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汤显祖以及《牡丹亭》,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以此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体味杜丽娘与柳梦梅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汤显祖的至情论。
分析杜丽娘的形象以及形象意义。
教学过程:
1、汤显祖人物档案
姓名:汤显祖
性别:男
字:义仍
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
籍贯:江西临川
生卒年:1550----1616
代表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的至情论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冷漠与麻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4、形象意义:
杜丽娘九死一生,终于取得了爱情的胜利,唱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歌,也谱写了一曲追求理想、自由、幸福、解放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