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2022古代诗歌鉴赏
了解诗歌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
诗
词(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曲
古体诗(唐前及唐后仿作,乐府诗和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歌行体)
近体诗(成于唐,分律诗、绝句(五言、七言)
小令
散曲
剧曲
套曲
古体诗(古风)
李夫人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字句不限
平仄不拘
对仗随意
押韵自由
歌行体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
1、通常用“歌”、“行”、“吟”“引”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2、篇幅可短可长。
3、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
4、声律、韵脚、平仄等格律比较自由。
5、句式比较灵活,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
2
3
4
5
6
7
8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sen
yin
xin
jin
八 句四联
偶句押韵
颔联颈联对仗
讲究平仄
近体诗
律诗——蜀相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
2
3
4
liu
lou
四 句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
近体诗
绝句——登鹳雀楼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词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上片,下片。
词(诗余、长短句)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必有词牌,可有题目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调有定格
词(诗余、长短句)
上景下情
讲究过片
韵有定位
宫调曲牌题目
句中可有衬字
押韵对仗自由
用语不避俚俗
曲(词余)
中吕·山坡羊·大江东去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过,为功名走尽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墓,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①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
而有自然隐逸,狷介【juàn jiè】不羁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④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安史之乱后,有反映战争创伤、忧国忧民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诗歌的
时代特征
⑤北宋诗重义理。如苏轼《题西林壁》
⑥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丧,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⑦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⑧清诗多为遗民诗,革新诗。
读懂“诗家语”
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如何明白诗歌表层意思
16
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诗歌由于炼字、炼意的需要,常会改变词性。
声律
17
把握词性改变!
还原语序!
补充出省略内容!
读懂表层义
解决办法:
1.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2.重视词语、古代文化常识和典故的识记积累。
整合句意,大致翻译!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把握词性改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春风又绿江南岸。
改变词性的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其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炼字!
一、把握词性改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悦:使……感到快乐,空:使……消除。山中的景色使飞鸟感到快乐,潭中的影子使人消除心中的杂念。“悦”写出了寺后的青山焕发着的日照的光彩,使得鸟儿们也自由的欢唱。“空”写出了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影在湛然空明的潭水之中,使得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这两个字写出禅院优美绝世的居处和忘情尘俗的意境。
使动
21
二、还原语序!
炼意!
正确语序应为: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一) 语序颠倒的类型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宾语在主谓之间。如杜甫《月夜》中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思念自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多有不谐。
4、定语挪后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状语的位置
A、状语置于句首。
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与缲车纺丝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充满了乡村情趣。
B、状语位移成宾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若果真如此表达,则不单是音律不美,诗的含蕴也将会顿减,以至索然无味。让“春风”作“笑”的宾语,仿佛能看见桃花之痴情无知,这样似乎更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省略句:古诗中省略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语法成分是常见的现象,此外,有些诗句还包含言外之意,为了理解诗的含义,在理解诗句时需要补出省略的成分。这其中包含两类:
A明省:指语法上的省略成分。
B暗省:指诗歌语句中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
三、补充省略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整合句意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30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谢冕
含义——韵味
读诗深层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方法归纳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总结方法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总结方法
例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总结方法
【例】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总结方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请找找下列两首诗的“情感关键词”。
枫桥夜泊 张继
相见欢 李煜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总结方法
意象与情感
月亮
思乡 、思亲;人生的园满、缺憾;幽静、美好
杨柳
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
高洁、隐逸
梧桐
凄凉悲伤
浮云
漂泊
意象与情感
杜鹃
凄凉、哀伤
鹧鸪
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寒蝉
悲凉
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 羁旅伤感 、指代书信
例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结合诗简要分析。
①表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分)结合注释因为诗人仕途失意,所以“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1分) “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1分)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总结方法
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答: 写的是紧张而艰苦的军旅生活,对于揭示盛唐时期为国戍边的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虽然军旅生活紧张而艰苦,但是将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不减,爱国热情、报国丰志不减,从而有力地反衬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思路点拔]
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貌。当然,是完全建立在前三联的对军队艰苦生活的刻画基础上的。没有前三联的烘托,就没有尾联这种昂扬、乐观、豪迈情感的直接抒发。
(七)看尾句 ,卒章显志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总结方法
课堂小结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七)看尾句 ,卒章显志。
古诗词鉴赏
鉴赏诗词莫要慌
平心静气细思量
先从标题来入手
再借注解来相帮
诗中意象要注意
暗示形象和思想
题干务必要精读
一字一句不能放
扣住词句来作答
自己不要乱主张
答题指津顺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