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理解、运用文中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
【学习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语句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
将文章中的为人处世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提到《论语》,我们耳边常常能够响起那些熟悉的语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好字词标记。
2、为下列词语注音。
莒父(jǔ fǔ) 輗(ní) 軏(yuè) 彫(diāo)
3、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思考: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三、课文赏析
1、学习第一节。
翻译重点:
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rǔ)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
⑤是:指示代词,“这”。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已的无知。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学习第二节。
翻译重点:
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无;拿他没有办法;
③也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3、学习第三节。
翻译重点:
过①:名词作动词用,犯错误。 过②:名词,错误。
——正视错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学习第四节。
重点翻译:
①食:通“蚀”; ②更:改正(变)。
启示: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5、学习第五节。
重点翻译:
小人:人格卑下的人。 之:主谓间,取独。
过:犯错误。 文:掩饰。
启示: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11、学习第十一十二节。
重点翻译:
后:这样之后; ②淍:通“凋”,零落;
③川上:河边; ④不舍昼夜:昼夜不停。
【评析】:
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四、小结
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慧? 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学、做人、为政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求学:(第1、2、6、12则)
正视无知、勤于思考、自强不息
2、做人:(第3、4、5、7、9、11则)
知错能改、宽恕、诚信、有气节
3、为政:(第8、10则)
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失信于民
五、作业
1、随笔: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话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感悟小短文。
2、将课文熟读成诵。
3、完成同步练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