的画面。古代打仗时,有鸣金出战,擂鼓收兵的惯例。
D.鈇质,即鈇锧,是古代腰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质,垫在下面的铁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奢任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他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盛怒之下的平原君因此要杀赵奢,赵奢一再求情才得以幸免。
B.在能否救援韩国的问题上,赵王先征求了廉颇、乐乘的意见,二人均认为很难授救,赵奢却答复赵王可以去,于是被任命为将军领兵救韩。
C.赵奢让赵军坚守营垒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军还增筑防御工事;秦国的间谍潜入赵国军营,赵奢款待后遣送其回去,秦将因此放松了警惕。
D.赵军到达前线,秦军赶来阻击时,赵奢接受了军士许历迅速抢占北面山头的建议,先占据山头并将来争夺的秦军打得大败,秦军四散逃跑。
1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14.赵奢曾下令要处死为军事进谏的人,后来许历提建议时却未被处死,为什么他前后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新城①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睛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杭州属县之一,在杭州西南。此诗为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时所作。②征:古代乐器,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③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巧借“东风”断雨,为“我”的出行扫清障碍,点明诗人奔赴新城乃是久雨初晴,为全诗奠定了愉快轻松的感情基调。
B.颔联诗人把山头缭绕的白云比喻成絮帽,把初升的太阳比喻成铜锣,诗人有意以农村常见物人诗,以俗见雅,拙中见趣。
C.颈联中野桃虽然鲜艳,却终究有竹篱矮小的遗憾,沙溪边的柳条虽然婀娜多姿,却终究是“独自”的欢快,尽显诗人的落寞。
D.苏轼的这首七言律诗写景手法多样,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展现了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16.宋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本诗的尾联是怎样体现这一主张的,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时,采用温和自谦的话“ , ”为弟子们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
(2)《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十一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里,野外露营的休闲方式可谓 ,帐篷吊床折叠椅等装备也随之走俏。公园里、小河边、山脚下……很多人在鸟语花香、 中流连忘返、自在逍遥。然而,“半个朋友圈都在露营”的热闹中,一种“进阶”玩法也 ——房车以其更加时尚、更为优越的深度体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光。
“开上一辆车,带上心爱的人,草原、戈壁、海边、山野,哪里都是风景,哪里都有家。”这是不少房车爱好者的心声。对很多车主而言,房车就像推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意味着可以享受生活的另一种样子。在这里,没有辗转反侧的失眠,有的是晚上伴着虫鸣入睡、早晨听着鸟鸣苏醒的惬意。没有满腹的心事、满脑的压力,因为打开天窗就能拥抱满天的繁星。也不必担忧风吹雨打,停车挡一拉、帘子一拽,所有的窸窸窣窣都是悦耳的伴奏……相比“只吃一顿野餐”的一次性、拍照式露营,房车具备更强的保障能力、更多的玩法可能、更高的出行质量,不仅拓宽了出游的意义,也延伸了距离的半径,不管是旷野征途还是周边小逛,一辆乘兴而行、 的房车就意味着一个流动的家,让“吃住行一条龙”“走到哪儿玩到哪儿”成为可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靡一时 如坐春风 悄然兴起 整装待发
B.蔚然成风 如坐春风 应运而生 整装待发
C.风靡一时 惠风和畅 悄然兴起 蓄势待发
D.蔚然成风 惠风和畅 应运而生 蓄势待发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与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韵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B.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去游说那些同乡。
C.乳白色的“神州”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延伸了出游的意义,也拓宽了距离的半径
B.不仅延伸了距离的半径,也拓宽了出游的意义
C.不仅拓宽了出游的半径,也延伸了距离的意义
D.不仅拓宽了距离的半径,也延伸了出游的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要的是恋爱, ① ;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 ② ,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 ③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22.某校决定策划《红楼梦》阅读文化节,以下是宣传海报中的一张表格,请根据项目名称和项目任务提示示例,填写以下五处空格。(5分)
项目名称 项目任务提示
① 模仿小说某人物的口吻,就小说某一事件发朋友圈,显示人物关系。
明星琅琊榜 ②
精美主题签 ③
④ 选择典型章节,通过文字和戏曲、电影对读,欣赏《红楼梦》的艺术性。
青春诗歌会 ⑤
研究瞭望台 学习文献综述写法,立足文本,选择研究点,写一篇文献综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寻访家族人”活动是复学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实践课程之一,通过寻访家族谱系中的重要人物,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小陈在梳理家族人物时发现:大爷爷16岁参加红军,21岁英勇牺牲,名字光荣地刻在了县烈士纪念碑上;爷爷18岁高中毕业,为了村里的孩子有书读,选择做一名代课教师,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乡村校长;爸爸发奋苦读考取医科大学,誓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中药研制,解除他人病痛。小陈感动于家族人心中无我的境界,深感自豪;但在高一的选科时又深感烦恼,因为他热爱画画,向往自由洒脱、率真个性的有我生活。
假如你是复兴中学已毕业的校友,请结合材料内容,就“青春与选择”这个主题,给小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助力小陈做好生涯规划,顺利完成选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B“因没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称不上是伟大的叙事文学”表述错误,原文“伟大的叙事文学一定要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集体创作永远稍逊一筹”,表达的是“集体创作”在叙述人个性介入方面相较不足。
2.B A项“而野史叙事却常常使用‘有限视角’”有误,从原文“一种纯客观的叙事幻觉由此产生,并且成为一个经久不坏的模式,从史官实录到虚构文体,横贯中国叙事的各种文体。”“野史中的叙述人更是不断地介入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中。”可知,无论是正史叙事还是野史叙事都受到纯客观的叙事模式的影响,往往使用“全知视角”。C项“研究价值不大”有误,材料二中作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做了分析,同时指出“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正是这部分叙事的历史价值。D项作者并未指出限知视角“更优于全知视角”,只是提出限知视角的价值和意义。
3.D材料二第四段“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谈论的是“历史叙述”,AB项都是小说,C项是钱锺书点评《史记》全知视角的语句。
4.①文章开头先提出“叙述人的口吻”的重要性;②然后指出中国史书中叙述口吻的特点即以“全知全能”视角达到“拟客观”效果;③接着作者分别以不同体例的史书为例谈中国史书中叙述口吻(纯客观得假象)的特点;④最后指出中国叙事文研究要从“叙述人”“叙述人口吻”观念出发。(每点1分,共4分)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有两层意思:①中国史文叙事通过采取全知视角,从而实现史学家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的追求,进而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形态;②局部描写采取限知的视角,从而更好的展现历史事件之下的因果原委。“成一家之言”:中国史文叙事通过叙述人个性的介入(以批评家身份出现或叙述者的口吻),从而实现对历史的思考,形成“拟客观”效果,即“成一家之言”。如“太史公曰”“史臣曰”。(每点2分,共6分)
6.A B项,“爷爷的生活相对惬意”,小说中并没有提及。C项“这些给了万卡一些快乐”,理解错误。抒发的是万卡对城里生活的厌恶和对乡下生活的怀念。D项,“并不知道爷爷的具体地址”不准确,小说中没有提及。
7.C“通篇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概括不全,还有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
8.①将静谧活力的乡村生活与压抑悲惨的城市生活作对比,表明万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②将爷爷的慈爱关怀与鞋店老板的冷酷无情作对比,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③将甜蜜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作对比,突出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批判性,深化主题。(每点2分,答到任何两点即可。)
9.①以物喻人,借狗来讽刺剥削阶级的伪善真面目。泥鳅假装温顺的样子,却会抓住机会咬人、偷东西。剥削阶级打着招收学徒的名号,实际上却做着压迫欺诈的行当,对万卡非打即骂。②与后文城市里“狗也不凶”作对比,乡下的狗再凶,于万卡而言都是深刻的回忆,甚至“凶”都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同时呼应文章结尾“泥鳅在火炉旁摇着尾巴”,表明万卡对过去美好生活深深的眷恋。③泥鳅的挨打正是暗示了人民对于剥削者的反抗,而泥鳅“养好伤又活了下来”则暗示沙皇的专制统治并不容易被推翻。(每点2分,共6分。)
10.D“谏”的主语为许历,“赵奢”为后面“曰”的主语,“谏”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B“此”为“至”的宾语,为来到这里,不需要断开;“盛”修饰“其来气”,不需要断开,排除C。句意: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
11.C C.“有鸣金出战,擂鼓收兵的惯例”解说错误。古代打仗的惯例,是擂鼓出战,鸣金收兵。
12.A“赵奢一再求情才得以幸免”曲解原文。原文中并没有他求情的信息。他只是与平原君讲道理,最终说服了平原君,平原君还“以为贤”,并把他推荐给赵王。
13.(1)赵奢回答说:“这条道路险阻狭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取得胜利。”(得分点:对,譬,险狭,斗于穴中,每点1分,共4分)
(2)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得分点:去,不行,乃,“非赵地也”判断句式,每点1分,共4分)
14.①赵奢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战术。②在行军途中为了麻痹敌人,所以进谏之人被处死。③在两军对阵的关键时候需要好的破敌计谋,所以许历进谏没被处死。(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 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 ”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条道路险阻狭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取得胜利。”赵王便任命赵奢为将军,去救援韩国。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声音,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说应该火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
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再处理。”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快速赶到那里。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15.C该联描绘了一副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的农家春景图。“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翱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可见写篱矮小是为了烘托野桃高,并不含遗憾之意。而溪柳自摇体现的是溪柳的快活和自在,而非“独自”。
16.(1)尾联描写了西山人家春耕农忙、煮葵烧笋的劳作情景,富有山村农家生活的韵味。(2分)(2)诗歌由写山野景色转笔写山民在春耕中忙碌愉快的生活,农人因何而乐,留待读者想象,有不尽之意。(2分)(3)全诗以景语作结,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归耕田园的希冀寄寓在对西崦人家煮葵烧笋闹春耕图景的想象中,意味悠长。(2分)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每空1分,每错、漏、添一字,该空不得分)
18.C第一空,风靡一时: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指时兴的风气。形容某种事物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根据语境,此处强调野外露营的休闲方式很流行,应选“风靡一时”。第二空,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惠风和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根据语境此处强调天气很好。故应选“惠风和畅”。第三空,悄然兴起:不知不觉中,某样事物开始流行或兴盛起来。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根据语境,此处意为野外露营的休闲方式开始流行,此处应选“悄然兴起”。第四空,整装待发:整理行装,等待出发。蓄势待发:贮备随时可以展现的实力,待机而发。根据语境,此处强调房车积蓄了能量,随时可以出发,应选“蓄势待发”。故选C。
19.C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C选项表示解释说明。A选项表示话题转换,B选项表示语意的递进,D选项表示语音的延长。
20.D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1)搭配不当,应该是“拓宽了距离的半径”“延伸了出游的意义”。(2)语序不当,“拓宽了距离的半径”应该在“延伸了出游的意义”之前。故选D。
21.①宝钗要的是婚姻②黛玉是文艺青年③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每空2分,共6分)
22.①红楼朋友圈②确定角度,如“金陵十二钗”等,画系列人物并配诗。③《红楼梦》主题有多元性,确定一个主题,据此设计书签。④媒体大观园⑤改编回目、歌词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诗歌填上曲谱,开一场歌会。(每点1分,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