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2 18: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熟悉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感悟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感悟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表情等的揣摩,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思想、精神面貌。
教法教具:朗读法、语言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孔子周游列国图片。
2.过渡: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入课文: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选择了这一目标之后,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为此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当时社会人士对孔子的这一选择是怎样的态度呢?孔子又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走近孔子。(板书课题)
重点讲授第2、4则选文。
二、自主学习,质疑讨论
1.通读选文,疏通文意。(在自读过程中,如有疑问,做好标记,准备质疑和讨论)
2.学生同桌之间或前后位之间质疑、讨论。教师巡视帮助解决。
3.检查学习效果。(多媒体出示)
三、品读鉴赏,感受精神
(一)第2则选文。
1.分角色朗读子路问津(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学生评价。
3.学生小组合作,补充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以此来理解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嘲讽。
4.从孔子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以感受到孔子什么精神?
明确:孔子告诉长沮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看出孔子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
(二)第四则选文。
1.齐读选文。
2.“植其杖而芸”能否删去?
明确: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行为或动作,既简练,又为人物增色。表明丈人对孔子的态度——不满。
3.如何理解子路说的“不仕无义”?
明确: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三)孔子的精神
总结:面对长沮桀溺的嘲讽,孔子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面对丈人的不满,孔子批评隐士,不仕无义。孔子身上具有勇于担当责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的理解。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 孔子世家》
五、拓展延伸,培养责任
1.思考:历史上或者身边有哪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人物事例?
明确:林则徐,钱学森,布鲁诺,西西弗斯……
2.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六、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精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这正是孔子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
2.作业:系统阅读《论语》感受孔子在其他方面的智慧。
板书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选读
长沮桀溺 嘲讽
↘ 积极入世
孔子 勇于担当
↗ 知其不可而为之
荷蓧丈人 不满
PAGE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