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爱莲说》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27 22: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即:传统语文教学目标)
  ①了解“说”这一文学文体;
  ②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③解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
  
  2、拓展目标:(视基础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度进行,可部分或全部省略!)
  ①了解作者思想,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②了解作者对宋明理学形成的贡献;
  ③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
  二、教学难点:借助文章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字句篇章)、讨论法(文章大意等)、电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问答法(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
  讲授法(结合当时文化环境,深度理解作者思想;并结合文章,使同学们对
  宋代文化环境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大体脉络有初步了解和印象)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展示结合讲授)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说”这一文体;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2、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解读文章;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详见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理解作者眼中的莲花的形象和对人们处事观的期望——君子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课堂的整体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莲花的优美文章,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莲花,又是如何用莲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
  2、介绍作者: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以检查学生大体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可以只做补充和纠正。
  作者资料:
  “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3、引入文章的学习:
  ①朗读课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
  
  ②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课文讲解时处理)
  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
  蕃(fán):多; 淤(yū)泥;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yí)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③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4、文章具体内容的讲解: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这里,老师也先不做判断,然我们一起深入的理解本篇课文,在深入解读课文之后,相信我们就能跟好的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的。
  5、讲解文体
   教师:我们的课文讲完了,同学们对文章整体也有了一个把握了吧?现在让我们在回头处理一下,我们之前留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所使用的“说”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同样引导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仅作必要补充即可)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6、总结全课,布置课后作业
  ①思考题:
  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可以要求形成文本);
  ②找出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并进行辨析;
  ③继续熟读课文,争取能流利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文章;借助文章了解儒释道的分合关系(详见教学目标--拓展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第一节课内容:回顾作者对于莲花,牡丹和菊花的特点及三者所代表的处事态度的描绘。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简单了解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对于三种常见花卉的态度和评价,那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呢?(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做必要补充)
   教师:《爱莲说》中的三种植物,作者分别对其进行褒贬,其目的是影射社会中三类处事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她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处事观,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答出:牡丹——积极入世,谋求地位和富贵,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处事方法;菊花——消极避世,远离世俗,虽然保持了个人的操守,但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没有应有的贡献;莲花——通过个人的操守,在世俗中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既不同流合污,又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这三种植物中,莲花受到作者的赞美,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处事状态——君子的行为规范。
  2、检查作业:
   教师:我们上节课曾经留了一些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业谈谈个人的观点。(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意见: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双重特点,对应的君子同样也是要两方面来看的,对于个体本身,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对于社会,君子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榜样和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要“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这两点与传统文化对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暗暗相合,但又有不同。一方面,周敦颐先生不再强调修身和治国的层次性,更强调两者的兼顾和同步性:既要“中通”,也要“外直”,个人修养的提高,自然成就了榜样和范例,从而“香远益清”;另一方面,本文则对传统“君子”的盲目“入世”提出批判,认为首要的是保持个人的清高脱俗和圣洁大度,而不是最求功名和利益,这一点是从佛教思想中继承过来的。)
  3、深入剖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文化观:
  ①对儒释道三家的讲解,揭示作者的思想。
   教师:这篇文章所描绘的三种植物表现了三类不同人群的处事方法,同时也是三种文化思想所带来的三种处事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三股源头的具体体现方式。
  同学们想必都应该熟知,中国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们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三个源头,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三家的处事态度。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呢?(留1分钟左右思考时间)
   教师:牡丹追求富贵,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而传统的入学强调积极入世,同样有着大量的的学生追寻。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甚至时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影响,大部分人读书学习,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虽未明确的给予批判,却通过牡丹与莲花的对比,给予了否定。
  菊花不与世俗同流,颇有隐士风范,正是道家出世隐居的思想的反应。道家强调“逍遥”,主张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脱,很少与世俗来往。这样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是对个体物质需求的忽视,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无疑起到了极为消极的作用。这也难怪是“陶后鲜有闻”了。作者同样是不批评,更不赞同,持有否定态度。
  三种花里,作者最喜爱莲花,她与佛教思想十分类似,事实上,莲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称莲花座,相应之坐势称莲花坐势,莲花及莲花雕刻,佛寺中触目皆是。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莲社,唐宋以降影响最大的净土宗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经教义的佛学经典名《妙法莲花经》等等。但作者笔下的莲花却并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禅悟,净身,更多的是将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种“新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美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
  ②儒释道合流与理学的形成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资料:作为儒、佛、道合流之产物的理学,是在会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
  儒、释、道三家之学说,以其基本内容而言,无不是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阐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
  所谓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体言之,在孔子(儒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天命”(得道即在于“知天命”);在老子(道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常道”(得道即在于“知常”);释迦牟尼(佛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四谛”(得道即在于“悟四谛”)。孔、老、释三氏之学,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异其趣:孔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常无为而无不为”;释氏以为得道成佛则能解脱生死,永享极乐。
  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以限制人欲作为其得道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的。这种内容上的共同点,我以为即是儒、释、道三家之联结点。宋明理学恰是在这个联结点上做功夫的:
  儒、释、道固然都主张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却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礼”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为限度;释迦则以“戒律”为限度。在他们看来,凡超出了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当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这些限度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区别,故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释迦看来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过,它们的区别毕竟是属于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其限制人欲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礼”、“自然”、“戒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日后儒、释、道合流的基础。
  儒、释、道合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礼”、“自然”、“戒律”之区别逐渐缩小、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儒、释、道的会通,其实质是在其三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其“礼”、“自然”、“戒律”日益相互渗透而其区别日益缩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础上,“体贴出来”(程颢语)一个“礼”、“自然”、“戒律”三者的精神因素兼而有之的“天理”,由此实现了儒、释、道原本按其道的不同要求为限制人欲所立的不同限度的统一,以这种消除了其限度之差异的“天理”来防范人心,限制和规范其情欲,将一切不合或逾越“天理”的情欲统统斥之为“人欲”,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③简单介绍作者的儒学和佛学思想以及其理学的地位
  (应让学生了解基本文学常识: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
  可通过回顾第一节课的作者简介进行
   教师: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回顾一下周敦颐先生的一生,看看我们是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回顾全文,复习巩固
  ①课堂小结:
   教师: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们行为处事的期望。对于当时的人们有教育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同样也有借鉴的必要,按照莲花一般的君子一样行事,是老师对在座的所有同学的一个期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熟悉课文,不但能把这篇课文背诵,更要深入理解和记忆。
  ②字词拓展:
   教师:最后,我们将本节课的多音多义字总结一下
  (由于提前步布置过预习作业,应由同学先回答,教师最后再将自己的总结播放在多媒体上)
  展示内容示例:
  (fán):①形容(草木等)茂盛;②繁殖
  蕃
  (fān):同“番”,如:蕃茄
  (mán):蔓菁(jing)菜名。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蔓 (màn):①【名】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②【动】蔓延;滋长;③【形】杂乱
  (wàn):〖口〗∶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xiān):新鲜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如:海鲜
  鲜 (~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姓氏
  (xiǎn):少
  5、作业
  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全文;
  ②结合文章和作者,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理顺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
  6、教师小结
  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发扬精神,传承文化,普及语文能力多方面重担,传统语文教学仅关注文字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可取的;
  ②教师方面,内容的统一和束缚将会限制教师的热情;
  ③而扼杀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会割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课堂内容的多少取决于课堂和学生,而准备多少就取决于老师了,必讲内容若唯一,教师就需要准备十,本篇为例,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弱,第二课时适度开展,甚至可以全部省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