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1 20:1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 教学设计
曹禺与《北京人》
【教学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台词感知戏剧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
2.赏析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风格。
3.理解标题“北京人”的涵义,并分析曹禺心目中的“北京人”的形象意义。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
赏析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风格。
【鉴赏方法】
细读、精读、研读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
20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曹禺,有人说他之于中国的影响则相当于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易卜生之于挪威,契诃夫之于俄国。首先让我们通过短片来认识他!(曹禺简介视频)
作者生平与创作
1、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2、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3、1934年,发表成名作《雷雨》。1936年发表剧作《日出》,1937年发表剧作《原野》。抗战时发表剧作《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发表剧作《胆剑篇》、《王昭君》等。
4、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明确:为了方便记忆,曾经有人把曹禺最具影响的四部作品编成了一句俗语:雷雨后,北京人站在原野上看日出!
整体感知
《北京人》是曹禺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业内被专家认为是曹禺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让我们通过1957年北京人艺演出的《北京人》剧照来回顾剧中的人物关系。(图片展示)
【明确】: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
探究“诗化戏剧”的艺术特色
2018年3月,由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执导的《北京人》已经在各大剧场上演,为什么曹禺的戏剧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揭秘。
诗意的意境氛围
优秀的剧作家总是为人物的出场和表演营造各种意境,请齐读第二幕p77 (1-5)段,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手段营造曾家的氛围。
场景的切换
第二幕1-5段置景提示语,洋洋洒洒五百言,围绕炉火把曾宅陈设:四壁的字画古玩、墙上的墨子竹、木质雕饰的隔子门、洋蜡烛、红泥火炉、小洋铁水壶、红木桌、精致的茶具……铺写的生动逼真,层次井然;曾家当年的气派,峥嵘的往昔,历历在目。近周的“沉寂若死”,无一不与曾家的“气派”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预示着曾家的衰败没落。
诗句的引用
曹禺是一个中西素养都皆为深厚的文人,具有较深的诗歌素养,他时常借用我国古典诗词以渲染生活气氛和表达人物心情。
诗句如《北京人》的第二幕,曾家的小花厅里,孤灯昏黄,秋寒袭人,曾霆正诵读着《秋声赋》: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静寂暗夜,人世凄冷的景象,烘托出曾家清冷寥落的气氛。
音乐的嵌入
曹禺时常运用音乐来制造舞台气氛。
如胡同里算命瞎子隔半天敲两下寂寞的铜钲、凄凉的漫长的叫卖声、水在壶里的呻吟、深巷尽头木梆打更……这些几乎刺耳的令人心烦的噪杂声,与曾家的“气派”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同时也向观众预示着曾家的衰败没落。
【小结】曹禺以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在场景布置中加入音乐的烘托,给整个舞台笼上一层清冷寥落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诗一样的意境氛围。
诗意的人物语言
【问题1】:人物语言是剧本的核心,在本文中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的独白或对白十分多见。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分角色进行朗读或表演。并说说语言上有哪些特色。
小组准备2分钟,然后分组进行展示。
【明确】详细的舞台指示与人物的语言配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抒情的审美情调,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富,充满了诗意!
【问题2】:戏剧的人物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品读p86-87瑞贞和愫方的对白,仔细揣摩愫方的内心世界。(分角色表演)
【问题3】愫方连用了10个“嗯”来回答,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如果换成下面的文字有什么不一样的表达效果?(ppt)
【明确】(潜台词: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是“话中有话”。)不能换,“嗯”符合人物性格,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明确】:读者都认为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个女性形象。简短但不简单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愫方这样一位温柔善良、纯洁真诚、吃苦耐劳、以德报怨的女子形象。人都说她傻,但曹禺说,她不是傻,是她心地晶莹如玉,忘记了自己。她如同残垣頽墙中的一株幽兰,开在曹禺的心中,她就是曹禺心中的诗。
【明确】
1、详细的舞台指示,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2、个性化的台词,最大程度展现人物性格。
3、丰富的潜台词,隐藏着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结:《北京人》给读者强烈震撼的往往不是外在的行为冲突,而是人物内心的自我纠缠。曹禺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独白和人物的对话展现了“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诗意境界。
诗意的理想化世界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问题】“北京人”有什么涵义?曹禺心目中理想的“北京人”是谁?
【明确】史前社会的人类祖先、现实社会的北京人、理想社会的北京人。在曹禺的戏剧中,总有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交错、隔离的理想世界。曹禺主要从两方面构筑他的理想世界:
一是富有理想的人物,如袁任敢、曾霆、瑞贞、愫方等;
二是理想的世界。瑞贞和愫方出走的世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为了光明而奋斗的人。为了理想而奋斗,这是人类不能忘却和拒绝的生活的呼唤,这是多么具有诗意的指向。
剧本结尾,文清吞食鸦片而亡,愫方和瑞贞都出走了,他们要走向哪里,作者并没有交代,他是故意的。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具有了朦胧的诗意美。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北京人》的意境氛围、人物语言、主题思想的角度对曹禺的写作特色做了鉴赏和分析,感知了“诗化戏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了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他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的伟大情怀。他说:戏剧就是我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曹禺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为了表达对伟人的景仰之情,特附上打油诗一首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十芳华数风流
雷雨惊世语不休
日出原野耀东方
最是癫狂北京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