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分组讨论,初步感知
文中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哪些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明确:
面对无知(1、2) ——实事求是、勤于思考
对待错误(3、4、5)——知错能改、不文过饰非
与人相处(7)——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从政治国(8、10)——欲速则不达、民无信不立
为人处世(6、9、11、12)——讲求诚信、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进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谈文中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问题: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1.面对无知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角度:面对无知——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师补充:
①先秦时期另一位文化巨人庄子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请一位同学跟我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的海洋,因此一定要珍惜时光,尽可能地汲取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正视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就要安于自己的无知呢?关于这一点,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选文第2则,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2.对待错误
第3则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4则 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5则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不文过饰非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同学们说得很棒。生活中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我们要正视自身错误并改正它。
教师补充:
负荆请罪
故宫锦旗事件
这就是一面引起争议的锦旗。(新华社发)“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2011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上面的感谢语。短短十个字,却被挑出了错别字:“撼”应为“捍”。然而故宫方面却并不认“错”,公众直呼被“撼”倒。
故宫:“撼”字没有错
2011年5月14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刘主任表示锦旗上没有错字,“我们制作锦旗时请教过这个字到底怎么用,所以字没有用错。”但是这位负责人并没有告知请教的专家具体是哪位。此前,故宫一位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使用“撼”字没错,而且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
北大校长发言道歉
高晓松酒驾
温总理更正信
一国总理专程为讲话文章中的疏漏而郑重地发出更正信,这是绝无仅有的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温家宝总理对科学、对学术的一丝不苟态度。其实,这种可贵的认真态度和“纠错”精神,不单一名为民服务的官员应该具备,广大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也应该像总理那样身体力行。
3.与人相处
第7则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教师补充:
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 斯《谏逐客书》
②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
③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雨果
4.从政治国
第8则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从政——欲速则不达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揠苗助长)可持续发展 竭泽而渔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做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10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治国——民无信不立
启示:对一个政府来说,信守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教师补充:立木为信
《史记》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最后秦国商鞅变法通过树立政府信用,取得成功,富国强兵,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反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第9则 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角度:为人处世——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教师补充:
尾生抱柱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
一诺千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5.为人处世——讲究诚信、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进
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角度:为人处世——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进
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如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诫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教师补充:王国维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教师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面对无知(1、2)——实事求是、勤于思考
对待错误(3、4、5)——知错能改、不文过饰非
与人相处(7)——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从政治国(8、10)——欲速则不达、民无信不立
为人处世(6、9、11、12)——讲求诚信、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进
三、体悟探究
联系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 )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四、课堂总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