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2 18: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课前热身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生命的放逐与诗意的突围
----贬谪诗词专题学习
二、明确定义 指明方向
“完全其体,宥之远方,应刑不刑,是宽纵之也。”
——孔颖达
贬谪是我们古代很常见的一种政治现象,一般都是对负罪官员的一种惩罚,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降职,二是被赶到荒凉偏僻之地。
大部分人面对这样的人生苦难时,投入文学的怀抱,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从而在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优秀的、发人深省的贬谪诗,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贬谪诗。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1、提问:结合以前学过的贬谪诗,说说贬谪诗中一般都会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并用一两个词概括。
2、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情感类别。
3、问:这四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不是符合我们上面总结的那几种?选择最触动你的一首具体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清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提问:概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才明主弃”的愤激之情,
忠诚无私、刚正不阿的英雄豪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
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
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奇绝冠平生⑦。[1]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天海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乘桴:乘船。孔子曾说 “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
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
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奇绝冠平生⑦。[1]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首联:写景、写人。明朗之景衬诗人惊喜的心境。
颔联: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云散月明”写景如绘“谁点缀”及意味深长地 “本澄清”或抒情或议论以来表清白之志。
颈联:写海,孔子的“(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我因贬谪到了海外但我并没有像孔子那样“化育民俗,为民做事,为民请命”表达惭愧之意。用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同时也寓指老庄之理。
尾联“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风尘仆仆的一生,始终奔波在去往最新贬谪地的途中,但他却借此饱览奇景,虽死无憾,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苏轼是真正超脱,是真正放达呢?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zhāo

Shuāi xiǔ
zhàng
wèi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总结这首诗的情感:
有怨有愤有悲而无悔
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足见诗人于客观事物中又投射了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哀情融入了对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明确:哀景写哀情
诗人正是通过“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飑”,“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 这些哀苦无比的景色的铺叙,景中见情地把自己被贬谪的无限愁苦表达了出来。
直击高考,规范答题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五、探究贬谪文化,深味内涵
面对贬谪的人生经历,诗人是如何超脱出来,实现生命的突围的?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你的人生经历加以阐释。
以诗言志
寄情山水
创作新境
在这些被贬的诗人从宫廷庙堂走向僻远的江湖,走向文明的蛮荒之地,走向终岁不闻丝竹声的精神困境时,另一方面,他们也从尔虞我诈的官场走向民间,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山水,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也因此找回自我,找回自由,找回天真,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和解放。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