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
一、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________称为机械运动。
2.马路上站岗的交通警察相对于岗亭是________的,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是________的。在描述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__________而言的。
3.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__________。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4.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
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时间的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有__________。
6.正确使用刻度尺,要掌握”五字”要领。(1)认:使用刻度尺前认清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零刻度线。(2)放:刻度尺要沿着物体正放,有刻度的一边________被测物体。(3)看:读数时,视线应与________垂直。(4)读:读数时,要估读到__________的下一位。(5)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________组成,数字部分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7.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偏差叫误差。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三、速度
8.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取相同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二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9.速度: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_______与通过这段________所用________的比称为速度。速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速度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
10.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它表示物体在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1 m/s=________km/h。
1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_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_______
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1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我们用____________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等于通过的路程除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了测量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所通过的________和所用的_____
_______,然后用公式________就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室中常用_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测量路程和时间。
教材知识纵横
一、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 运动的路线是直线,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不变 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方向不变,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
速度 用v=求速度,但不能认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跟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而只能认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均无关 用v=求路程s或时间t内的速度时,必须明确研究的运动过程,用这段过程的总路程和运动的总时间计算,在平均速度公式v=中s一定是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平均速度与时间、路程的选取有关
二、误差与错误
区别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①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②跟测量者读取的估读值有关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能否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参照物及其选择
如图图图所示,妈妈和小东乘自动扶梯下楼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东是__________,以妈妈为参照物,小东是__________,所以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
命题点2 刻度尺的使用
如图图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3 刻度尺的读数
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图图图所示,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金属片挡板、长木板、小车、刻度尺、停表。
3.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照如图图图所示装置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挡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到撞击挡板所用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填入表格中。
(6)将金属片挡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s2,填入表格中。
(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到斜面中部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填入表格中。
4.记录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5.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____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6.交流与评估
(1)本实验中金属片挡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斜面坡度应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目的是________(选填”延长”或”缩短”)小车的运动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3)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停表,如图图果小车到达金属片挡板位置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__(选填”小”或”大”)。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斜面中部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链接
类型一 参照物及其选择
1.[2020·聊城]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图图”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
2.[2020·成都]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如图图图所示),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907 m。”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遥控抛载安全上浮。对于上浮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静止的
B.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
C.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
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
3.[2019·益阳]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的车速度较大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小
4.[2020·河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驾驶员和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如图图图所示。汽车匀速行驶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于汽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5.[2020·威海]”北斗圆梦,星耀苍穹”,2020年6月30日,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组网成功,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全部定位于赤道上空,这些卫星之间是相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类型二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6.[2020·新疆]下列测量时间的工具中,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测时的是( )
A.日晷 B.沙漏
C.电子手表 D.铯原子钟
7.[2020·海南]一支粉笔的长度最接近(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8.[2020·常州]”握手礼”是中华传统礼节之一,”新冠”疫情期间,为更符合卫生防疫要求,某班同学倡导”夸赞礼”并绘制成宣传画如图图图所示,图中行”夸赞礼”的两名同学的面部间距d约为( )
A.0.5 m
B.1.5 m
C.3 m
D.4.5 m
9.[2020·广元改编]下列物理量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150 cm
B.九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
C.中学生步行的正常速度约为3 m/s
D.一元硬币厚度约为60 cm
10.[2020·广安]图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11.[2020·泰州]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 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停表的示数如图图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s,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类型三 速度
12.[2020·台州]某同学步行的速度约为1.2 m/s,他从家步行到校门口所需的时间约10 min,他家到校门口的路程约为( )
A.12 m B.72 m
C.720 m D.1200 m
13.[2020·上海]甲、乙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像分别如图图图(a)(b)所示。两车先后到达距P点18 m的Q处,时间差为Δt,则( )
A.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2 s
B.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8 s
C.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2 s
D.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8 s
14.[2020·南充]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两车的s-t图像(如图图图)可知,乙车的速度为________km/h;t=0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00 m,乙车追上甲车还需________s。
15.[2020·郴州改编]小明乘车从永兴到郴州,途经郴永大道,看到如图图图所示路牌。路牌中的”6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图果这时汽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________(选填”超速”或”不超速”),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小明至少还需要________min才能到达郴州。
16.[2020·天水]小满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如图图图甲所示,物体的v-t图像如图图图乙所示。
(1)物体在0~1 s内处于________状态。
(2)物体在第2 s的速度是________m/s。
(3)物体在4~6 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m。
17.[2019·贵港]小林家门口到贵港新世纪广场的公交路线全长9 km,周末,小林从家门口的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用时15 min到达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与同学汇合。问:
(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交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多少千米每时?合多少米每秒?
(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20 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交车站需要用多长时间?(假定此公共汽车运行时的速度与v1相同)
类型四 速度的测量及应用
18.[2019·丹东节选]小明同学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路程如图图图所示,并测得小车在这段路程内运动的时间为2 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19.[2020·济宁改编]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图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________(选填”A”或”B”)。
(2)小球A和B在编号1至编号6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________(选填”=””>”或”<”)vB。
答案
章末复习(一)
【核心要点突破】
1.位置的改变
2.静止 运动 参照物 参照物
3.相对性
4.米 m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刻度尺
5.秒 s 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钟表、停表
6.(1)量程 分度值 (2)紧贴
(3)尺面 (4)分度值
(5)单位 精确值 估读值
7.测量值 真实值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8.通过的路程 所用的时间
9.路程 路程 时间 物体运动快慢 v=
10.米/秒(m/s) 单位时间 路程 3.6
11.运动速度 直线
12.运动速度变化 平均速度
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13.路程 时间 v= 刻度尺 停表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运动的 静止的 相对的
命题点2 与尺面垂直
命题点3 10.41 cm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 1.v=
5.变速直线 大于
6.(1)使小车及时停下,便于测量时间
(2)较小 延长 (3)大
(4)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中考真题链接】
1.A 以行船为参照物,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树是运动的,所以会觉得“远树来”。
2.B “海斗一号”上浮过程中,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斗一号”和海面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故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运动的,故A错误;“海斗一号”上浮过程中,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斗一号”和海底之间距离不断增大,故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故B正确;“海斗一号”抓取样本后上浮,“海斗一号”和样本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故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故C错误;“海斗一号”抛掉的重物下沉,“海斗一号”上浮,两者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故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故D错误。
3.D 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故A正确;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故B正确;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大,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故C正确;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小,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应该向西运动,故D错误。
4.静止 汽车匀速行驶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和汽车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所以乘客相对于汽车是静止的。
5.静止 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全部定位于赤道上空,这些卫星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6.D 古时计时工具能粗略地计时,如图图:日晷、沙漏等,电子手表是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工具,不是很准确,故A、B、C不符合题意;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准测时的是铯原子钟。
7.C 拳头的宽度大约1 dm,一支粉笔的长度与拳头的宽度差不多,所以应该是1 dm。
8.B
9.B
10.2.00 图示刻度尺1 cm之间又分为10个小刻度,分度值为1 mm;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2.50 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50 cm,则物体长度为4.50 cm-2.50 cm=2.00 cm。
11.40 5 大表盘读数为0 min,但大于0.5 min,则小表盘读数为40 s;平均速度为v===5 m/s。
12.C s=vt=1.2 m/s×600 s=720 m。
13.C 由图像可知,s甲=3.6 m,t甲=6 s;s乙=6.0 m,t乙=6 s;
则甲车的速度为v甲===0.6 m/s,
乙车的速度为v乙===1 m/s。
甲车通过18 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
t甲′===30 s,
乙车通过18 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
t乙′===18 s,
故乙车先到达Q处,两车到达Q处的时间差为Δt=t甲′-t乙′=30 s-18 s=12 s。
14.72 40 甲的速度:v甲===15 m/s;乙的速度:v乙===20 m/s=72 km/h;乙车追上甲车需要的时间为t,则根据题意可得:v甲t+200 m=v乙t,即15 m/s×t+200 m=20 m/s×t,解得,t=40 s。
15.该路段车速不能超过60 km/h 不超速 40
图中左边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该路段车速不能超过60 km/h;10 m/s=36 km/h,故不超速;右边标志牌的含义是:标志牌处到郴州的距离是40 km;根据v=可得,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小明至少需要的时间为t=== h=40 min。
16.(1)静止 (2)0.5 (3)2
17.(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交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的平均速度:
v1===36 km/h;
36 km/h=36× m/s=10 m/s。
(2)由v=可得,
从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交车站需要的时间:
t2====2000 s。
18.(1)v=
(2)0.4
(3)缓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2)由图可知,小车通过的路程:s=80.0 cm=0.8 m;小车的平均速度:v===0.4 m/s。(3)斜面越陡,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大,运动的时间越短,为了方便计时,斜面应该缓一些。
19.(1)A (2)= (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B球通过的路程不变,所以B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A。(2)编号1到编号6这段时间间隔内,两球所用的时间均为5 s,通过的路程均为4 m,根据v=可知,vA=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