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七八单元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七八单元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6-13 09: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第七、八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熟记下列知识重点题: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生物圈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的生存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
2、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对生物的影响:。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6、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种群:在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7、 共栖: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彼此都有利的现象(寄居蟹与海葵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继续生存(藻类与真菌关系)
8、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9、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
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10、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例如:草 兔子 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即:前者被后者吃)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11、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或食物链中,要有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1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13、拟态:是某些动物的心态和体色同其他生物和环境中的物体十分相似的现象。
14、保护色: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颜色相似的体色。
15、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 环境影响生物 ② 生物适应环境 ③ 生物影响环境
16、生物的适应性具有相对性,当生活环境变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就不存在了。
生物对周围环境也有影响。(如蚯蚓能改良土壤)
17.自然资源:凡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18.自然资源分类:①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不能更新或补充,利用一些就减少了一些。
(如:金属矿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或更新。(如:水、生物、土壤)
19、为什么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如果利用自然资源不合理,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能力,就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②合理开发利用;③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20、人类影响环境行为有:
①人类制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②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
21.人口膨胀的严重后果:粮食匮乏、交通堵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
22、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23、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
24、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即:臭氧层空洞)。
25、酸雨是较多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气体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后形成酸性降水。
它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也被称为“空中死神”
26、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27、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
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是防止“臭氧层空洞”的关键。
28、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植被和动物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9、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使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提高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
30、发酵原理:利用乳酸菌或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使之繁殖,
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酒精等的过程
31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灭菌(消除杂菌)、接种(含活菌种)、密封、发酵。
32、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保鲜技术:加热杀菌、冷藏、冷冻、干燥、真空包装
33、用塑料袋密封果蔬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氧气的浓度,可以适当延长
果蔬的贮藏寿命。
34、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还有克隆技术)
35、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①会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②也可能带来危害,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正确地利用它。
36、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
1、医药生物技术 2、农业生物技术
3、环境生物技术 4、海洋生物技术
5、生物制造和生物处理工艺 植树造林
积极影响
建立自然保护区
37、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
消极影响 环境破坏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第七单元复习题
一、选择题(凡选择题的参考答案是标顿号的选项)
1.请你分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  )
  1阳光 2营养物质 3适宜的温度 4空气 5水  6一定的生存空间
A.2345  B.13456 C.1256  D、123456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 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陆地生态系统
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  
4.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最准确的一种是 ( )
A.大气圈的底层 B.全部水圈 C.岩石圈上部 
D、海平面以上10千米到水下10千米的薄层
5.仙人掌适于沙漠里生活而不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对此起制约的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6.科学家曾对世界最深的海沟马利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仍有各种蟹、虾,但没有藻类植物。下面哪种解释是不准确的 ( )
A. 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对动物的影响比对植物的小 D.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
7.台湾玉山西北坡植物分布情况为:下层为热带雨林,中上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温带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8、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9、你不会到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 ( )
A.草坪的石头堆里 B.庭院的菊花盆下 C.墙角的草丛中 D、学校的篮球场上
1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 )
A.光 B、水 C.空气 D.土壤
1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12、下列生物之间,食物竞争最剧烈的是: ( )
A.狼和鹿 B.蛔虫和人 C、牛和羊 D.工蜂和雄蜂
1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相互影响
14、蜜蜂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这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捕食 D.竞争
15.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 )
A.合作 B.食物网 C、捕食 D.竞争
16. 通常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和光 D.土壤和温度
17下列哪项不是生活在河中鲫鱼的生态因素 ( )
A.河中水 B.水的温度 C.同种的鱼 D、河岸上吃草的羊
18、在下列食物链 (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的哪个环节,发现含能量最多的是 ( )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9.通过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灌木丛的湿度,可以探究 ( )
A.植物对水的需要量 B、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C.空气温度对植被类型的影响 D.不同植被类型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20.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食物链 D.食物网
2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
A、微山湖 B.微山湖的所有植物 C.微山湖的所有动物 D.微山湖的所有生物
22.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是 (  )
A.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B.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C、以动物为食的动物 D.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
23请分析能使坚硬的树桩慢慢腐烂消失的是 (  )
A.动物 B.植物自身 C、细菌、真菌 D.空气的作用
24.最近世界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最主要的原因 ( )
A.人类互助合作,战争减少 B.人类出生率提高
C、医学发达,死亡率降低 D.天灾减少,粮食增产
25 .下列人类活动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是 ( )
A、植树造林 B废水排放 C木材加工 D填海造田
26.太湖的部分地区蓝藻滋生,鱼虾死亡,原本清澈的湖水边的又臭又脏,这种现象叫做 ( )
A.水体荒漠化 B.水体富集化 C、水体富营养化 D.水土流失
27.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28.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 )
A.无限的 B.不受影响 C、有限的 D.永不改动
29.避役(也称变色龙)的体色能够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竹节虫的身体酷似竹节,这些都有利于它 们保护自己。这体现了: ( )
A. 生物改变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依赖生物 D. 环境改变生物
30/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31 下面这些图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的最下面一层表示生产者。问哪一个图可以表示下面这个食物链:草→蜗牛→画眉→食雀鹰 ( )
二、填空题
30、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3种),消费者是 ____________(2种)。
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 ,能量沿食物链和 ________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_________ 。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_______ 。
3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将下列表示生物之间关系的序号填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备选答案:①捕食关系 ②共生关系 ③寄生关系 ④合作关系 ⑤竞争关系
生物 大豆与根瘤菌 噬菌体与细菌 杂草与水稻 猎豹与羚羊
关系
32、连线:造成下列环境污染的原因各是什么?
①酸雨      A.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②温室效 应     B.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
③臭氧层破坏    C.大量使用氟利昂、排放含氮废气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第八单元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制作泡菜需要将泡菜坛密封,这是因为在有氧的条件下乳酸菌的生命活动会 ( )
A、受到抑制 B.更加旺盛 C.加速分裂 D.完全停止
2.下列关于克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克隆就是不经过受精过程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B、克隆带来的好处很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克隆一切可以克隆的东西
C.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器官,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
D.克隆技术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广阔应用前景
3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适宜原料和在产生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 )
A. 玉米粉和有氧 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无氧 D.大豆粉和无氧
4.制作泡菜所需要的是 ( )
A、乳酸菌 B.酵母菌 C.霉菌 D.根瘤菌
5.醋酸杆菌与酵母菌的本质区别是酵母菌 ( )
A.能进行出芽生殖 B.为单细胞生物 C、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D.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供自己生命活动需要
6.夏天,厨师常常把做好的菜肴用保鲜膜盖好,放在冰箱中冷藏,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抑制细菌繁殖 B.不让营养流失 C.防止水分蒸发 D.保持菜肴的形状和颜色
7.家庭发面时,除需要面粉、水外,还需要“面引子”,主要因为“面引子”中含有 ( )
A.面粉 B.有机物 C.细菌 D、酵母菌
8.“康师傅”方便面调料中的蔬菜采用的贮存方法主要是 ( )
A.气调包装 B、真空包装 C.盐腌 D.脱水
9.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证明了 ( )
A.生物的性状是由生殖细胞控制的 B.生物的性状是由受精卵控制的
C.生物的性状是由染色体控制的 D、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0.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成功地将固氮基因整合到了小麦的DNA分子中。他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
A、转基因技术 B.克隆技术 C.细胞杂交 D.杂交育种
11.下列新个体的获得与“多利”羊出生原理不同的是 ( )
A.插柳 B.单细胞培养的胡萝卜 C、种子萌发后的菜豆 D.压条获得的石榴树
12.动物克隆技术不可能应用于下列哪个过程 (
A.快速培育优质家畜 B.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
C.保持物种多样性 D、杂交育种
13.利用克隆技术可快速培育具有优良品质的奶牛,其原因是 ( )
A、可以保持优良奶牛的性状 B.产生的后代变异性大
C .产生的后代的产奶量越来越多 D.方法简单
14.下列过程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相似的是 ( )
A.基因工程 B.抗虫棉培育 C、培育杂交瘤细胞 D.嫁接
15.下列说法最科学的是 ( )
A、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利用了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
B. 乳酸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C.干制贮存食品的原理是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
D.保持正常的呼吸是贮存食品的重要方法
二、填空题:
16.在一玻璃瓶中加入适量淀粉、水和少量酵母菌,调成稀
糊状,瓶口和连有导管的橡皮塞均用凡士林密封住,导
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图所示,放
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根据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会 ,
原因是 __________ 。
(2)打开玻璃瓶会嗅到酒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出一些糊状物,滴一滴碘液,糊状物不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实验说明酵母菌具有 ______ 的作用。
(4)若将此装置放在冰箱中,会出现上述现象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
17.右图是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
培育能产生人乳铁蛋白的奶牛,叫“牛
牛”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这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在生物学
上称为 _____________ 。
(2)图中A过程和B过程的操作方法在生
物学上分别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示情况,黄色丙牛产下的“牛牛”,
其毛色性状表现应该是 ___________ 。
(4)“牛牛”长大成熟后, 其奶的价值与亲本
甲牛的最根本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家庭制作甜酒时,常需往煮好的糯米中加入酒曲(内含大量酵母菌)并且需将酿酒的器皿密封,若遇寒冷天气,器皿还需采取保温措施,据此回答:
(1)加入酒曲的目的是利用酵母菌分解 _______ 。
(2)密封器皿是使器皿中缺 _ ,在此条件下, _________ 的产生量将大大增加。
(3)保温的目的是使酵母菌 发酵 速度加快。
(4)酿好的甜酒表面有一层泡沫,这是什么气体产生的? _________ 。
(5)若不将器皿密封,暴露空气中,酒味更淡些,其原因是在有氧的环境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酒精,而是生成水和CO2 。如果是做好后的甜酒不盖好,酒精分子会释放掉,酒味也就会变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