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七年级 课题: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师:
一、【课标与教材】
1、【解读课标】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 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材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及分析,探究“三大发明”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对宋元科技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考虑问题的初步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
难点:
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于四大发明已有认知,部分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四大发明是如何运作的,还缺乏认识,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及传播;掌握沈括、郭守敬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即“读、写、记”以及游戏竞赛环节的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2)通过角色转换即“看、听、说”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
(3)通过“思、论、辩”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论辩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三大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思维目标:在讲解四大发明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的结构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本课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阅读指导法;
提问启发式;
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誉满全球的四大发明,你知道是哪四大发明吗?(生答)那么你知道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应用和传播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造纸术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其余的三大发明的发明过程、应用、传播及其意义。
【学习新课】
我们首先来探究印刷术。说起印刷术,同学们并不陌生,最早的印刷术是什么印刷术?(生答:雕版印刷术)世界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朝代印刷的什么书?(生答:唐时印制的《金刚经》)请同学们思考雕版印刷有什么欠缺和不便没有?
为帮助同学们思考,老师给你们出一道数学题算算: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要刻完我们这本历史课本(14多万字),需要多长时间呢?(生答:八九年)要八九年时间,还不包括插图。那么同学们,你知道雕版印刷术的不足了吗?(生答:费时费工)而且很不经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场,造成巨大的浪费。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雕版印刷的不足呢?(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把雕版死的字变为活字,死版变为活版,不就既经济又省时了吗?!)
那么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呢?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
通过阅读,同学们知道活字印刷术有哪几道工序吗?(引导学生:刻制单字、
排版、印刷、拆版四道工序)
强调单字必须是反字,并按韵母分类装;排版时用松脂、蜡和纸灰铺底,便于熔化,固定活字;拆版时,熔化松脂、蜡,把活字拆下,分类还原,以备再用。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的字是活的,可以重复使用的;版是活的,可排可拆,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注意:活字是反刻的,想想字怎样才能反刻呢?(引导学生回答:用正写的透明字纸反贴在胶泥上。)
科学是无止境的,你发现毕升发明的陶活字有什么缺点吗?
2、活字材料的改进
引导学生回答:陶活字易碎,吸墨性不强。
指出:为克服不足,活字材料出现了木、锡、铜,直到近代才广泛使用耐磨损、清晰度高的铅活字。而今天的印刷业已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同学们能举个例子吗?(如电脑排版、激光照排、高速印刷机等,印出的日报、晚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等)
科学是无止境的,宋元时期的印刷术还有哪些发明呢?
3、套色印刷和转轮排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图文,指出:套色印刷是最早的彩色印刷,一种颜色需一块版,几种颜色就需制作几块版套着印刷,工艺要求相当高。我国最早的套色印刷品是在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的辽代红、黄、蓝三色佛像版面。转轮排字是元朝科学家王祯发明的,启发同学们自己说说它的好处。(大大减轻了排字工人的劳动强度,坐着就可以挑字,不必走来走去,而且提高了排字速度。)
北宋时期,聪明的中国人不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还发明了什么?(生答:指南针)你知道指南针发明的原理是什么吗?(生答:磁石有指示南北的特性)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战国司南到北宋指南针
指出:指南针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古代中国人一千多年的探索。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发现了磁石有指极的特性,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汉朝司南》模型图,启发学生找出司南的缺点。指出:由于司南体积大、不易磨制、磁性小、转动不灵活等局限性,没能广泛使用。经过长期实践和努力研制,聪明的中国人终于在北宋发明了一种新的人工磁化法,这就是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钢针就磁化为指南针。这种磁针磁性大,使用方便,因此得以广泛使用。直到19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以前,多种多样的磁性指南仪器都是以这种磁针为主体,只是在磁针的形状和装置方法上有些变化。
2、火器的广泛使用
宋元时期,战争多,火器广泛使用,主要有哪些火器呢?(生答: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同学们在影视里见过这些火器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突火枪是世界最早的管状火器,能推动子弹从远处射击敌人,是近代步枪、火炮的鼻祖。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南宋突火枪》图,并口授一则史料:
开庆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于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宋史 兵志》
金元时期的火箭有什么特点呢?它与今天的运载火箭有什么异同?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导入框中的金元火箭发射图和文字材料,完成课本中的动脑筋题。指出:今天的运载火箭和金元时期的小小火箭的发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升空或向前,只是方向和规模不同而已。
宋元的火炮有什么特点呢?(杀伤力已较大)你能举个例子吗?(如教材中的震天雷,火力所及之处,连敌兵的铁盔铁甲都烧红了。)
好了,三大发明及其应用,我们就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讨论祖国的四大发明的传播及意义,把你的感想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意义
为拓展同学们的思维,老师为你们提供两则史料(出示小黑板,并简单解释):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近代思想家 培根
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传播
世界五大洲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入的。如欧洲就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间接传入的。
2、意义
(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宋元科技是灿烂多姿的,除了三大发明的实际应用外,还有什么成就?
四、沈括和郭守敬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强调其主要成就。
1、北宋沈括:
(1)著《梦溪笔谈》,全面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科技成果。假如没有此著作,我们就无从知道活字印刷术是布衣毕升发明的。
(2)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
(3)最早使用“石油”名称,并预言石油在未来必“大行于世”。
2、元代郭守敬:
(1)编《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行公历相近,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约早300年。
(2)主持开凿了北京附近的通惠河。
【教学小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宋元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三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意义,北宋沈括、元代郭守敬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等。这些成就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继隋唐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高峰。
【当堂演练】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板书设计】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活字材料的改进
套色印刷和转轮排字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战国司南到北宋指南针
火器的广泛使用
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意义
传播
意义
沈括和郭守敬
北宋沈括
元代郭守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