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最 后 一 课(法) 都德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情节:
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渲染、烘托)小说的三要素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短篇小说名篇: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作者简介: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军大败。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迫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禁止教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2、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谁? ——被侵占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整体感知:课文线索及结构一、上学路上
二、最后一课
三、宣布下课
(1-6)(7-23)(24-29)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上学路上所见(1-6)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2.“又出什么事啦”
环境描写:交代“最后一课”背景,与后文肃静的氛围形成对比,写出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布告牌是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乱;
为后文“最后一课”埋下伏笔。 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前)
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请填写下表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
穿着漂亮的礼服有镇上的人,肃静忧愁没有镇上的人一个“变”字说人物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以
“小弗郎士过去 ;今天 。” 的句式说话(找出文中语句加以揣摩)
“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上课之前上课之中1、“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2、“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3、“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4、“心里挺难受的,头也不敢抬起来。”5、“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听懂了。”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心理描写幼稚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小弗郎士的变化热爱法语;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热爱祖国。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一个 的人。”通过哪些描写写韩麦尔先生服装、语言、神态、动作服装——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质疑点拨韩麦尔先生语言——例1、“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韩麦尔先生语言——例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质疑点拨例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语言——小说发展部分,重要的环境描写和其他重点语句(21段)“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侧面表明孩子们在先生的感染下,国土沦陷的震撼下,领悟了先生的意图,将永远把象征着祖国和民族的语言牢记在心中。上习字课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
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朗读文本最后一个部分,即文章的高潮和结局(23—29)“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句中“忽然”一词,说明“最后一课”是怎样的课堂?有何表达效果? “忽然”指钟声是迅速而出乎意料的,表现了在最后一课中,先生争分夺秒的上课,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
“忽然”一词说明了最后一课是在无可奈何、不容选择的情况下结束的,使得结局更显悲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这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号声预示德语将代替法语。 使韩麦尔先生眷恋法语眷恋国土的心更为悲愤和沉痛,为后文描写先生和课文结局起到烘托、铺垫的作用。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1)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由此突显韩麦尔先生内心情感。(2)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到,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表达他对德语代替法语、对国土沦陷的痛苦心情。人物塑造2.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因为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韩麦尔先生动作——3.转……拿……使……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情感: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含义: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5.“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先生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至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文章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韩麦尔先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本文典型人物:韩麦尔先生以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行踪为线索)?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副标题: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内心感受变化:对比,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 以小弗郎士这个调皮小男孩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
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诉,集中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结升华小说主题写作手法1.巧妙的叙述视角,以小见大:
2.反复、对比、烘托的运用
3.纵横的小说情节:
4.生动的环境、人物、细节、心理描写 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人民的悲痛和对无声的抗议。(纵)小弗朗士上学经过(横)“教室”作为故事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