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一) 物态变化的辨别与图像问题
类型一 六种物态变化的辨别
1.网络上流传一段视频是关于怎么变滴水成冰的魔术,其中“滴水成冰”涉及的物态变化为 (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蒸发
2.[2019·潍坊] 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
A.汽化 B.升华 C.凝华 D.液化
3.[2019·海南] 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熔化和凝固 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 D.液化和凝固
4.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冰花”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射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5.下列对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初春,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
B.盛夏,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C.深秋,树上挂着洁白的雾凇
D.隆冬,江水变成剔透的冰
6.如图所示,喷雾降尘车流动除尘,喷出水雾的过程 (选填“发生了”或“没发生”)物态变化;一会儿水雾就消失了,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7.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气体, 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时遇到暖气流熔化,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类型二 吸热与放热
8.[2020·鞍山]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9.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是( )
A.冰的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0.下列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A.包子蒸熟后,将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因为汽化吸热
B.冬天向手心“哈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因液化放热而使手心变暖
C.夏天向手背“吹气”,因加快蒸发吸热而使手背感到凉爽
D.相同情况下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高
1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雪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雨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类型三 图像问题
12.如图所示是酒精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酒精的沸腾属于液化现象
B.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要放热
D.酒精在任何情况下的沸点都是78 ℃
13.如图所示是海波的凝固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海波的凝固点是60 ℃
B.海波在第14 min时恰好全部凝固为固态
C.海波在BC段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D.海波凝固过程持续时间为8 min
14.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的时间为6 min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15.中能正确描述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是 ( )
16.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
C.甲物质在4~6 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6~10 min内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17.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的熔化图像,则 是晶体, 是非晶体。其中晶体的熔点是 ℃,图中B处甲的状态是 态,C处是 态,E处是 态。48 ℃时甲的状态是 。
18.如图甲所示是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的初温是 ℃;加热至水沸腾用了 min;如图图乙所示,在沸腾过程中试管中水的温度也为 ℃,却不沸腾,其原因是 。
19.[2019·玉林] 如图所示,请大致画出海波熔化前和熔化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答案
1.A “滴水成冰”是水变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D 雪糕周围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3.A 粉末为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为熔化;由液态再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4.B 喷出的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若气温为0 ℃,水在温度降为0 ℃后,不能继续放热而凝固,所以气温应低于0 ℃。气温没有回升,所以“冰花”不会熔化,只能是发生了升华,升华吸热。
5.C 冰雪变成涓涓水流,固态冰变为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正确;江水变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6.没发生 汽化 水雾车只是将水打成很小的小水滴,因此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水雾消失时,变成了肉眼看不到的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7.凝华 升华 吸收
8.A 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霜是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
9.C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霜。
10.D 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A说法正确;冬天向手心“呵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因液化放热而使手心变暖,故B说法正确;夏天向手背“吹气”,因加快蒸发吸热而使手背感到凉爽,故C说法正确;相同情况下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需要放热,故D说法错误。
11.A 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B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雨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D错误。
12.B 沸腾属于汽化现象;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 ℃,气压改变,酒精的沸点也会改变。
13.C 由图可知,BC段对应的是海波的凝固点,应为48 ℃,故A说法错误;凝固时温度不变,因此温度再次下降时说明凝固结束,不再出现固液共存态,由图可知:从第2 min开始凝固,第8 min时全部凝固为固态,故B、D说法错误;BC段时海波凝固放热,温度不变,故C说法正确。
14.B 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石蜡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B正确;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熔化的时间为6 min-2 min=4 min,故C错误;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不是冰,故D错误。
15.D 铁轨的铸造过程是先熔化后凝固,图D符合题意。
16.C
17.甲 乙 48 固 固液共存 液
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18.90 7.5 100
温度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
由图甲可知,初温为90 ℃;温度不变时,水开始沸腾,因此加热至沸腾用了7.5 min;由图可得,7.5 min后,水的温度不变;且此时沸点为100 ℃,因此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均为100 ℃。图乙,试管中的水只到达了沸点却无法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沸腾。
19.如图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