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1 20: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戏曲,着眼于鉴赏陶冶,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他们兴趣和潜能的发展。
2、领会戏曲中的抒情文学,了解戏曲的心理独白的特殊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西方戏曲的比较。
2、难点:游园部分的唱词,经典的内心独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李玉刚的经典春晚作品《霸王别姬》,经典演绎一段震撼人心的爱情生死别离。通过美仑美奂的舞台效果和演员美艳绝仑的舞台造型,让我们初步感受中国瑰宝戏曲的千古魅力。
二、介绍作者
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公元1616年,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两颗戏剧巨星同时陨落——中国的汤显祖和英国的莎士比亚。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在同一历史时段,两位戏剧天才同时达到了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艺术顶峰。著名戏曲家田汉到临川拜谒汤显祖家族祠堂时写道“杜丽如何朱丽叶,
情深真已到梅根。
何当丽句销池馆,
不让莎翁在故村”。
汤显祖,5岁作对联,10岁习古文,21岁中举,为官期间,励精图治,享誉一方,但终因官场腐败,辞官归隐,专心创作《临川四梦》流传后世。其中《牡丹亭》最为著名。
三、时代背景:
明代中期,社会呈现解体、松懈状态,各种对社会人生探求的思潮迭起,王阳明心学与官方理学形成对持状态,王学更加注重人心的发展,肯定人的欲求是多重的,反对压制人的感情欲念。此外神宗佛学崇尚隐居传统,寻幽爱静,这些都在汤显祖的人生追求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明代中期,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贵族和市民的消费文化。刺激了戏曲及其他艺术的繁荣。更多文人大夫参与戏曲创作,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艺术地表现“世总为情”的人生理念。他的“至情”理想的代表作品是《牡丹亭》。
下面我们来欣赏《牡丹亭》中核心片段<游园>
四、问题探究
1、<游园>部分是《牡丹亭》全剧的戏核,是重要的抒情段落,它在全剧中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品味精美的唱词来: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剪不断、理还乱、无端。
黄莺啼叫、春光处, 少女怀春、豆蔻年华。
出自李煜词《相见欢》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春日里的游丝、飞丝、烟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漂游。在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
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镜子偷偷照见她,她羞答答地把发髻弄歪了。写出了一个少女含情脉脉的微妙心理。
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
这来自古代四大美女的典故,这里形容杜丽娘的美貌堪比古代的四大美女。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全句出自谢灵运的诗“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在杜丽娘游园中,这四美俱全。
古之女子,因春感情,今年方二八,末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生于宦族,长在名门,被禁锢在闺阁。杜丽娘内心是何等的苦闷。
2、《牡丹亭》的戏剧故事有哪些特性?
中外司空见惯的爱情故事往往是以“一见钟情”始而后“两情相悦”“外部阻挠”男女主人公殉情而死或终成眷属。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泰坦尼克号》都可以归入这个框架之中。这类故事框架带有某种内在的必然性,从而演绎出千姿百态的故事,经久不衰。
但从《牡丹亭》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事故框架,可以看出:戏剧一开始就把着力点放在闺中少女内心苦闷上,表现少女怀春的内心世界。这种苦闷有外界环境的压抑,家庭环境的压抑,但更多是一种青春少女的情怀。杜丽娘思寻梦中情人,将人的本体欲求推到舞台中心,把外部阻力推到背景的位置,而后由内而外,人鬼情;由梦境到现实,人间情。杜丽娘复活并与柳梦梅结缘。正面展开情与理的冲突。把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推向高潮。
3、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尝试比较中西戏剧异同。
相同点:主题相同,“问天下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人人体味而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之谜。
《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把一个情字演绎得浓烈艳丽,超越生死,顽强奔放。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在亲情与爱情之间进行抉择,刻画出一个女孩儿处在情感漩涡中矛盾心态,一切是那么纯真,又是那么的真实,不带一点儿矫饰。
艺术手段→戏剧中安置一定的抒情段落对揭示人物的内心是很重要的,戏剧必须处理好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关系。这样可以用来保持戏剧的张力。
相同点:二者都有大段的抒情独白,独白是一种在戏剧中经常使用的非常独特的艺术手段。一般用于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感受与思考。莎士比亚的独白特别具有丰富性和深邃性。《杜丽娘》中的<游园>就是抒情独白,是经典的唱词。
不同点:结尾不同
正剧《杜丽娘》以大团圆结尾,中华民族内心有些脆弱,不能承受悲痛之重,总喜欢大团圆结局。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生死两相依结束。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引起人心的震撼。
五、拓展视野,体味中国戏曲《牡丹亭》中抒情段落的“意境”
王国维先生就“戏曲最佳之处,不在思想结构,而在其意境,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西方戏剧在“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抒情往往是直抒胸臆,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春闺幽怨,都是在赏花过程中与感叹花的命运渗透在一起的。牡丹、芍药、梅花与青春少女的情怀交融,构成“牡丹亭”意象。
春花、月夜作为两部戏里情境构成部分,对戏剧情起到了烘托作用。
三、欣赏京剧版《我爱你中国》(视频。李玉刚演唱)
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国传统戏曲,京剧国粹的精美。
四、作业:
欣赏安徽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写300字左右的影视评论。
感悟-----捕捉爱情神话的春影:
备受礼教约束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怀春暮色的故事,他因情成梦,因梦成痴,又因痴而之,然而死犹未已。一灵不灭,继续在死亡里追寻梦中情人柳梦梅。最后还魂复活回到现实世界。排除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幽奇绚丽的爱情故事,从古到今,倾倒从生,令人如痴如醉,掀起剧坛旋风,在明清妇女界造成热烈的反响。
家喻户晓,几令《西厢》减色。
正说明《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戏剧达到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中国文学才真正产生了不朽的爱情故事,足以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辉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