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弄懂选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理解选文内容,对孔子形象有进一步理解。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5则选文所展现出的孔子形象。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大意。
梳理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涵。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
关于孔子形象的探讨。
司马迁的评价: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通过以上讨论,我觉得我们对于孔子还只是流于表层,今天开始,我们要通过对《论语》中选出来的这一系列文章的学习,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去体味孔子身上的那些人性的光辉。
检查预习:
翻译课文的作业。
相关文言知识补充。
梳理整合:
课题理解:
本课的课题其实就是文中选出的一句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翻译。指出本句的言外之意:天下无道 孔子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学生活动:
查找课文,看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这句话能展现孔子的什么特点?
选文: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背景:
被人嘲讽,不被理解,无奈失落。表现了孔子积极投身社会变革的态度,虽然无奈,但积极去做。
探讨活动:孔子为什么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呢?请梳理课文,用原文中的话来解释。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不满社会动乱的状态,想积极投身其中,推动社会变革。也维护了君臣之义。虽受鄙视,受排挤,但依然坚持。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孔子?
坚持正义,勇于承担。
深入探讨:
文中除了孔子,还出现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可以分成几类?请速读课文,分类梳理。
仪封人——小官员
晨门——普通人
长沮、桀溺、接舆、丈人——贤士、隐士
探究活动:
这些人对于孔子分别是什么样的态度?分别梳理这些人对孔子的评价,加以概括。
(1)长沮:
“是鲁孔丘与?”
“是也”
“是知津矣!”
探究:为什么长沮会说孔子“知津”呢?
——讽刺。意为孔子周游列国,应该熟悉地理。
(2)桀溺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探究:桀溺所提到的“辟人”与“辟世”有什么区别呢?
——辟人,是躲避不想见的人;辟世,是逃避现实。由此可见,孔子辟人,是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虽困难重重,但依然前往;而辟世,是对现实的逃避。
接舆
何德之衰?
今之从政者殆而!
探究:接舆为什么要躲避孔子?
——不愿意相见。
荷蓧丈人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探究:荷蓧丈人为什么对待子路很好,却不愿意见孔子?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所以对子路尽其礼节,对于孔子,则满是不屑。
仪封人、晨门对待孔子怎样?
仪封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晨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对孔子满是赞扬和敬仰。
探究:这些人对待孔子的态度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孔子看到社会的动荡无德,想要改变社会,他的态度是积极参与。想要改变社会,就必然要有能实施自己理想的平台,因而孔子的态度是积极参与社会,努力求仕,这样才能有改变社会的用武之地,才能让设为向着自己希望的状态发展。
长沮那些人,和孔子一样,看到了天下的无德,但认为社会太过广大,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于是退而辟世,他们对于孔子也不理解,人物他不过是济济于名利而已。
像仪封人和晨门这样的普通人,则能看到孔子的奔走呼号,以及这个社会的阻挠,所以,对其德行是景仰的,对其行为是钦佩的,知不可为而为之,便是这种景仰的体现吧。
总结:
从这些选文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孔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孔子: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不可为而为之
是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透过他头上圣人的光环,我们在这样几则选文里,可以看到孔子的担忧和无奈,可以看到孔子的坚持和执着,同样可以看到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或许“圣人”离我们太远,但孔子身上作为人性而存在着的闪光点,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吗?
作业:
搜集素材,看历史上或者现实中还有哪些人物也和孔子一样,具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