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2 18: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
3、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疏通文句;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
2、合作学习,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启发学生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位传统士大夫眼中的“仁人之心”和高尚人格,标志着我国古代人格的最高境界。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经典之作《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所歌颂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格,正是这种“仁人之心”的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目光继续沿着历史之河上溯。我们发现,这种“仁人之心”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他就在孟子那里。那么,作为先哲的孟子又是如何看待“仁人之心”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篇课文。
二、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ǐ) 独乐乐,与人乐乐 (yuè lè) 疾首蹙頞(cù è) 羽旄之美(máo)
⑵归纳文言知识点: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有诸?(语:告诉。好:喜欢,爱好。)(诸:之乎 兼词)   
②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差不多)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4)文言句式
好乐何如?(宾语前置) 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
暴见于王(被动句)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判断句)
三、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6)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四、精讲释疑
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的特点
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这一节选文的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五、 课外延伸
孟子的“与民同乐”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常见到一些“与民同乐”的现象。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素材积累本中找出一则,以这则作为材料写一段150字的评论性语言。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会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的精神发扬广大,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我们都应该牢记孟子的告诫,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为国为民。
七、布置课外作业
以本节课所写的素材为材料,写成不少于800字的时事评论。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