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图图所示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
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
2.用牙轻咬住筷子的一端,用手指轻敲另一端,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右手握住筷子,使筷子不与牙齿接触,保持筷子的位置不变,手指仍像第一次一样敲击筷子,比较两次的敲击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声音响些,说明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些
B.第二次声音响些,说明气体传声比固体传声效果好些
C.第一次声音响些,说明气体传声比固体传声效果好些
D.第二次声音响些,说明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些
3.如图图图所示,实验室里的音叉有不同的规格。音叉上标注的字母“C”表示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由此可判断( )
A.音叉甲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B.音叉甲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
C.音叉甲发出声音的响度最大
D.音叉甲发出声音的响度最小
4.医生为心脏病患者诊断时,常用听诊器听患者的心跳。使用听诊器是为了( )
A.增大心脏跳动的振幅
B.加快心脏跳动的频率
C.增强人听到声音的响度
D.改善心脏跳动的音色
5.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以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6.控制噪声主要在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采取措施。图中属于在接收环节采取措施从而控制噪声的是( )
A.甲:射击比赛时戴防噪声耳罩
B.乙:禁鸣喇叭
C.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D.丁:在铁道边安装隔音板
7.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这是因为( )
A.回声被学生挡住
B.声音分散传出去,回声太小听不见
C.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相差的时间不到0.1 s
D.根本就没有回声
8.如图图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有关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编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他乐器声不同,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9.图是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10.如图图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图图下表。甲、乙相比( )
图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70 1100
乙 110 700
A.乙音调较高
B.甲响度较大
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振动次数较少
11.小明设计了如图图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
B.乙: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丙: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的音调变低
D.丁: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
12.学完声现象后某同学归纳出下列知识结构,其中错误的是( )
A.乐音的特性
B.减弱噪声的途径
C.声现象
D.声音的种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3.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由于钟的________而产生的;“客船”上的人通过________(填乐音的特性)辨别出是钟声。
1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下表所示小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________(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____的影响。
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 331 煤油 1324
空气(15 ℃)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5 ℃) 346 海水(25 ℃) 1531
15.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________(选填“符合”或“不符合”)科学道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记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__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___(选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能传递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17.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地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厨房门窗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方案①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方案②是在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方案③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均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18.如图图图所示,交警正利用某种速度测定器来探测公路上的汽车是否超速,该仪器是利用______________工作的;现代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一种叫做“水母耳”的海上警报器,用来接收____________(前两空均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可听声”),从而预报海上风暴,这种声音的频率_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19.如图图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能传播声音;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分)
20.(6分)如图图图甲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能传声。实验时线应该处于________(选填“松弛”或“紧绷”)状态。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若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________(选填“好”或“差”)。
(3)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乙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__。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__。(均填字母代号)
②若有同学选择琴弦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分)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图图图所示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图甲);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图乙)。
(1)通过对图中甲、乙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说明声音的________大,这种特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图图下实验:如图图图丙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提出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
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发现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四、计算题(共17分)
22.(7分)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2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1 s再次听到回声,则两峭壁间的距离是多少?(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340 m/s)
23.(10分)已知在长为0.68 km的空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1.864 s,已知此时气温约为15 ℃。
(1)求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 331 冰 3230
空气(15 ℃) 340 铜 3750
煤油(25 ℃)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二)
1.C 2.A 3.B
4.C 5.A 6.A
7.C 8.C
9.A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甲、乙、丙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者音色不同。
10.D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的响度小于乙的响度,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甲的音调高于乙的音调,故A、B错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小,故C错误;甲的频率高于乙的频率,说明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振动次数较少,故D正确。
11.A 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空气柱变长,声音的音调变低,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这表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12.A 13.振动 音色
14.小 温度
15.不符合 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这段描写不符合科学道理。理由是:在太空中没有空气,而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
16.振动 音色 信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的;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是鼓声还是镯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17.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
18.超声波 次声波 低于
19.空气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0.(1)固体 紧绷 (2)好
(3)①a、d a、c ②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如图图果线没有绷紧,将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所以,实验时线应该处于紧绷状态。(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图图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表明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好。(3)①要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应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应选择琴弦a和d进行研究;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应保持琴弦的长度和粗细相同,应选择琴弦a和c进行研究。②选择琴弦c和d进行研究,琴弦的粗细相同,材料、长度都不相同,由于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所以,不能得出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
21.(1)振动
(2)响度 物体振动的幅度 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
(3)小 ① (4)EADBC
22.第一次听到回声时,测量员距此峭壁的距离:s1=vt1=340 m/s×=340 m,第二次听到回声时,测量员距另一峭壁的距离:s2=vt2=340 m/s×=510 m,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340 m+510 m=850 m。
23.(1)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t1===2 s。
(2)声音通过金属管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t2=t1-Δt=2 s-1.864 s=0.136 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v2===5000 m/s,查表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