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6: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老天哪!
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据古籍的描写复原的圆明园鸟瞰图
据古籍的描写复原的圆明园鸟瞰图
任务一:说一说
对于这次远征中国,身为法国作家的雨果和巴特勒上尉分别是什么态度
(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总结)
雨 果
巴特勒上尉
体面的、出色的、
光荣的、希望获得赞誉的
强盗 行窃
一次偷窃 两名窃贼
我也来说说:
利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你对此事的情感,如赞美、痛心、讽刺等。
不可名状、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富丽堂皇、
眼花缭乱
任务二:赏一赏
一首诗——一首对圆明园盛情
      赞美的抒情诗。

 一幅画——一幅对英法强盗
    强烈鞭挞的讽刺漫画。
★ 希腊巴特农神庙[图]
一首诗——铺陈渲染
一幅画——辛辣讽刺
铺陈:外观与规模、建筑材料、装饰材料、
静态结构、动态景物。
渲染:排比、夸张、白描
评价:类比、比喻
反语
比喻
互文
对比鲜明
比喻形象
排比有力
反语辛辣
感染力强
一首诗——极力赞美
一幅画——无情揭露
怎样的奇迹
——为什么有这样的奇迹
——赞美这个奇迹
怎样消失的
——为什么会消失
——对消失的态度
逻辑严明
任务三:想一想
为什么说“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属于各国人民的?
为什么不直接谴责侵略者,而是先描绘圆明园的景象?
为什么文章结尾说拿破仑三世展出的是“富丽堂皇的破烂”?
文中为什么说“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
雨果的文章中隐藏着对祖国与英国的极大憎恨,这样强烈的抨击,难道他不怕被报复吗?
为什么巴特勒上尉这么重视雨果的评价?
如何评价雨果?
法兰西的良心!
人类的良心!
1、议论文三要素?说理的艺术?
任务四:小结比较
2、议论性书信与演讲稿相似点?
①针对性
②价值观
③逻辑性
④感染力
论点?论据?论证?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让我们记住
请大家阅读
读完此信,你对雨果作何评价?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尊敬的雨果先生:
此致
敬礼!
一个十分敬重你的中国学生
2022年7月5日
尊敬的雨果先生:
你好!
读了你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我深受感动,英、法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去攻打中国,就像一个大人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孩子一样,他们是卑鄙的,是无耻的。
而你却不顾自身危险去伸张正义,这种行为深深打动了我,正是因为有你们这些主持正义的人,才会有今天的中国,有今天的我们。当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导致了这件事的发生。因为有你的那封信,揭发了英法两国的阴谋,让所有人都知道了真相。
今天的中国,正在全方面的发展,而那一段屈辱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更激起了我们的斗志。我相信,总有一天法国政府会将赃物还给我们中国的,而这一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就等着我们一个箭步冲上去。
最后,我郑重的向你道谢,谢谢你,为我们伸张正义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你的!
此致
敬礼!
一个十分敬重你的中国学生
2022年7月5日
惊骇hài 瞥见piē 箱箧qiè
制裁cái 赃物zānɡ 晨曦xī
给予jǐ 洗劫jié 野蛮mán
字词积累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珐琅
瞥见
晨曦
zāng 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qiè 小箱子
cái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形容东西完全消失,一点不留下
fàláng
piē 一眼看见
xī 早晨
巴黎圣母院遭遇严重火灾
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其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下倒塌。数百名消防员赶到现场抢救,最终成功控制火势,保住圣母院的主体结构。16日早上,在大火燃烧了近15个小时后,巴黎消防员宣布火势已全部扑灭。虽然主体建筑骨架和两座钟楼在大火中幸免于难,但圣母院的塔尖坍塌,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消防人员称,一些内部结构仍有倒塌风险。火灾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有一名消防员受重伤,法国文化部长表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品将被转移到卢浮宫保管。
(网友热议)
小绵羊:就让法国人去哭泣吧!一百多年前,他们可曾听到羸弱的中国人的哭泣!
梵高:圆明园被烧、被抢是人为的,是侵略,圣母院失火是事故,而且文化就是有国界的。还有,因果报应的道理是深入中国人民的骨髓的,不是一句大爱天下就能改变的!说一句因果报应就不是好人了?
兔子先森:要烧也是法国人的文物,跟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新华国际时评:巴黎圣母院火灾引出的文化反思
韩梁、郑汉根/新华社2019-04-19 14:41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巴黎圣母院日前在火灾中严重受损,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遭受重大损失,让人痛心。而舆论围绕这场大火的讨论折射出的一些情绪和动向,值得关注和反思。
一些人把这场火灾与一百多年前那把烧掉圆明园的大火联系在一起,言语中不乏嘲讽,甚至为这场人类文化遗产遭遇的劫难叫好,流露出一种“复仇”快感。中国古语说:“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爱国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缺乏同理心的念头是一种非理性情绪,与爱国热情无关。
中国是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对待不同文明一向怀着海纳百川、惺惺相惜的心态,对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向来心怀赏悦。当其他国家遭遇巨大文化损失时,以人类文明的开阔视野而非民族恩怨的狭隘眼光,与当地民众感同身受,共情共伤,当是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
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深思。近年来,全球各地文物古建遇险的事情多次发生。巴西国博大火、巴米扬大佛遭毁、叙利亚古迹遭劫……其中一些文化遗产损毁的程度可能远超巴黎圣母院,而其在全球范围引发的惋惜和痛心,远比不上巴黎圣母院大火带来的冲击。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受到的尊重和关注处于不平等状态。从人类文明视角看,文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价值没有高下之分。对不同文化给予同样关注、对不同民族给予平等对待,是一个美好世界应有的样子。
对灾难的痛恻不分民族,对文化的珍视、对美的热爱超越国界。用理性替代偏狭,用共情替代冷漠,同时,对不同文明投以同样珍视的目光和关怀,让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交相辉映,这才是人类文明应有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