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
1.令人精神振奋的鼓声(如图图图甲所示)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潺潺流水声(如图图图乙所示)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铜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________停止,铜锣不再发声。
2.如图图图所示,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_________。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法。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四种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把发声音叉的叉股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跳动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
4.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 )
A.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
B.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
C.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知识点 2 声音的传播
5.将一台正在播放的收音机用塑料袋封装后完全浸在水缸中,此时人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收音机播放的声音,此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图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传播。
7.下列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
A.岸上的行人听到河水的哗哗声
B.海边的人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C.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
8.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声音的传播途径是( )
A.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D.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介质
知识点 3 声速
9.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m/s。
10.关于”声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340 m/s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
11.[2020·乐山]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 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__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12.如图图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振动产生的
13.如图图图甲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图图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图图图乙所示。如图图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外部环境中去完成,则( )
A.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不会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不会被弹开
C.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会被弹开
D.不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会被弹开
14.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 1450 冰 3230
水(15 ℃)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 1531 铁(棒) 5200
A.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D.真空中声速是0 m/s
15.[2020·江西]如图图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
16.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我们是怎样听到的?同学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做实验,并说出了在生活中的所见。
甲:小华用自行车铃做实验,按响铃以后铃声不断,用手一摸感到铃在振动,耳朵贴到铃上感觉更明显;再用手一按,铃声就停止了。
乙:王明说,钓鱼时,不能在岸上大声说话,不然鱼就被吓跑了。
丙:把闹钟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用抽气机向外抽气,闹铃声越来越小。
甲实验说明发声体在________;生活所见乙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丙实验可推理说明声音在真空中________________。
17.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图图所示。
(1)在没有向外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时,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 m/s,你要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你到墙壁的距离至少应大于多少米?
考| 题| 展| 示
19.[2020·湘西州]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如图图图所示)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鼓面 水 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转换
3.D 把发声音叉的叉股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B正确;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不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D错误。
4.C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产生美妙的声音,用手按住琴弦,琴弦停止振动,所以不再发声。
5.能 水(液体)能传播声音
6.变小 真空中 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C 河水流动发声,通过空气传播,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波浪拍击礁石声,通过空气传到人耳,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通过空气、水传到潜水员耳朵,说明气体、液体可以传声,故C符合题意;马蹄声通过大地传到人耳,说明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效果好,故D不符合题意。
8.C
9.种类 温度 340
10.D
11.液体(水) 510 运动员在水中能听到音乐,是因为液体(水)能传声;小华距山崖:s=s声=vt=×340 m/s×3 s=510 m。
12.C 敲击瓶子时瓶子与水柱共同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用嘴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
13.B 敲响右侧的音叉,左侧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侧音叉的乒乓球会被弹开,这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侧的音叉,使左侧的音叉振动;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则左侧的音叉不会响,乒乓球不会被弹开。
14.C 声音在5 ℃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 m/s,在15 ℃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 m/s,故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故A正确;由表中数据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冰中的传播速度,故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故B正确;声音在15 ℃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 m/s,而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500 m/s,所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故C错误;真空不能传声,即真空中声速是0 m/s,故D正确。
15.振动 空气
16.振动 水(液体) 不能传播
17.(1)能
(2)几乎听不到铃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8.声音传到墙壁所用的时间应大于t==0.05 s,所以人到墙壁的距离应大于s=vt=340 m/s×0.05 s=17 m。
19.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