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6《猫》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6《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2 18: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题:26《猫》
主备人:柳埠一中 杨玉华
复备人:宗西涛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编了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的: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符合学生的思想认识,与生活较接近,理解起来不难。
学生还想知道的:
体验人与动物之间的挚爱真情,文章的散文美。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
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学困生分析:
学生的朗读没问题,但理解作者的情感难度较大,应让他们多读多说多理解。学困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下掌握以上字词的音形义。学困生也能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但复述故事情节可能不够流畅,丢三落四,抓不住重点。学困生理解中心句有难度,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复述情节的能力。
积累“怅然、怂恿、污涩、红绫、蜷伏、悲楚、惩戒、妄下断语”等字词。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文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教学重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情感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复述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复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本、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齐读《猫》,你家养过猫吗?你喜不喜欢它?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铎,有舌的大铃。振铎:摇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振铎以警众。
二、检查字词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
三、读猫,说故事
1、让我们变身为文中的小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简单概述猫的故事吧。
以“咪呜,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来开头。
2、看来,三只小猫各有各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说一下这三只猫各有怎样突出的特征?
【板书】
四、读人,悟真情
三只小猫个性迥乎不同,命运也各有悲欢离合,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表现“我”的心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 ,我体会到          。
【板书】
概括
师:作者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第一只猫作者很喜欢,但死后作者仅是“酸辛”,第二只猫作者“更喜欢“,但丢后作者只是“愤恨”,第三只猫“很难看”作者“不大喜欢”,但死后作者却永不养猫,(板书)【鲜明的对比,反常的举动】,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对作者来说不寻常的事情。
五、第一现场(创新支点)
1、师:第三只猫死后,作者“永不养猫”,那么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件?
芙蓉鸟被害事件
2、多媒体出示:
芙蓉鸟被害事件(案件)
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案发前的表现: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真相: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审理结果:猫被冤枉了,而且被打,以致死亡 。
【假如你就是这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3、案件反思:
师: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
原来如此,这第三只猫的死与作者有关,不管猫是怎么死的,我们不追究它的死因,但正是作者的妄下断语,打了猫,才使它出逃死亡,作者认为自己的猫死亡的罪魁祸首,所以才永不养猫。
六、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哪里是在写猫呢 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
对文中的“我”、猫、妻、周家丫头、张婶等,你想说点什么,请用下列句式尽情发挥:
对于 ,我想说 。
你代表作者或人类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
“我错了,请原谅我吧!虽然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但是我从此学会了珍视每一个像你这样的小生命,不会因为弱小、残疾等原因无视或歧视你们。”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所以人和动物之间、人和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都需要宽容和理解,都应该尊重与被尊重、都应该相互信赖
七、总结
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有良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爱心。
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能忽视。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尊重他人 尊重生命 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
附板书设计:
26、猫
尊重他人 尊重生命
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