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⒉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打点滴进入人体的葡萄糖不可能进入
A.组织液 B.淋巴 C.细胞内液 D.线粒体
2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的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B.血浆中的乳酸可与NaHCO3发生反应
C.肺水肿可能是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增多造成
D.补充适量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
3.将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蛙坐骨神经膜外,在某一位点给予适宜电刺激,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其中第一次发生的偏转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只能位于b点右侧
B.电流表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同
C.图中所示b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D.若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4.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阿尔茨海默病丧失的记忆、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若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
C.如果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受损,患者会出现阅读文字障碍
D.丧失长时记忆可能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5.如图为胰岛素作用的一种机制,GLUT4是葡萄糖的转运蛋白,可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GLUT4合成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B.胰岛素能间接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C.受体M的化学本质可能是糖蛋白
D.若人体内产生了某种能与受体M结合的抗体,可能导致此人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偏高
6.动物体内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其作用方式却存在一些共同的特性。下表中所列动物激素的特点与实例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实例 特点
A 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激素含量,进而诊断甲状腺是否有相关疾病 微量和高效
B 激素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C 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7.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其分泌部位及靶器官为
A.垂体的特定部位、肠腺 B.小肠黏膜的神经细胞、胰岛
C.消化道的内分泌腺、胰管 D.小肠黏膜的内分泌细胞、胰腺
8.甲、乙、丙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注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分别测定每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可判断患者的病因,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甲的病变部位可能是下丘脑,体内TRH严重不足
B.患者乙的病变部位可能是垂体,体内TRH浓度比甲高
C.患者丙的病变部位可能是垂体,合成的TSH过多
D.给健康人注射TSH可能会引起TRH的分泌减少
9.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危险受惊吓时,会被吓出一身冷汗同时迅速躲避危险,但通常不会摔倒,此时我们的神经系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恐惧感 B.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速
C.脑干活动增强,小脑活动减弱 D.机体通过调节使汗腺分泌活动增强
10.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关于人体水盐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饮水不足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渴觉中枢兴奋
B.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也是呼吸中枢所在区域
C.当人脱水过多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增强,尿量会减少
D.某同学珍惜学习时间很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该做法不提倡
11.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具有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和破坏乙酰胆碱受体的特殊T细胞,导致骨骼肌收缩无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严重的过敏性疾病
B.破坏乙酰胆碱受体可促进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C.可以采取给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D.该抗体和特殊T细胞不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12.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时,细胞甲、乙、丙都能增殖、分化
13.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①③组背地弯曲生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B.②组胚芽鞘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被阻断
C.拔掉②组云母片后,胚芽鞘弯曲生长
D.该实验可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4.下图为植物生长素(IAA)浓度对豌豆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注:图中相对生长是指相同浓度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
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用浓度为10-7mol·L-1的生长素(IAA)处理豌豆茎,茎也会伸长
C.生长素促进豌豆茎伸长的最适浓度介于10-4~10-5mol·L-1之间
D.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的不同部位,作用效果相同
15.研究人员开展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蚂蚱腿子(一种观赏小灌木)嫩枝插条生根数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浓度/(mg·L-1) NAA处理/条 IBA处理/条 ABT处理/条
0 11.33 11.33 11.33
50 17.33 15.67 11.00
100 24.00 18.67 9.67
200 24.33 20.67 8.67
300 19.67 18.33 8.33
A.本研究中各组插条处理方法、处理时间等应相同且适宜
B.表中所示浓度下,NAA和IBA对插条生根均起促进作用,而ABT起抑制作用
C.插条生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内源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在用某一生长调节剂进行处理时,低浓度用浸泡法,高浓度用沾蘸法
16.在两个岛上都分布着某种行走能力较强但不善飞翔的专食草籽的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决定这种鸟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久而久之,两个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可能形成生殖隔离
C.该种鸟一定属于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
D.当该鸟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17.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蝗虫会嚼食农作物,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甚至绝收。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产卵场所,在干旱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传染病的发生能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B.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大于干旱环境
C.环境资源和种群密度均影响蝗虫种群的分布
D.合理灌溉、耕垦湖滩荒地等有助于防治蝗灾
18.如图是某种酵母菌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批次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可能为“J”型
B.a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的量可能小于b批次
C.a批次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接种量可能小于b批次
D.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
19.下列有关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从而形成种群的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B.光照既影响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又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
C.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形成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D.人类活动既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又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
20.从群落的视角出发,可对群落的空间结构、演替、种间关系及物种组成等进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结构较为复杂的群落,垂直结构也一定较为复杂
B.群落从灌木阶段发展到森林阶段一定出现在次生演替过程中
C.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不可能同时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D.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1.一生态系统遭到了某外来物种的入侵,研究人员分别对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开展了本地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入侵区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不同
B.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
D.中度入侵区的植物物种数始终高于重度入侵区
22.某种螺捕食多种藻类,将该螺移走后玻璃缸中甲、乙,丙三种藻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藻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0~10天内甲藻的数量呈“J”型增长
C.第15天时甲藻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螺的捕食喜好最可能是丙藻>乙藻>甲藻
2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
B.乙减少,丙增多是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C.四种生物及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微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D.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
24.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B.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
C.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25.(10分)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能够使人及时意识到危险,从而提高生存率。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诱发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抵达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痛觉。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人体的肢体关节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没有自身分泌脑啡肽,光是关节摩擦的疼痛就让我们无法自由行动。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痛觉形成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痛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_,即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
(2)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的突触结构。脑啡肽释放并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____________结合后,使得动作电位无法产生,进而抑制感觉神经元___________,实现镇痛。
(3)海洛因一开始是作为强效镇痛药研发出来的,但发现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停用,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将其列为危害性巨大的毒品之一。请推测海洛因具有镇痛作用的可能原因(至少写出两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请推测吸毒成瘾者毒瘾发作时痛不欲生的原因:
26.(9分)流行型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分为初期、急性脑炎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初期体温一般为38~39℃,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伴有寒战。寒战对体温变化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_。到急性脑炎期体温可升至39~40℃,若产热量和散热量___________,体温会维持在某一温度下,这种持续的高热会危及生命,需要进行退热处理。此时若给病人加盖棉被捂汗是不可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乙脑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人血液和细胞后,机体消灭病毒依靠的免疫分别为___________,简述病毒进入细胞后机体的免疫过程:____________。
(3)婴儿在8个月时要注射第一针乙脑疫苗,几周后还要进行加强注射,加强注射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7.(10分)植物叶片中的激素主要由叶尖部位合成,植物叶片的脱落受激素的调节。图甲是叶柄离层部位的示意图,图乙是叶柄离层两侧远基端(远离茎的一侧)和近基端(靠近茎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由___________经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成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据图分析,叶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叶片脱落的自然调节是由叶片供应的生长素和乙烯共同作用来实现的,高浓度的生长素会引起乙烯释放,同时会引起组织细胞对乙烯的不敏感。幼嫩的叶片产生大量的生长素,从而防止了叶片的脱落。但当叶片老化时,一方面从叶片供应的生长素___________,使离层细胞对乙烯的敏感性增强;另一方面,叶片衰老使乙烯的合成___________,这样就会促进叶片的脱落。
(4)叶片的脱落除受生长素和乙烯的调控外,还与脱落酸的作用有关,某实验小组欲探究乙烯和脱落酸对植物叶片脱落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实验组别应设置为___________。
28.(11分)一占地面积约为2km2的某废弃果园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田鼠、蛇和麻雀等动物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该废弃果园中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果园中麻雀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麻雀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__________只/km2。若标志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值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如图表示该果园中田鼠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A)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理论上讲,图中d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型。前8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3)血细胞计数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1mL培养液中的活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在计数前常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统计。
(5)若某同学使用的是长和宽均为1mm,深度为0.1mm的血细胞计数板。为监测酵母菌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经等体积染液染色,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理论上5个中方格中无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____________,才能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
29.(12分)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美貌与邪恶并存”的植物,它的生态入侵会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在营养极度贫瘠的环境中,根部微生物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成功入侵存在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丛枝菌根真菌(AMF)可定植在大部分陆生植物的根部,优先利用土壤中的NH4+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交换有机物,改善植物对氮的吸收水平,这说明与AMF形成的___________关系是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
(2)为了解极度贫瘠(用低浓度铵态氮处理模拟,单位:mmol·L-1)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生物控制实验,部分结果如下图(对照组处理10mmol·L-1铵态氮)。
实验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氨缺乏环境下能成功入侵的机制是促进___________(填“地上部分”或“地下部分”)的生长来扩大其吸收氮的面积,从而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
(3)为确定在极度贫瘠的环境下AMF是否也会有助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科研人员在氮浓度为0.025mmol·L-1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测得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速率(以生物量表示)如下表。
组别 生物量/g
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对照组 0.08 0.071
AMF 0.06 0.071
AMF+固氮菌 0.10 0.072
研究结果表明,在极度缺氮环境下,AMF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之间存在___________关系,而固氮菌的存在可为___________提供氮源,最终使得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成功。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成功会使当地物种丰富度下降,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成功后,人们可发现当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这种现象并不能称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由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解析】打点滴后,葡萄糖首先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葡萄糖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淋巴和细胞内液。葡萄糖不会进入线粒体,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故选D项。
2.C【解析】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但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A项正确;血浆中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B项正确;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C项错误;补充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组织液中吸收的水分增多而减轻脑水肿,D项正确。
3.C【解析】据图分析,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坐骨神经上,且电流表发生了两次偏转,图中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右电极处先兴奋,所以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或者a、b之间靠近b点的位置,A项错误;因为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说明兴奋到达两极的时间不同,故电流表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反,B项错误;图中所示b点处于兴奋状态,b点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C项正确;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的,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不变,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不变,D项错误。
4.B【解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但记忆功能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项错误;排便反射和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B项正确;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书写障碍,C项错误;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D项错误。
5.A【解析】根据题干和示意图分析,GLUT4是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GLUT4合成障碍,会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但图示为胰岛素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不能得出胰岛素能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合成,A项错误;由图可知,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B项正确;受体M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其化学本质可能是糖蛋白,C项正确;若人体内产生了某种能与受体M结合的抗体,导致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受阻,进而影响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偏高,D项正确。
6.B【解析】激素弥散到体液中,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激素含量,进而诊断甲状腺是否有相关疾病,这体现了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A项错误;内分泌细胞通过激素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使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起到了信息交流的作用,这体现了激素作为信使传递信息的特点,B项正确;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说明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是因为激素只能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项错误。
7.D【解析】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项正确。
8.C【解析】由题图可知,注射TRH前,甲中的TSH浓度明显低于健康者,注射TRH后,甲中的TSH浓度和健康者体内的相同,说明患者甲体内严重缺乏TRH,可知患者甲的病变部位可能是下丘脑,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注射TRH前后,乙中的TSH浓度几乎没有变化,结合TRH能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合成分泌TSH可知,乙的病变部位可能是垂体,乙中甲状腺激素少,对下丘脑的反馈抑制弱,TRH浓度较高;患者甲体内严重缺乏TRH,推出乙体内TRH浓度比甲高,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注射TRH前后,丙中的TSH浓度都明显高于健康者,说明丙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少,故患者丙的病变部位可能是甲状腺,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过少,C项错误;若给健康人注射TSH,甲状腺激素增多,则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会引起TRH的分泌减少,D项正确。
9.C【解析】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项正确;肾上腺素可以使心跳加快,心率加速,常在紧张恐惧时分泌增多,B项正确;脑干活动增强,呼吸频率加快,小脑活动增强,有助于维持躯体平衡,C项错误;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活动增强,出汗增多,D项正确。
10.B【解析】饮水不足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A项正确;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而呼吸中枢在脑干,B项错误;当人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增强,尿量会减少,C项正确;某同学珍惜学习时间很少喝水以便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该做法不能提倡,因为该做法会导致尿量过少,使代谢产物不能随尿排出而引起中毒,损害人体的健康,D项正确。
11.C【解析】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项错误;破坏乙酰胆碱受体会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其结合,使得肌细胞膜不能兴奋,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B项错误;由题意可知,可以采取给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减少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特殊T细胞的产生治疗重症肌无力,C项正确;该抗体和特殊T细胞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D项错误。
12.B【解析】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乙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项错误;抗原—抗体被细胞丙吞噬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如氨基酸等可被细胞再利用,B项正确;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C项错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时,只有细胞甲能进行增殖、分化,细胞乙和丙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项错误。
13.B【解析】生长素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但该实验不能证明,A项正确;②组插入云母片的目的是阻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没有被阻断,B项错误;拔掉②组云母片后,重力导致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会使近地侧生长素含量高于远地侧,进而近地侧生长素促进生长快于远地侧,胚芽鞘弯曲生长,C项正确;由于①3组都背地弯曲生长,而②组不能弯曲生长,因此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D项正确。
14.D【解析】当生长素浓度大于10-3mol·L-1时,加IAA组豌豆茎生长量小于不加IAA组,说明高浓度生长素抑制了生长,而生长素浓度大于10-7mol·L-1且小于10-3mol·L-1时,加IAA组豌豆茎生长量大于不加IAA组,说明低浓度促进生长,A项正确;用浓度为10-7mol·L-1的生长素(IAA)处理豌豆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茎的相对生长趋势为0,但由于自然状态下,对照组也会表现为生长,因此茎也会伸长,B项正确;据图可知,促进茎生长达到最大值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介于10-4~10-5mol·L-1之间,C项正确;本实验研究的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影响,因此不能得出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的不同部位,作用效果相同,D项错误。
15.D【解析】分析可知,本研究中各组插条处理方法、处理时间等条件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A项正确;表中浓度下,使用NAA和IBA处理后,生根数大于对照组,即起促进生根的作用,而ABT处理后生根数小于对照组,即起抑制生根的作用,B项正确;插条生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内源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实验中用同一种方法对插条进行处理,可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D项错误。
16.D【解析】这种鸟不善飞翔,决定这种鸟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项正确;这两个岛上的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时间一长,有可能由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B项正确;由于这种鸟专食草籽,所以一定属于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C项正确;当该鸟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也可能由于传染病、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种群密度减少,D项错误。
17.B【解析】传染病的发生能使蝗虫的死亡率上升,从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根据题干“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产卵场所,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可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更可能小于干旱环境,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环境资源和种群密度均可影响蝗虫种群的分布,C项正确;据题干可知,合理灌溉和耕垦湖滩荒地等可以防治蝗灾,D项正确。
18.C【解析】a、b两批次酵母菌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最后保持不变,由此推测a、b两批次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A项错误;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t2时,a、b均已达到K值且K值相同,说明两个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的量和其他环境条件最可能相当,B项错误;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大于a,C项正确;由曲线图可知,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到K/2左右,种群的增长速率有相同的时间点,D项错误。
19.A【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空间形成的结构,而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形成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A项错误,C项正确;光照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B项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即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会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D项正确。
20.C【解析】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不同方向上的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二者的复杂程度没有相关性,A项错误;初生演替过程中也有从灌木阶段发展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B项错误;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而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由此可见,生物间存在捕食关系时不可能同时存在互利共生关系,C项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含义不同,D项错误。
21.D【解析】样方法除用于调查植物和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外,也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物种数目,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为取样器取样法,A项正确;外来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可能构成竞争关系,如在空间、阳光等方面的争夺,B项正确;据图可知,生态系统中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随季节变化,因此可推知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C项正确;据图可知,12月至次年1月,中度入侵区的植物物种数等于重度入侵区,D项错误。
22.C【解析】结合图示和藻类的生活特点,可得出乙、丙藻之间是竞争关系,A项错误;据图可知,0~10天内甲藻的数量呈“S”型增长,B项错误;据图可知,第15天时甲藻的增长率为0,说明甲藻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项正确;据图可知,在移走螺之前(第О天),三种藻的数量为丙藻>乙藻>甲藻,移走螺一段时间后,三种藻的数量最终变为甲藻>乙藻>丙藻,说明螺的捕食喜好最可能是甲藻>乙藻>丙藻,D项错误。
23.C【解析】由图可知,丁种群数量明显多于其他营养级,最可能为生产者,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后减少,可推出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A、D项正确;ab段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数量增多,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B项正确;图中仅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其他动植物,C项错误。
24.A【解析】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B项错误,A项正确;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但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之分,故并不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项错误;(捕食)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2)特异性受体 释放痛觉神经递质
(3)海洛因具有与脑啡肽相同的作用,和受体结合后抑制痛觉递质的释放(2分) 海洛因可促进脑啡肽的释放或抑制脑啡肽的回收(合理即可)(2分)
(4)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减少或脑啡肽受体减少,对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减弱,若毒瘾发作时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增加(2分)
【解析】(1)痛觉形成过程中,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的痛觉神经递质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产生了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2)由题图分析可知,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使得膜电位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实现镇痛作用。
(3)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若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则不会产生疼痛。据此推测,海洛因具有镇痛作用可能的原因:①海洛因具有与脑啡肽相同的作用,和受体结合后抑制痛觉递质的释放;②海洛因可促进脑啡肽的释放或抑制脑啡肽的回收,从而具有镇痛作用。(4)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具有镇痛作用,吸毒成瘾者由于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可能出现自身脑啡肽释放减少或脑啡肽受体减少,对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减弱,若毒瘾发作时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增加,故成瘾者毒瘾发作时痛不欲生。
26.(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增加产热,使体温上升 相等 加盖棉被会影响热量的散失,不能达到降温目的(2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抗原被释放出来后与抗体结合(2分)
(3)增加记忆细胞的数量和维持抗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浓度(2分)
【解析】(1)寒战是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引起,能够增加产热,使体温上升。当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时,体温能维持在某一温度下。病人高烧时,体温调节能力出现障碍,加盖棉被并不一定能使病人出汗,反倒会影响热量的散失。
(2)乙脑病毒进入血液时,机体消灭病毒依靠的免疫为体液免疫。当病毒进入细胞后,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此为细胞免疫。
(3)婴儿在8个月时要注射第一针乙脑疫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几周后还要进行加强注射,加强注射的目的是增加记忆细胞的数量和维持抗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浓度。
27.(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色氨酸 抑制
(2)近基端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或等于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2分)
(3)减少 增加
(4)适宜浓度脱落酸组、适宜浓度乙烯组、适宜浓度脱落酸+适宜浓度乙烯组、等量蒸馏水组(4分)
【解析】(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成的。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进而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脱落酸还能抑制种子的萌发。
(2)图中显示,近基端生长素浓度越高,远基端生长素浓度越低,越有利于叶片脱落,说明离层区、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决定了叶片是否脱落,即近基端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或等于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时,有利于叶片脱落。
(3)由题干信息可知,叶片脱落的自然调节是由叶片供应的生长素和乙烯共同作用来实现的,高浓度的生长素会引起乙烯释放,同时会引起组织细胞对乙烯的不敏感。幼嫩的叶片产生大量的生长素,同时会使组织细胞对乙烯不敏感,从而防止了叶片的脱落。当叶片老化时,一方面从叶片供应的生长素减少,使离层细胞对乙烯的敏感性增强;另一方面,叶片衰老使乙烯的合成增加,这样就会促进叶片的脱落。
(4)实验目的是探究乙烯和脱落酸对植物叶片脱落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实验组别应至少设置三组,即适宜浓度脱落酸组、适宜浓度乙烯组、适宜浓度脱落酸+适宜浓度乙烯组,再加上等量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因变量为相同时间内叶片脱落的数量。
28.(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样方 120(2分) 偏大
(2)衰退 b
(3)偏大
(4)抽样检测 不需要
(5)30(2分)
【解析】(1)狗尾草属于植物,通常用样方法来估算其种群密度;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60/总=10/40,总数=240只,又因为面积是2km2,因此种群密度为240/2=120只/km2;若标志物脱落,则第二次捕获里面被标记的数目变少,因此总数偏大,密度偏大。
(2)图中d点入小于1,说明该果园中田鼠种群数量比前一年的少,因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大于1,种群数量上升,因此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为b(即第4年的数量)。
(3)结合示意图可知,后盖盖玻片会使滴入的细胞悬液过满,血球计数板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计数板上应该有的数目多,因此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
(4)1mL培养液中的活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混合均匀,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计数;死细胞可以被台盼蓝染成蓝色,对活酵母进行计数时,不需要统计被染成蓝色的个体。
(5)预期密度为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除以稀释倍数再乘以血细胞计数板的体积,即为血细胞计数板中的个数。稀释1000倍(3×109/1000)再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了2倍(3×109/2000=1.5×106个/mL),血细胞计数板的体积为0.1mm3=1×10-4mL,因此血细胞计数板中共有1.5×106×1×10-4=150个,血细胞计数板一共有25个中方格,故5个中方格中有150÷5=30个。
29.(12分,每空2分)
(1)互利共生
(2)地下部分
(3)竞争 加拿大一枝黄花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当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种群水平
【解析】(1)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为加拿大一枝黄花提供无机盐(NH4+),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为AMF提供有机物,说明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2)结合柱状图可知,低浓度铵态氮处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受影响较大,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氨缺乏环境下能成功入侵的机制是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
(3)结合表格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含AMF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对照组低,因此在极度缺氮环境下,AMF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MF+固氮菌这一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量高于对照组,说明固氮菌的存在可为加拿大一枝黄花提供氮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因此大大小小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不能称为群落的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