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2 17: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课时建议】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
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为什么要学(第1、2、3章)   
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 (第4、5、6章)   
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什么(第4、5、11、10、章)   
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   
一、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二、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探讨(4、5、6 )分三个层次探讨
①第4则是“为什么要好学”——举例说明(仁——项羽、智——伤仲永、信——孔子、直——魏征、勇——鲁智深、刚——荆轲)——提问
②“要学什么”
③“德才兼备”孔子认为以“德”为先还是“才”为先?
三、结合课文,联系社会现实的一些谈谈中学生的我们要从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小组讨论) ——提问  
例:对孔子的“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你怎么看?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读后感,议论文体裁,不少于800字。
附文:   
① 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④ 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日:“未也。”“居!吾与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本章谈“仁之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后省一“礼”字,“礼”即“度”。好仁若无礼度,则愚仁。孔子对“仁、知、信、直、勇、刚”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礼”有“度”,如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而无礼度则愚;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在施恩方面也有一个尺度。   
⑤ 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讲学贵实行,更是说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多接触有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称得上好学了。”   
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⑧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哀公问说:“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延怒气,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我还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闻一以知十《公冶长》。”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时间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但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不迁怒”,“不贰过。”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   
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   
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   
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   
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