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阶段综合练习: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阶段综合练习: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Word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2 11: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中,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  )
2.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所示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它的示数是38 ℃ B.它的分度值是1 ℃
C.它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体温计消毒要用医用酒精擦拭
3.关于物态变化,的四个现象中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的图像如图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冰是晶体 B.冰的熔点是0 ℃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 min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5.现在超市里卖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饭店、厕所、汽车等,有清新空气的作用,使所处环境温馨芳香。该现象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
A.汽化 B.升华 C.凝华 D.熔化
6.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一种方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使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淡水。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水的物态变化有 (  )
A.汽化、凝固 B.汽化、液化 C.液化、凝华 D.升华、凝华
7.镓是一种稀有的蓝白色金属。将一小块金属镓放到手心后,它很快就会变成一颗晶莹的液滴,在手心滚来滚去。其原因是 (  )
A.金属镓的沸点低于37 ℃ B.金属镓在手中发生了熔化
C.金属镓的这一变化需要释放热量 D.固态金属镓的温度高于手的温度
8.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吸水性好的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下列关于简易冰箱制冷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③水蒸发时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较低
④提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如图所示为摄影师在冬天拍摄的“钻石尘”奇观。据了解,在极寒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极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一般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待太阳出来以后,这些小冰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钻石一样,故名“钻石尘”。由于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因此极为罕见。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钻石尘”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钻石尘”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由于其吸热汽化了
D.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由于其吸热液化了
1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冬天戴眼镜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变得“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C.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属于液化现象
D.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11.某同学做水沸腾实验时,得到水的沸腾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第6 min水开始沸腾
B.该同学所处环境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C.在第5 min停止对水加热,水仍能够持续沸腾
D.为了缩短加热至沸腾时所需要的时间,可以通过适当提升水的初温来实现
12.根据下表的数据,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汞 -39 357
铅 327 1740
A.80 ℃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 ℃时,应选用汞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 ℃的汞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铅在500 ℃时是固态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27分)
13.如图甲所示,测量水温的做法正确的是    ;在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时,如图图乙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正确的是    ;如图图丙所示,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
14.初春的早晨,南湖公园的湖面上结了一层薄冰,这是    现象。由此可知,昨夜的最低气温是     (选填“0 ℃”“0 ℃以下”或“0 ℃或0 ℃以下”)。
15.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医护人员工作时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防疫人员定时将消毒液喷洒在地面,不久,喷洒过的潮湿地面会逐渐变干,这是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6.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要  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达到“无霜”。
17.将分别装有热水和冰水的甲、乙两只玻璃杯,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两杯壁都会出现小水珠,其中在内壁出现水珠的是    杯。
18.在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这三种物质中,甲和    可能是同种物质,如图果是同种物质,那么是由于物质的    
不同导致甲熔化得更快。
19.我国古诗诗歌《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其中“白露为霜”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    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霜在深秋时节温度很低时才会出现,这说明霜形成时要    热量。
20.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路面结冰。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除冰的原理是降低    ;某同学上网查询了盐水凝固点与盐水浓度的关系如图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简要结论:                          。电影《泰坦尼克号》较真实地还原了游轮在大海上撞到冰山后沉没的场景,如图果当时海水可以看成浓度为4.3%的盐水,那么海水的温度约为    ℃。
盐水浓度 小于0.1% 2.9% 4.3% 11% 15% 23% 23.8% 25% 26% 36.3%
凝固点/℃ 0 -1.8 -2.6 -7.5 -11 -21 -17 -9.4 -1.8 0
三、简答题(3分)
21.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气”;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粉”“白气”和“汗”各是怎样形成的
四、实验探究题(共34分)
22.(12分)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物质 熔化时间/min
冰 9
萘 4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段,此过程中海波    (选填“吸”或“放”)热。
(2)图中,海波在D点是    态,在G点是    态。(均选填“固”或“液”)
(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 g的冰和萘,用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图上表所示。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23.(10分)同学们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用到的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停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底部,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为了准确测量水温,接下来的操作是      (选填“将温度计上移”或“将石棉网下移”)。
(2)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这时候的水  (选填“已经”或“没有”)沸腾。
(3)小明和小虎分别使用相同质量的水进行实验,他们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图丙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4)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不能使用    (选填“汞”“煤油”或“酒精”)温度计。(汞的沸点为357 ℃、煤油的沸点为150 ℃、酒精的沸点为78 ℃)
24.(12分)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小明用甲中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碘锤玻璃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他认为是因为碘从     态直接变成了     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2)经查阅资料发现:1个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7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根据这些资料,小华认为小明所做的实验,碘也经历了先     再     的物态变化过程,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3)小华设计了如图图乙所示的实验,你认为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理由:   。
答案
1.B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红外测温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汞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数字式体温计是根据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B  此体温计上1 ℃分成10份,1份代表0.1 ℃,所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其示数为38 ℃,故A正确、B错误;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所以它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正确;用医用酒精擦拭体温计既方便有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故D正确。
3.C  冰凌是由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冰块,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C正确;湿衣服变干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此过程中吸热,故D错误。
4.C 
5.B 
6.B  海水蒸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水蒸气凝结变为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7.B  晶体熔化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金属镓放在手心,能够熔化,说明该物质的熔点低于手掌的温度,故A错误;将一块金属镓放在手心,金属镓很快熔化成了一颗液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故B正确;金属镓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故C、D错误。
8.C  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故①正确;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故②正确;③蒸发吸热,具有制冷的作用,水蒸发时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较低,故③正确;④提高水的温度,虽然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同时也提高了饭菜的温度,容易变质,故④错误。
9.B  “钻石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极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形成的,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B正确;“钻石尘”消失,是固态小冰晶吸热变为气态水蒸气,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D错误。
10.B  樟脑丸变小了,是固态物质吸收热量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说法错误;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镜片上液化成小水珠,故B说法正确;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灯丝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说法错误;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说法错误。
11.D 12.C 13.D b -6
14.凝固 0 ℃以下
15.液化 汽化 16.放出 熔化 17.甲
18.乙 质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在熔化过程中都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故三种物质都属于晶体;甲和乙的熔点相同,故它们有可能是同种物质。由于乙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才能熔化,说明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所以是由于物质的质量不同导致甲熔化得更快。
19.水蒸气 凝华 放出
20.熔点 盐水凝固点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 -2.6
21.冰棍上挂着的白花花的“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冰棍周围冒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玻璃杯外壁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杯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22.(1)BC 吸 (2)液 固 (3)相同 不同
23.(1)94 将温度计上移 (2)没有
(3)小虎在实验时没有在烧杯上盖带孔的纸板(合理即可)
(4)酒精 
(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94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底部,测量结果会偏高,为准确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应上移;(2)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温度,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所以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还没有沸腾;(3)小明和小虎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图丙所示,水的质量、沸点、初温相同,达到沸点时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加热过程中热量散失的速度不同,应是小虎在实验时没有在烧杯上盖带孔的纸板,造成散热快,加热时间长;(4)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酒精在该温度会汽化,因此不能用酒精温度计。
24.(1)固 气 (2)熔化 汽化 (3)能 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不会熔化,只能升华
(1)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小明的实验中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3)将碘锤放在水中进行水浴加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碘的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