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30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30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2 19:2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第六单元第30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主备人:李红伟 复备人:王金山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已知: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有简单的社会经历。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思维活跃,他们的参与意识强。有了最基本的诗词赏析的能力,且已略有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
未知:但他们思维的客观性差,情感的感受程度浅,参与的盲目性强。对作者作品的主旨把握和理解还不深入。
想知:作者作品的特点。
学困:八年级的学生诗词背诵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对于作品把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做到深入浅出,要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去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和边塞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歌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 创新支点:推敲和欣赏词语运用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 : 听读、译读、品读、比读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习这首诗的要求:
(一)了解作者:教师投影作者资料
(二)听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译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一)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
(二)听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A学生朗读诗歌,并根据题解划分层次。
B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的两部分,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三)译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学生合作研讨本诗的大意)
1、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2、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3、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
A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
B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C临别时 (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
D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以上四点进行总结,总体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感情。
3、语言揣摩这首诗中有许多词语运用很精妙,值得推敲和欣赏。
如:“卷”、“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学生在力不从心的时候,师点拨。
4、赏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这句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不见被送别之人了,只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他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此点引导学生理解。
三、学生试背全诗,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四、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五、作业 A 默写诗歌
B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