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一、导入激趣 古代很多人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又有着酷爱学习的传统。儒家学派历来重视读书,强调读书与做人并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看一下孔子主张怎么学习,都学些什么。
通假字: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女 通 “汝”
知 通 “智”
亡 通 “无”
弟 通 “悌”
三、初读入境 (1)诵读你最喜欢的选文,创造文言环境。 (2)请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本,有疑惑之处标识出来。
(3)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1章,可把全文切分成: 为什么要学----
什么是好学---- 学的基本内涵 学什么--
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
(第1、2、3、4 、 9章)
(第7、8章)
(第5、6、 10、 11章)
2、 充实自我【原文】2 【原文】3
3、学可去蔽【原文】4
显然,孔子承认每个人从出生起,他们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那么,我们将如何缩小,甚至是消除这种差别呢?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缩小或消除智力差。
孔子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向弟子说明一个道理: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都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够在知识品德等方面充实自我。
一味的喜好“仁” 、“智” 、“信” 、“直” 、“勇” 、“刚”,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君子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使其完美而不出现偏差。弥补不足。
1、智力差异【原文】1
四、研读赏析(一)为什么要学?
重点研读:
4【原文】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1)居:坐。(2)愚:愚蠢。(3)荡:放浪而没有准则。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4)贼:害。(5)绞:说话尖刻。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 “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一味地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没有准则。
杨修:鸡肋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是说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好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其意思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总之,是否坚持信,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义。
【评析】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二)明确何为“好学”?
孔子好学,更爱好学之人。孔子三千弟子,独一个弟子受孔子的倍加称赞。更称好学之人,独此一个!那就是颜回!那么,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是好学之人呢?(结合文中的语段)
也就是说,好学之人,就应该不受限于外界环境,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勤做事慎言语,并随时靠近有道德的人来弥补不足。做到这些,才能像颜回一样,不随便迁怒于他人,做事不犯同样的错误,成为真正的好学之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颜回好学者,不迁怒,不贰过……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合作探究: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内涵有没有不同?
1.六言:仁、知、信、直、勇、刚(原文4)
2. 仁、礼、文(原文5.6.10)
3.《诗》、《礼》 (原文11)
基本内容
10【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1)弟子: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广泛。 (6)仁: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评析】本章提到孝悌的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五、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施行德行,适时适度,方为真君子!而它的衡量标准就是礼。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换句话说,我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还要注重以礼来规范,这样,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
所以说,“修身”和“学礼”,两者是不可分的。“修身”应有“礼”的规范,而“学礼”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修身”。
六、谈一谈: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从文章可知,孔子所侧重的学习,在于“修身”与“学礼”。这个跟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区别。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单纯的修身养性,学礼治国,显然不够合适。于是,我们越来越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成就高科技生活。那么,孔子的教学思想,是否已经不受用了呢?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社会中,学习先进的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孰轻孰重?
青少年问题之一:高科技犯罪 专家认为犯案的青少年都有一种相同的轨迹:沉溺于电子游戏机—说谎、逃学、偷家里的钱—到社会上偷窃抢劫。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在向低龄化趋势发展。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青少年利用高科技犯罪的手段有:信用卡诈骗;盗用他人因特网账号和密码非法获利;破坏证券市场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牟取暴利;利用计算机非法窃取信息,侵犯商业秘密;制造电脑病毒,攻击他人网络等。
我们忽视的,正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们所追崇的修身养性。
现今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美好的德行。从小学,就忽视思想品德课,重点学习主科目,这正是高科技生活下的矛盾。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
很多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 父母说:“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而老师又说:“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最好考研、出国。”问题是,知识长了,道德反而缺了。
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固然能够使我们成才,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让我们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是,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你拥有多少知识和财富,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你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21世纪的学习观
学会做人、学习学习、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学会学习是成才之要,
学会生存是立足之策。
七:板书设计
智力差异
为什么要学习 充实自我
学可去蔽
礼 、 文
学什么
《诗》、《礼》
良好的道德品质
健全的人格