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6:49: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法、情境朗读法、拓展研读法等。
学习方法:
自主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抓关键字词及图文结合理解等。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杜甫远望巍峨的泰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登临高峰,有感而发,写下了绝世佳作《登飞来峰》。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王安石登上高峰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二、作者及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只有30岁。咋读《登飞来峰》,也许会简单的理解为登高望远的道理,仅仅如此吗?
三、诵读理解古诗:
(一)、教师泛读诗歌
学生感受:听老师读完这首诗,同学们听出了什么?
(二)、品读诗歌前两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理解“千寻” “闻说”的含义
2、解读:诗人登上那高耸入云的应天古塔,举目四望,万物尽收眼底。听说这里鸡鸣时分,就立刻能看到旭日东升。
3、细读感悟:这是诗人登高所见。“千寻”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描写了古塔高耸,从而展现出诗人的立足点之高。只有这样的高塔上才能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对前途的信心和政治变革的憧憬也如同这初升的太阳般朝气蓬勃。那么这里的“见日升”是不是诗人眼前看到的实景呢?
明确:(不是)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理解“不畏” “自缘”的含义
2、解读:这两句是诗人登高所感。正是因为站在了千寻塔的最高层,视野无限开阔,所以有浮云蔽日也毫不畏惧。
3、了解“浮云”的典故及作者引用该典故的用意。
4、细读感悟:诗人借登高望远来抒发情怀。重点写了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的豪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可以说这两句与杜甫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歌小结
整首诗借景抒情,传递出的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力量,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五、拓展延伸
如今,我们正有幸恭逢一个伟大的百年时刻,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这一生还将经历建国100周年的盛世华章。生逢两个100年,我们是何其的三生有幸。
少年当乘世有为。今天,愿我们都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信心与豪情,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争当栋梁,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而贡献我们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写景:夸张,虚实结合
抒情: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